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道德经
14076200000009

第9章

【原文】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1];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2]。

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3]?

虚而不屈[4],

动而愈出[5]。

多言数穷[6],

不如守中[7]。

【对译】

天地无所偏爱,

任凭万物自然生长;

有道的圣人无所偏爱,

任凭百姓自己发展。

天与地之间,

岂不正像个风箱吗?

愈虚空就愈不穷竭,

愈运动风量就愈大。

有意作为反而加速败亡,

不如遵从自然法则持守虚静。

【注释】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指大自然。不仁,不偏不倚、公正无私。刍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用于祭祀,是应时之作,用后即丢弃。意谓天地无所偏爱,听任万物自生自灭而不加干涉。

[2]以百姓为刍狗:意谓得道的圣人取法于天地之纯任自然,听任百姓自生自灭而不加干预。

[3]其犹橐龠乎:其,疑问代词,难道、不正是。犹,好像、恰好。橐(tuó):盛物的袋子。龠(yuè),一种管形乐器,这里指竹管。人们用皮革制成袋状,一端留有小孔,插入一管状物,称之为“橐龠”,用作冶炼时的鼓风装置,即风箱,在先秦时常用。意谓天地就像个大风箱。老子以风箱作喻,说明虚、无、持守虚静的益处。

[4]虚而不屈:屈,竭尽、穷尽。意谓空虚但却不会穷尽。

[5]动而愈出:愈,不断地。意谓愈是摇动橐龠,它产生的风量愈是大。意谓人为的因素越多,结果必然适得其反。这里,老子仍然由“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特性说理,既然道体是虚空、虚静的,看似无,实为有,就要顺任自然,不假外力。

[6]多言数穷:多言,话多,喻有意作为,违反无为之道。数,借为“速”,迅速。穷,竭、亡。意谓政令烦苛,必然加速败亡。

[7]不如守中:守中,持守虚静。意谓守着无形的道,遵守自然法则,清静虚空,无为自化。

【解析】

老子主要说明大道无情无欲的特性,指出人们如何去体认大道。通过“刍狗”和“橐龠”的恰切譬喻,着重阐释了用虚守中以治国理世的思想。“天地”指宇宙自然,它秉承大道的无欲无为本性,对万物不动情欲,无所偏爱,任其自生自息;明智通达的圣人以大道之无欲无为为楷模,亦对万千灵生不动情欲,无所偏爱,任其自生自息。天地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春夏秋冬,雨雪风霜,无爱无憎,无恩无怨,公平对待万物;圣人也按照天道的规律治国理世,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无爱无憎,无恩无怨,公平对待百姓。如此,则天道运行,空虚而永不衰竭,循环而永不止息。但现实社会中的统治者往往背道而驰,弃虚无之妙用而施实有之矫为,遂“多言数穷”,发号施令,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表面上有所作为,实则是胡作非为。所以老子提出“不如守中”,持守空虚玄静,使自己的身心与天道浑融一体,回到自然无为的天道规律上来,真正达于“无为而无不为”。

这里,老子是推天道以明人事,他所谓的“天地不仁”,不是反对仁,而是强调一种自然状态,要求统治者在遵从规律,顺其自然的前提下施行无为政治。在老子看来,天地如果有恩爱之心,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意志有为地向万物施加恩泽,按自己的好恶标准改变万物的状态,这表面上是仁,其实是违背自然天性的恶。故而天地的本质属性只能是“不仁”,即让万物按自然法则自生自灭。同理,得道圣人在治国理世时的正确选择也只有一种:“不仁”,即“以百姓为刍狗”。因为仁义孝慈原本是人类的自然本质,无须提倡它已经自然存在在那里,根本无须画蛇添足,再去树立“孝”、“慈”等美名有意识地加以提倡。如果刻意奖励倡导,必然会在利益的驱动下导致伪道德的出现和真道德的丧失。

总之,大化流行的自然法则是不讲道德的,天地的本质属性是无须治国理世的统治者刻意提倡“仁”,有意推行“仁治”的。唯有“不仁”、“守中”,才能上合天道,下顺民意,收到理想的治理效果。

【名家论道】

老子的思想不仅是中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性的重要思想。老子的思想在当前全球的消费主义化和数字化生存浪潮中具有重要的醒世意义。在生态平衡、竞争世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追求享乐等思潮面前,老子无疑是一种警世之钟,告诉人们以智慧之眼看生命之道、社会之道和宇宙之道。

——王岳川

他们(指老子和庄子——引者)论证说,脱离了自然界的人不可能是幸福的,而且人对自然界的抵抗力是小得可怜的。……另一方面,我们现在不得不担忧人类会不会沉没到科学文明这种人造的第二自然中去。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声明,获得了新的和威胁性意义,如果我们把“天地”作为包括第二自然界在内的自然界,并把“万物”看作包括人本身在内的话。

——(日)汤川秀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