书城哲学道德经(白话全译)
1349700000062

第62章 大者宜下

原典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大国如同居于江河的下游,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充当天下的会集之地。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因为安静才可处于下位。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能取得小国的信赖;小国对大国谦卑恭敬,就能见容于大国。所以,有时大国靠谦下而取信于小国,有时小国因谦卑而取信于大国。大国不过是想网罗小国,小国不过是想归附大国。这样两者都能实现各自的愿望,而大国尤其应当谦下忍让。

名家注解河上公:治大国者当如居下流,不逆细微。大国,天下士民之所交会。牝者,阴类也。柔谦和而不昌也。女所以胜,屈于男,阴胜阳以安静,不先求之也。阴道以安静为谦下。

王弼:唯修卑下,然后乃各得其所。小国修下自全而已,不能令天下归之,大国修下则天下归之。故曰,各得其所欲,则大者宜为下也。

朱元璋:大国治小国,十分以抚怀之,则小国永臣而悦进焉。若小国能守臣分,朝贡以时,务其理则永保分茅胙土于一方,则常亲大国矣。

经典解读本章文字较为浅显,易于读懂。在本章中,老子针对当时兼并战争频发的状况,讲到如何处理好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其治国,以及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政治主张。此处的国,指的是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老子认为,国与国之间是否能和平共处,关键在于大国。所以,他才说大国要谦下,不可以自恃强大而凌辱、欺压、侵略小国。在老子看来,大国应该“知雄守雌”,像湖海一样,谦居下流,自处下位,天下才会乐于归附。

春秋末期,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小国自保,战争频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灾难。有人认为,这里老子讲的大国领导小国,小国奉承大国,是希望小国大国维持春秋时期的情况,不要改变,他希望社会永远停留在分散割据状态,这是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的。这种说法,自然有其道理。因为,老子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就是小国寡民;老子提倡的本就是,国与国之间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然而,再深入一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却能感到老子的另外一种考虑。古今中外,人类社会能否得到安宁与和平,往往取决于大国、强国的国策。大国、强国所希望的,不过是要兼并和畜养小国、弱国;而小国、弱国的愿望,则是与大国修好,和平共处。在这两者的关系中,大国、强国是主要的方面。所以,本章在开头和结束部分,老子一再强调大国应该谦下包容,不可恃强凌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小国信服。

老子对国与国的关系的定位,对人与人之间交往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强者对弱者谦下,才能得到弱者的真心佩服和拥护;弱者对强者谦下,才能得到强者的尊重和维护。

智慧典例

天下大德“谦”为首

老子说: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意思是说: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能取得小国的信赖;小国对大国谦卑恭敬,就能见容于大国。

首先,大国对待小国应该谦下,这样才能使得小国真心归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运用的这种方法,使国家出现了空前的和平、繁荣。

唐太宗即位不久,唐将李靖、李大败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朝的版图扩大到了今天的贝加尔湖以北。原属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逃,有的西奔,其余的都投降了唐朝,达十多万人之多。如何处置这批降众,就成了一个难题。

中书令温彦博力主将他们迁到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保全他们原有的部落,顺从他们的生活习俗。他认为,这样既可以充实空虚之地,又可以加强北边的边防力量。而且,天子对万事万物,应该像天覆地载一样无有遗漏,不宜将这些走投无路的突厥人拒于千里之外。

万国来朝唐太宗唐太宗十分赞同温彦博的主张,并补充说:“自古以来都是贵中华而贱夷狄,只有我对他们都是爱之如一的!”于是,他在河套地区设立了定襄和云中两个都督府,统管突厥降众。还拜归附的各级酋长为将军、中郎将等,朝廷中五品以上的少数民族官员就达一百多人。此外,相继迁入长安的少数民族居民将近万家。因此,周边很多少数民族都十分拥护和爱戴唐太宗,尊他为“天可汗”(像天一样伟大的领袖),对他敬若神明。

其次,小国谦下地对待大国,才能得到大国的尊重。这是治国策略,也是全身保命的生存哲学。钱俶归宋,使人民免于战祸,使自己和子孙得续荣华,就是用的这一策略。

钱俶是五代时期吴越国的君主,他秉承祖训,对中原政权恪尽臣礼,经常纳贡,自称藩属,获得中原政权的承认和支持,为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后来,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钱俶立即上表称贺,同时将自己的名字弘俶改为俶,以回避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庙讳”。钱俶还几乎每年都向宋朝进贡钱物,每次进贡黄金白银动则几万、十几万两。每逢岁末、新春等例行节日以及宋朝皇帝、皇后、皇子生辰或是祖先忌日,钱俶都要上表称贺或祭奠,态度非常谦恭。后来,宋朝兴兵南征灭掉了南唐。期间,钱俶亲率士兵五万人进攻常州、宜兴、江阴,有力地支持了宋军。

钱俶还曾率王后、世子及部分臣工亲赴开封朝觐宋太祖,受到热情接待。宋太祖在开封城内建礼贤宅供其居住。两个月后,钱俶启程南返。临行时,宋太祖将一个黄包袱交给他,里面全是大臣们建议扣留钱俶的奏折。钱俶读后真是又恐惧又感动,从此对宋朝更加谦恭。

两年后,钱俶再次率领妻妾和九个儿子,以及部分臣工赴开封朝觐宋太宗赵光义。当时除吴越外,江南各分裂政权都已被宋朝消灭,客观形势已使得吴越政权难以继续存在。而且,如与宋朝兵戈相见,不仅会破坏江东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还会使钱氏家族面临灭门之灾。

因此,钱俶就向宋太宗上表,主动献出土地和人口,要求取消吴越政权,并废除自己的所有封号。宋太宗马上就“恩准”了,同时还颁赐“誓书”给钱俶:“钱俶将三千里锦绣山川,十三郡鱼盐世界,全部贡献给宋朝。普天下之,钱氏族人若犯罪在押,不论罪行轻重,一律赦免释放。即使杀了人,杀死一至七人的也赦免开释,任其到各地僧寺道观自由安歇。祖辈当过官的,子孙可以荫袭。正在做官的可以破格升迁。”

事实表明,钱俶对宋朝示以谦下,并主动献出国土,取消吴越政权,是非常明智的举措。宋太宗改封钱俶为淮海国王,授予他的子弟们节度使、刺史、观察使、团练使等官职,给予了非常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

《周易》中对“谦”卦的评价是“亨,君子有终”。意思是说,通达顺利,道德高尚的人有好的结局。若一个人处处谦让,时时虚心,事事谨慎,就能不断进步,有所发展。相反,一个人若整天傲慢无礼,则必定难有所成。

另外,谦下有恭敬、谦逊、谦卑、谦恭、谦和之意。见人就低头哈腰、处处讨好,不是正直的谦下,而是虚伪谄媚、心里发虚、极不自信。真正谦下的人,必定品行端正、思想高尚、行事得体,决不会没有骨气、没有良心、没有正气。总之,为人处世宜取谦下、弃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