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玉山曲话
14049900000017

第17章 蔡欣欣的“快”与“慢”

几年前在大陆,和蔡欣欣见过一面,这次专程来台,得知她写了《昆曲在台湾发展之历史景观》一文,就一定要拜访她。

电话过去,在开会,之后给我消息:“因即将开学,学校有许多公务及会议召开。今明两天我整天有会,如您时间方便,我请您在政大吃个便餐。6点在政大门口见。”

8月29日下午,我及时赶到国立台湾政治大学,她还在路上,让我到对面“米塔”餐厅二楼。坐下几分钟,她就到了,还是那么年轻,聊天时,不时见她美丽的笑。

蔡欣欣是个学者,政大的教授,同时受聘国立台湾戏曲学院的副校长,行政事务十分繁忙,然而她却是个戏迷,每年要看二百场戏!什么样的戏都看,东方的西方的都看,甚至民间的庙会,也都看得津津有味。她说,看戏是最爱,也是职业。

“我常常会做同一个梦,梦见我上辈子是哪个戏班的演员。”蔡欣欣说着自己也笑了,“所以说这是缘分吧,大陆的戏有三百多种,但我最喜欢的是昆曲和梨园戏,昆曲是文人士大夫的戏,梨园戏属于市井文化、乡绅文化,都是很有韵致。”又说:“这是我生命的情性,我喜欢古典的韵致。”

她特别说,我是学者,我有稳定的收入,不需要为了钱(去忙碌),所以为戏曲做学问,更多的是责任。

“最喜欢读剧本,可以和古人交流,和汤显祖笔下的人物对话,谈心。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人生不可能完美,你可以从戏中找到慰藉和舒缓。”

九十年代以来,她做了许多两岸戏曲交流活动。昆曲录影、传习计划、《昆曲词典》的编撰等,她都参与了。她说大陆和台湾的“生态环境”不一样,大陆的昆曲,有的“太张扬”,大制作,“舞美中心”,昆曲的韵致、昆曲的诗情画意往往被掩盖了。所以“钱多了很可怕”!再有,“评奖机制很愚蠢”,“精品”弄不好就是垃圾。而台湾的文化人,可以和政府有直接的交流和沟通,同时和民间也有非常多的联系,这样的“平台”比较能够更多更深刻反映社会的脉动。

不知不觉,已经快8点了。她送我到公交站,然后,她去办公室写论文——如果不看戏,几乎天天如此,白天行政事务,晚上看书写作,12点前回家,早上6点起床……

蔡欣欣的时间,如此紧凑。

工作快节奏是为了昆曲的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