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共鸣的灵魂:河合隼雄谈幸福
14177800000009

第9章 说声“谢谢”

做好事时,如果有人对自己说“谢谢”,我们就会很开心。倒也并非想让人感谢才去做,但如果对方毫无反应,便会沮丧泄气。不过,如果换作自己的家人又会怎样呢?亲子之间会在怎样的程度上说感谢的话呢?

很久以前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我给一个惹了许多麻烦的大学生做心理辅导,见过几次面之后,那个学生回家了两三天,不久他的父亲打来电话,对我说:“听说老师您对他照顾极了,请问您给我儿子做了什么样的指导?”我还以为是什么事呢,原来是这个父亲发现儿子的态度突然发生了很大改变。儿子以前回家时只会打个电话通知老爸几点到车站。等父亲开车去接时,给儿子把行李堆放好,儿子就默不作声地坐上车,然后回家。以前都是这种模式,现在却骤然改变了。

父亲开车到了车站接到了儿子,儿子说:“谢谢老爸。”刚想给他拿行李,儿子又说:“这个我自己来吧。”等坐上车,还说:“老爸,你辛苦了。”父亲大为吃惊,赶紧给我打来电话。因为他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让我家孩子有了教养”。

其实我根本没做什么指导,只是认真倾听那个学生的诉说罢了。儿子的话题从“没有比我爸再顽固的人了”开始,罗列了爸爸一大堆缺点攻击他,最后甚至断言“他那样的爸爸还不如没有”。我重复了他说的话“还不如没有父亲”,他听后沉默良久,最终小声说道:“不过我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都是我爸给的。”而后他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

大概就是在这样的谈话过程中,儿子一点一滴看清了父亲的形象吧?他本认为父亲和自己几乎等于一体,父亲给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理所应当。但在罗列父亲缺点的过程中,他逐渐和父亲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从这个角度看父亲,他逐渐看到了作为个体的父亲的形象。

当从个人与个人的关系看待时,虽然是父亲开车来接儿子,儿子也理所当然要说“谢谢”。我根本没有指导他,也没有说教,而是给他提供随心所欲地讲话和自由思考的机会,用这种办法使得他珍惜自己内心产生的感动,仅此而已。

亲人之间言谢有时也会感觉“生分”,比如三岁的小孩子动不动就对妈妈说“谢谢”,这可能会让人感觉怪怪的吧。也就是说,两者之间的依赖感越强,就越没有必要言谢。但是等孩子慢慢自立,就会开始产生个人对个人的礼节并开始言谢。

如此想来,再看看欧美人的礼仪规范,会发现他们从比日本人年龄小很多的时候,便开始被教导适当道谢了。我想可能是因为西方社会非常重视自立才会如此。四五岁的孩子会对父母道谢,必要的时候父母也会对孩子说谢谢。

有些日本孩子误解了自立的意义,觉得自己不再需要父母照顾了(其实还是受照顾的),便不再道谢。与其说这是自立,不如说是过分娇惯了,在欧美人看来可能会有种奇异感。适当道谢这件事或许可以看作一个人是否自立的标志。话说,如果日本一味模仿欧美将一事无成,那么应该从几岁开始教导孩子对父母道谢呢?或许这件事会出人意料地复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