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难题咨询手册
1380100000098

第98章 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调整(1)

★1.她为什么老担心自己会死亡

问题困扰

黄女士今年才刚刚三十岁,身体健康,工作稳定,生活较美满。可近两年来,她内心有种莫明其妙的恐惧,害怕死亡的来临。节假日与亲友聚会,本来快快乐乐的,她却忽然觉得会有人撒手人间,离自己而去,顿时闷闷不乐;夜里,黄女士经常早醒失眠,看着熟睡的丈夫和女儿,觉得不久自己会离开他们,心里恍惚不安。不知自己到底该怎么办才好。

分析解答

就像压力和挫折难以避免一样,焦虑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对焦虑的评估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换句话说,有些生活事件有充分理由让我们相信,自己正处于危险之中,这时的焦虑是一种正常反应,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有所防备,提醒我们小心保护自己;可是如果我们对生活事件做出了不实际或不正确的评估,这时产生的焦虑就不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无缘无故感到异常紧张,身心紧绷,就会给情绪造成困扰,严重时则导致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就是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的体验。焦虑障碍的不寻常之处,不在于个体所体验的焦虑,因为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焦虑障碍不正常的原因,在于某一事件所引起的焦虑程度过高。

对于黄女士这样的情况,首先在思想上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生命是一个自然、美好的过程,生是自然的,死也是自然的,人类的进化,社会的进步,就是在生命的新老交替中进行的,今人的生是前人生命的延续,后人又是今人生命的延续,所以,对于人的生命的正常的生与亡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不必觉得异常。

其次,要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是永恒的。从历史长河中去看,生命是短暂的,但就个体而言,生命又是漫长的,随着精神和物质的日益文明和发达,人的生命力也越旺盛,所以,生活中,一个人时刻要求自己的不是去考虑你和他的生命的长短,而是要通过接受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寻求为社会作贡献、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的途径,大可不必在生与死的现象上作无意义的臆想。

再次是要找到恐惧的原因,对症下药,清除恐惧。如前所述,产生害怕死亡的心理过程主要有:儿童期受不良的生死观的影响,身患重疾、亲友的突然亡故、受意外死亡例子的强烈刺激以及患有强迫性人格障碍在意念中产生死亡的强迫意念。这时黄女士要分析一下自己产生恐惧的缘由,如果属于受亲友亡故或命案的刺激,应该把自己对这件事的感受向丈夫、父母等信赖的人倾吐,在谈心中淡化这些事的印象,不要独自无目的的去思想,纠缠这些事,以免强化内心感受,难以挣脱。一旦产生恐惧念头,要立即通过交谈,游玩等群体活动或通过阅读,听音乐等方式消除潜在的恐惧意识。如果是由于自己患有强迫性心意疾病,就要找心理医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强迫症状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感也就消失了。

★2.他为什么无缘由地头晕

问题困扰

小周最近常感到无缘无故的头痛、两眼发黑、疲乏无力、失眠、心绪不宁、心慌甚至视力模糊、呼吸困难、自我感觉不佳,工作能力大不如前。医生给他们检查却查不出疾患。

分析解答

其实,小周的情况是一系列疾病的前兆,医学家把这种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称为人的第三种状态或“亚健康”。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在发达国家和城市中,除了确诊的病人外,常人眼中的健康者有一半左右处于“亚健康”状态。

追究引起人的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主要是饮食不合理所致。当机体摄入热量过多或营养贫乏时,都可导致机体失调。过量吸烟、酗酒、睡眠不足、缺少运动、情绪低落、心理障碍以及大气污染、长期接触有毒物品,也可出现这种状态。“亚健康”对于人体健康的重大危害早被历代医学研究所证实。美国著名医学专家经过十多年研究认为,第三种状态的人,既有坠入疾病深渊的可能,又有成为健康人的希望。因此,国际卫生组织前不久就此提出现代人的“健康”新概念:

(一)合理多样的饮食摄取营养

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全面包含人体所需的营养。自己调理好饮食,便是作自己最好的医生。

(二)透支睡眠

现代人的睡眠透支已成为目前最流行的都市病。在对工作和娱乐的热情日趋高涨的同时,人们睡眠的时间越来越少。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睡眠不足也已成为我国当今最普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由此可见,质量好的睡眠确是一味有益身心健康的滋补品。这其中确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三)建立“动养机制”

