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鸿爪雪泥:袁志鸿修道文集
14208600000009

第9章 茅山香期庙会考

1987年元月开始,中国道教协会报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对创刊于1962年、已编印20期的《道协会刊》进行改版,改名为《中国道教》,成立杂志社,社长黎遇航,副社长李文成,主编李养正,副主编王宜峨、长虹。原来出版的《道协会刊》是中国道教协会送赠教内外相关人士参考阅览的不定期刊物,改版后的《中国道教》则为定期的季刊,有时编辑人员直接下基层组稿。按照《中国道教》杂志社1987年的编辑计划,第四期以道教上清派胜地茅山为编辑内容。当年我正在江苏茅山道院,在那里我担任茅山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道教》杂志社专门安排陈雄群编辑来茅山,与我商量编写该期中《茅山专载》的内容。“庙会”的形式,第一,是因为有宗教场所的“庙”,才引发起“会”的种种形式;第二,因为“庙会”是社会民众参与程度较高的活动,所以其中带入的社会民俗成分较浓;第三,因为参与活动的最关键人员都是因为宗教信仰的问题,这其中涉及的核心的还是宗教的内容;第四,有许多因经济意向而举办的活动称庙会、集会,从根本上说还是庙会的变异;第五,当代北京东岳庙和白云观虽然人为注入商业经济的内容较多,但根本上还是道教主体的宗教形式的庙会;第六,江苏茅山的香烟庙会虽然也有商品交易的内容,但无论形式和内容道教信仰宗教的内容都是第一位,人们参与的还是朝山进香,祈求人生幸福、事业顺利、如意吉祥追求。此文是我当时根据《中国道教》杂志的要求撰定的文章内容之一。

茅山的香期庙会,是农历腊月二十四日至来春的三月十八日。一般来说,香期节日庙会,大都是为庆祝一些先圣先贤的诞辰,但三茅尊君的诞辰都不在香期之中。大茅君盈,诞生于汉景帝中元丙申(公元前145年十月初三日);二茅君固,诞于汉景帝后元戊戌(即公元前143年六月二十五日);三茅君衷,诞生于后元庚子(公元前141年腊月初二)。

那么茅山的香期庙会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道教是多神教,如果要算众神的生辰,可以说月月有节日。而在这春三月的香期中,众神的诞辰更是集中。从腊月二十四日“送灶”起,玉皇大帝随之降临人间,正月初九回鸾返驾天宫,正月十五上元天官盛会;二月初二范臻先师成道,二月初三日文昌帝君圣诞;二月十五日太上道祖圣诞;三月初八清明;三月十八日大茅君回盼茅山。据不完全统计,这段时间的节日就有十一次之多。更重要的是,一元复始,冬藏春发,香期正在这“春桃换旧符”新旧之年更换交替的时期。人们带着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成功与失败,丰收与歉收的不同心情,企盼上苍护佑,在新的一年中,人寿年丰,取得成功。有首民谣就充分揭示了这种企望心情:

茅山连金陵,江湖据下流。

三神乘白鹤,各站一山头。

占雨灌旱稻,陆田亦复柔。

妻子咸保室,使我百无忧。

白鹄翔青天,何时复来游。

这可以说,就是新旧年交替之时形成香期庙会的原因。

茅山香期庙会,有它自己的特点。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民间的一种习俗。

闭斋开山门习俗:腊月二十四日是茅山香期的起始,这一天就叫“开山门”,这可能是根据我国传统风俗“送灶”而来的。灶君称为“灶王爷”,是“东厨司命,定福府君”。据说灶王爷每年上天汇报一次情况。这一次汇报对所在之家一年的荣辱祸福很有影响。人们一年辛苦,希望“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所以人们无论如何是不敢得罪他的。他的上天之日也是节日,并且人们过去还要按“君三臣四”的等级按时间顺序来“送灶”。二十三日是君王之家送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日是官宦之家送灶王爷上天,普通百姓只能在二十五日才能送灶。茅山道派奉行“道不离俗”的古训,根据茅山享有的地位,选在腊月二十四送灶,送灶又称“闭斋”。这是因为茅山元代后成为“正一派”三山的组成部分,在饮食上长年忌讳较少,但在每年腊月二十四送灶后,必须闭斋吃素。过去三宫五观在这一天,要将用不完的荤腥之物,统统埋掉,正式封斋吃素,直至农历三月十八日为止。以表示对香期庙会的虔诚,对祖师的恭敬,对香客游人的尊重。

