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之一:
新宁波人一头连着城市和发达地区,一头连着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既为流入地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流出地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语录之二:
作为流入地,我们给予新宁波人的不仅仅是保障,更重要的是尊重,使他们对这个城市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只有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他才会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才会对这个家产生爱意和敬意。
语录之三: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走向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根本的制度保证。
语录之四:
新宁波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建设者、奉献者,理应成为社会财富的支配者和共享者。
张爱琴,宁波市人口计生委主任,她是宁波本地人,说一口好听的宁波普通话,办事既风风火火,又精细周到,她最受人爱戴的,是有一颗爱人之心和一副菩萨心肠,人称“爱心主任”。这“爱心主任”还有一种解释,爱琴,是她的名字,爱心,是她从事的工作,这两个词字音相近,用宁波话读起来,爱琴便成了爱心,爱心便成了爱琴。
张主任从事人口计生工作多年,最强烈最真实的感受是:计生工作难啊!计生政策实施之初,遭人冷目,受人唾骂,被人拒之门外……这其中的苦辛说与谁知?最难做的是人的思想工作,最难转变的是人的思想观念,千百年来承袭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改变起来难啊!张主任知难而进,挨家挨户地走,苦口婆心地说,模范带头去做,最先实现辖区人口千分之五的低增长率,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业绩啊!
外来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给人口计生工作带来新的难题。386万之众啊,这是截止到2008年底的统计数字,而且还在急剧增长。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大多是年轻人,育龄妇女也随之剧增。这么多人融入城市,谁来管理,如何管理?谁来帮助,如何帮助?这一系列的新情况变成了一道道新难题。
如今的“计生工作”,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拓展,不再是过去单一的“避孕、堕胎、结扎”控制人口增长的工作,而是旨在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其居”的系统工程。张主任对“计生工作”有一个经典的概括:计生就是民生。
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流动人口公共服务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如何为低端外来务工人员这些“草根阶层”、“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提供以人为本、尊重权利、消除歧视、倡导平等的政策关怀,这是宁波人口计生工作始终思考和关注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张主任提出了一个“宁波版”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即:一是就业需求,二是住房需求,三是子女就学需求,四是健康需求,五是融入社会需求,六是参与管理需求,七是自我实现需求。
张主任在一次计生工作总结会议上动情地说:“外来人口不容易,他们上不能尽孝,下不能尽职,千里迢迢外出打工,为了啥,还不是为了想多挣点钱,像城里人一样有滋有味地活着,不要瞧不起他们,总把他们当做外地人。要彻底改变老宁波人狭隘的地域观念,接纳他们,包容他们,尊重他们。每天到街区走一走,看一看,总会给我们留下感动。当我们老宁波人还在被窝里躺着睡大觉的时候,是谁披星戴月在清扫街道?当我们每天去吃早点的时候,是谁给你煮好了热豆浆?当我们坐在家里享受空调的时候,是谁在施工工地挥汗如雨地劳作?是他们,那些新宁波人。我极力推崇那个口号:老宁波人,新宁波人,都是宁波人;第一故乡,第二故乡,都是咱家乡。孟子说,爱人者,恒爱之;敬人者,恒敬之。我们要用爱心打造一个爱心城市。”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阻隔,我国农村人口一直享受的是“二等公民”待遇,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足,非均等化问题导致城乡距离加大。人口流动所引发的非农化和城镇化浪潮开始提出外来人口的“国民待遇”和“市民待遇”问题。在宁波,流动人口已经从“候鸟式”的流动不居的模式逐步演变为“迁徙式”的稳定居住模式。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更多的流动人口的心态是“带着希望而来,怀这理想而留”,其核心的想法是希望成为有归属感的宁波人。
基于上面所述的认识和实践,在外来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上,宁波率先提出了全新的管理模式:一、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二、人本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三、规范化管理,制度化服务;四、信息化管理,网络化服务;五、个性化管理,数字化服务。
政策性的条款总是显得枯燥,可这其中蕴含的内容却闪射这人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