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玉山曲话
14049900000018

第18章 陈彬与“水磨曲集”

8月28日上午,按照许佩珊女士的指引,乘坐公交车来到仁爱路某段一弄,因为不会打电话,在楼下踯躅了许久,亏得一位女孩,细心摸索,终于得上了二楼。

原来我把时间弄错了,该是下午来的,以为是上午,好在陈彬也不介意,招呼我坐下,就去沏茶。她的哥哥和弟弟在,见我要采访,就离开了,还说,说昆曲,(她)三天三夜说不完!

果然,说到“水磨曲集”,她就捧出一叠书,其中有去年为纪念“水磨曲集”二十五周年出版的《姹紫嫣红开遍》一书,详细记述了走过四分之一世纪的“千辛万苦”。

水磨曲集昆剧团成立于1987年,创始者有萧本耀、陈彬和宋泮萍等人,他们多是徐炎之和张善芗的弟子。当时台湾有“同期”和“蓬瀛”两个曲会,但是昆曲剧团却是第一也是唯一。如今台湾的昆剧团已经有六七个,但“水磨”依然是佼佼者之一。

由于“水磨”同仁的共同努力,二十五年来不仅自己学习、传唱和演出,还请了上海昆二班的周志刚夫妇执教,先后排演了《牡丹亭》《钗头凤》和二十多个折子戏,其中不乏《绣襦记·剔目》《浣纱记·后访》等冷门戏。在大陆和台湾演出都受到观众好评,说“水磨”是“业余中的专业”,也许并不为过。

“水磨”在昆曲艺术校园传承和社会推广上做了大量工作,他们辅导的对象包括了台湾大学、政治大学、辅仁大学、中央大学等校的昆曲社团,还在文华大学、台湾艺术大学、台北艺术大学等校开设昆曲课程,自2006年来,开设“昆剧表演艺术工作坊”,向社会上昆曲爱好者传授唱念做表的基本规范。

他们的努力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许,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国立”台湾传统艺术总处筹备处、文化艺术基金会等都给予关注和支持。使得他们能够筚路蓝缕,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是开心,无怨无悔。

陈彬还将她写的《我爱唱戏》《我更爱唱戏》两本书送我,书中写了她“优游”戏曲四十多年的历程:1955年考上台湾师大,1957年昆曲社成立,就被选为第一任社长。几十年来,她对昆曲的专注和痴情,不仅台湾圈内无人不知,在大陆的昆曲界,也多了解,我这次来台湾前,蔡正仁老师就说,你代我看下陈彬……

陈彬对大陆昆团都很熟悉,谁谁怎么样都很了解。而且也看得出,她性格鲜明,有自己的见解。比如周志刚,她说在周老师身上,“俞家唱、沈(传芷)家做”是结合得非常好的。现在“昆大班”无人不知,而二班中有不少杰出人才,却多默默无闻。为此,她还特地写了《万里巡行——周志刚、朱晓瑜伉俪的戏曲艺术》,表达她对老师的敬重之意。此外,她还记录出版了《瑶台仙音——蔡瑶铣艺术生涯》一书。

即便白先勇,她也直言不讳,她当面对白先勇说,我不同意“拜师”一说:你拜师可以,拜就要学到底,老师的戏你都要学,怎么可以只学一个《牡丹亭》就结束了呢?你排《玉簪记》,又去跟别的老师学,双方都有想法啊!她说,要么就拜你白先勇,你再带他们去一个一个学……

由于家学渊源,本人又十分用心,使得她的爱好渐渐有了专业的水平。她不仅热心做昆曲的“义工”,还培养了许多昆曲爱好者,昨天采访的建国工程文化艺术基金会“昆曲组”的许佩珊,就是她的学生之一,接任她任水磨曲集社长的宋泮萍也继承了她的风格,不仅自己用心唱,也组织社员学好唱好。

就问,怎么喜欢上昆曲的?说,家里都是唱京剧的,父亲是资深票友,自小就会唱京剧。后来读书上大学,就唱昆曲,父亲很不屑,对她说,京剧最好,昆剧太简单!她说,简单?你来学学看呢!父女较劲,最后还是由她了。

后来知道,她祖籍盐城,竟是和我同乡。她说,盐城产盐,父亲却在台湾糖业公司做了三十五年,从基层做起,直到副总经理退休,所以父亲的回忆录她就起名叫《咸甜一生》——“先苦后甜”,也算人生幸福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