人的健康躯体也是一种神形的表现,也就是所谓的要神形兼备。人的健康的精神状态来自于自身的思想意志,一方面人总是要有精神的,另一方面精神也要靠肢体,人体的各种力量的养护,使人的思维,内脏各器官功能都保持兴旺状态,人才能显得精神无比。人的形养还在于自身体育锻炼。加强自我运动锻炼可以防病治病,延缓衰老。

(四)培养多种兴趣,保持旺盛精力

广泛的兴趣爱好,会使人受益无穷。它可以增加你的活力和情趣,使生活更加充实,生机勃勃,使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因此,人们在娱乐活动中,应该发展多种兴趣。

(五)善待压力,心胸开阔

善待压力,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处世观,把压力看作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好抗压的心理准备。遇到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压力,不要惊慌失措,要静下心来,审时度势,理顺思绪,从困境中找出解决问题、缓解压力的办法。其次,要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定向,切忌由于自我期望过高,无法实现而导致心理压力,倘若目标经过积极努力有可能实现,无论出现何种艰难和困厄,都不要退缩和逃避,要借助压力的刺激,不断强化自己的意志,充分发挥全身的能量,达到目标。再者,要学会适度卸减压力,以保证健康、良好的心境。使体内的正气旺盛,去除致病因素,早日回到第一状态,成为健康人。

不少心理亚健康的人,反对接受药物,也不无道理,因为他们自己知道,焦虑和抑郁的来源与生活事件的压力和刺激有关,而不是由直接的身体病变引起,于是他们希望医生能通过心理手段改变他们的症状,也就是所谓“心病要由心来医”。但是无论如何,心理亚健康、身体亚健康都是不利于个人的成长,是应该被适时消除的。

★3.教室里不坐第一排就会焦躁不安

问题困扰

小强今年二十岁,在一所著名大学读大三。平日里对学校各种活动都很积极的他,在同学们眼中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大男孩。最近一些日子,小强却变得行为异常古怪。同学们都觉得小强变得不可理解。在临近考研的学习生活中,小强每天都不到六点钟就早早起床,也顾不上吃饭,背起背包就直奔教室,非得抢到第一排的位置不可。如果没有抢到第一排的位子,接下来的一整天,小强都无精打采,对学习没有任何热情,而且坐立不安。同学们都知道了小强的情况,在占座位时都主动为他留一个位子,以避免影响小强的一整天的学习。

分析解答

小强的行为表现表明,他已经被所谓的教室焦虑综合症困扰。

一般说来,一个人有适度的焦虑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什么太大的害处,但是,无论是高度焦虑还是一点焦虑感也没有对人都没有好处。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著名的什克斯——杜德生法则。这个法则告诉我们,学习效率和焦虑水平呈现倒U字形的的关系。也就是说,学习或工作的成绩随着焦虑感从无到有的变化状况是:随着焦虑感从无到有的变化,学习成绩也随着增高,当焦虑感强度达到特定值时,学习效率和成绩也达到最高点,随着焦虑感强度持续增加,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开始下降,直至学习效率和成绩的急剧下降至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什克斯——杜德生心理学法则。

很多大学新生,包括高年级的在校大学生有很大数量的人对自己的学校或者教室持有极大的戒心,他们或者不愿意到教室去,或者在教室里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效率下降。严重的还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不适,包括呕吐、腹泻等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们的学习和成长,另一方面也让家长和学校担心不已。

针对校园内越来越多的像小强同学这样对教室产生的焦虑情绪,无论是家长还是校方,都对此作出了很多努力。采取的方法不外乎帮助其认知,帮助其改变这两个途径。

首先是针对学生的焦躁情绪,对其进行认知治疗。这要求先帮助患者端正自己不正确的对人、对己或对事的态度、观念和想法,再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帮助其认识自己行为和情绪是否有必要,能否为其带来其预想的结果。帮助其认识到这种不良情绪对自己生活学习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次是在帮助认知的基础上,进而帮助其树立去除这种不良情绪的信心和决心。针对不同的情形,可以采取不同的具体办法。比如系统疗法,行为疗法,还可以同时采取多种方法。

