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玉山曲话
14049900000019

第19章 “蓬瀛”两千期

在来台湾前,收到昌云转来的稿件:《哇,蓬瀛曲集2000期了》。这是曲集会长刘玉明写的。文章不长,但内容很扎实,分量不轻。因为你想想看,一个曲集,能活动两千期,不能不说是昆曲的一个奇迹!她一定凝聚了所有曲友的辛苦努力和不懈的追求,反观之,也见出昆曲的魅力不可小觑。

这时我对台湾的昆曲还不甚了解,看到这么一篇稿子,顿觉眼前一亮,兴奋之余,远在希腊的我,连夜就将稿件发给了《昆山日报》,没几天就发出了。

到了台湾,渐渐知道——

1949年以来,在一个不算很小的圈子里,台湾的昆曲活动一直很正常。昆剧团就有五六个,曲会曲集始终不停地在延续,在延伸。8月25日,我参加了第1536期的“台北昆曲同期”,发现他们早在去年12月,就将今年每一回同期的时间、地点、轮值人员安排好了!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一步一个脚印,实在令人感佩不已!

不巧的是,不能参加蓬瀛曲集。不过,采访中,往往多有提及“蓬瀛”,尤其是曲集最早的创始人夏焕新,大家一致公认他的贡献大,他和徐炎之是台湾“元老级”的曲家,他们为台湾昆曲的传承起了至关紧要的作用。

1949年部分曲家分道来台,就在同好家中吟唱,其中以徐炎之、张善芗夫妇、夏焕新、焦承允等最为执着。焦承允见台湾无曲谱,便开始整理曲本并印送曲友;1951年夏焕新在中山堂公演;1953年6月,夏焕新、焦承允和毓子山(红豆馆主溥侗之子)等人在台北发起、组成民间曲社;1962年正式定名为“蓬瀛曲集”,绵延至今。

曲集活动以清唱为主,成员轮流担任主人,招待曲友。曲会开始按照登记顺序轮流清唱,且前后不得重复,中间有茶点招待。曲友有喜庆之事,也会邀请曲友们清唱同乐。还曾应邀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中央图书馆、台北市青年公园、社教馆等处清唱,推广昆曲艺术。

“蓬瀛”是台湾年岁最久的曲集之一。无论如何,能坚持到两千期,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佳业,也是昆曲界的一大盛事。正如社长刘玉明所言,祝愿“蓬瀛”秉持先师们的专业与奉献精神,共同携手迎接后续的“蓬瀛”三千期、四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