例如,对于小强这样的状况,上课时总要抢占最前一排座位。因为如果坐在其它任何一排,哪怕是第二排,他也会心神不安、没有心思自修。针对他的情况,有两种具体的办法可以使用:

系统脱敏疗法:既然小强只有坐在教室最前排才能够安心学习,那么,我们可以让他在心情放松时想像自己坐在教室第二排的情形,想像的时候,利用深呼吸以及自我控制的方法,使身体的各部分肌肉都得到放松。通过想像之后,想像自己坐在倒数第二排不感到焦虑,也不感到紧张,就可以进一步让他想像坐在第三排的情景,同时放松肌肉。如此,每天前进一步,并且以不感到紧张为标准,循序渐进,坚持下去。

在实施系统脱敏疗法的同时,还应该配合实施行为疗法,即每天在大家的自习时间里,让小强在想像之后消除了紧张情绪后,让他实际坐在第二排,几天后,再往前挪一排,如此循序渐进,每想像一次或几次之后,就安排他坐在已经想像过的那一排里。相信小强就会很快从对教室的紧张情绪中恢复过来。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心理治疗的时候,应该尽量不给他们吃安眠药,并帮助他们养成正常的作息习惯,适当加强与别人的交往。一般来说,只要心理治疗人员和心理治疗对象密切配合,教室焦虑综合征是不难矫治的。尤其是对于已经具有相当认知能力的在校大学生而言,相信能够更快地摆脱这种对教室的焦躁情绪。

★4.为什么固执地认为别人妒忌他

问题困扰

今年二十五岁,当他十八岁时,他还是高中三年级学生,李某的学习成绩相当好。平常,也很喜欢与同学交谈,但李某总觉得自己的同学们十分嫉妒自己的才能,总是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看自己,他们也常常否定对自己的嫉妒,但李某总觉得他们说的不是真话,是在为自己辩解。

分析解答

从李某的症状看,李某敏感多疑,对任何人都不信任,经常感到自己被人轻视,受到别人的攻击。也不难发现,李某虽然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失为强者,但总也免不了无端自卑。因此,基本上可以断定,李某是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现在虽然程度并不太重,但却有向严重发展的明显倾向。

偏执型人格的人很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因此在社会上人数和比例确实不详。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中以男性较多见,且以胆汁质或外向型性格的人居多。

李某是一个认知能力较强的人,而且受到过比较好的教育,因此医者便可尽情地与其坦诚倾谈,把一些知心地有意对他讲了,以便取得他的真正信任,使其认识到自己的总是然后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他,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并分析其中的特点和极可能出现的更多危害性,使之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

具体治疗方法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

(一)提高法

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

(二)友训练

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是:真诚相见,以诚交心。本人必须采取诚心诚意、肝胆相照的态度积极地交友。要相信大多数人是友好的和比较好的,可以信赖的,不应该对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见和不信任态度。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和帮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碍;交往中尽量主动给予知心朋友各种帮助。这有助于以心换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巩固友谊。

(三)自我疗法

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喜欢走极端,这与其头脑里的非理性观念相关联。因此,要改变偏执行为,偏执型人格患者首先必须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如:我不能容忍别人一丝一毫的不忠;世上没有好人,我只相信自己;对别人的进攻,我必须立即予以强烈反击,要让他知道我比他更强;我不能表现出温柔,这会给人一种不强健的感觉。应该对自己的这些观念加以改造,以除去其中极端偏激的成份。

(四)敌意纠正训练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充满敌意和不信任感,采取以下训练方法,有助于克服敌意对抗心理: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陷于“敌对心理”的旋涡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处世待人时注意纠正,这样会明显减轻敌意心理和强烈的情绪反应;要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说感谢的话;要学会向你认识的所有人微笑。可能开始时你很不习惯,做得不自然,但必须这样做,而且努力去做好;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有耐心。

总之,一个人生活在复杂的大千世界中,面对着各种冲突纠纷和摩擦是难免的,这时必须忍让和克制,不能让敌对的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以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发觉自己有偏执倾向时,要尽快采取各种措施消除自己的不良倾向。

★5.她为何总怕被骚扰

问题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