与三茅真君共度除夕之夜:虔诚的信徒香客,他们在年三十的下午就赶到了茅山,来与“三茅祖师”和茅山道观的道士们共度除夕之夜。傍晚的时候,道观中德高望重的老道长庄严地供上“茅山正乙、全真、上清派列祖列宗”的牌位,然后燃香点烛,摆上酒菜饭食。供桌前铺上拜垫,合观道众信徒衣冠齐整,依次郑重礼拜。拜毕,化纸燃箔。主祭的老道长,将酒茶奠向地面。祭典仪式遂告一段落。

茅山道观除夕夜的年饭是较为丰盛的。信徒、香客、道众济济一堂,分坐数桌,饮酒言欢。信徒香客赞赏道士“人在山上就是仙”,道士则赞扬信徒香客“心向山上能成仙”并说仙字就像一个人走向山中的样子。其实“仙”就是长寿的代名词。

待到大年初一与旧年交替的最后一瞬,随着第一声爆竹的炸响,人们争先恐后地涌向大殿,争着向“三茅真君”点上第一炷蜡烛、供香。争烧“头炷香”,是要讨一个吉兆,让新的一年运气好,万事如意。民间还有一个神话传说:过去苏北淮阴地方有一个大绅士,路远不能赶到茅山烧头炷香,他就在每年的除夕和初一交替的时辰,在自家门口对着茅山方向摆设香案,顶礼遥拜,燃香点烛。不想“诚能通神”,茅山太元殿的香炉竟然也因之香烟氤氳,烛台上的一对未点之烛也神奇地燃着了。因而民间又有了“茅山菩萨照远不照近”的说法。尽管如此,香客信徒仍然年年如此,除夕之夜赶茅山,烧大年初一的“头炷香”。

春三月里上茅山:随着春的来临,山青了,水绿了,茅山披上了春色的丽装。随之远近信徒香客纷纷上茅山进香瞻仰神容。他们身穿布衣,脚蹬草鞋,肩挂香袋、手提供品,口诵经文,一步一磕头,广结善缘,沿途做好事,向神灵默祷,祈福禳灾。文人墨客,也趁此大好时光,来茅山游览,登高抒情。经商的来山摆摊设点……每届香期茅山道众们便聚集起来从事宗教活动(亦称“春事”),按照香客的要求,做宗教仪式。三月十八日一过,道众们又各自回到佃庄上去管理田地山林。

按照茅山的规矩,赴香期庙会的人们,早在三天前就应斋戒沐浴了,否则神灵是会责怪的。据说:就连海瑞上茅山也不得不将皮靴换草鞋。当人们回去时,还一定要请回两件法宝:“一炷香”,这是为讨吉兆,含“回香(乡)得福”之意。“黄丹箩”,一共有二十九只,形似竹篮,有鹅蛋大。它的含意是:其中二十八只,代表“二十八星宿”,中间一只,代表祖师炼丹的“丹炉”。请回之后,挂在灶上,到腊月二十四日“送灶”时一起焚毀。其实“黄丹箩”是茅氏兄弟为生民治病的三味草药合成。这三味草药是:淡竹、木冬、栀子。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三中全会后的茅山,由于进一步贯彻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每年春三月的香期庙会,更加热闹。1983年以来,茅山道院每年在庙会期中,都要接待二十余万的香客和游人。当香期进入高潮时,有时一天要接待几万人。1986年农历二月十五(老子诞辰),大茅峰九霄宫,一天就接待五万余人。这些香客游人,来自南京、上海、镇江,常州和邻省邻县的四面八方。虽然上山的公路很宽敞,但大多数人还都愿意沿着那九弯十八折的山道向上攀登。

每年的香期庙会,道士们在接待好香客游人的同时,为满足信徒的宗教愿望,还要为他们做道场。茅山香期宗教活动的内容,主要分早、中、晚三朝。

早朝起经:所念经文有《三茅经》《清静经》以及各个神的“诰文”。净坛:因要将神灵请到法坛来,高功做洒水清净坛场污秽浊气的各种法事并念咒祝告。请神:高功高喧所请神的神号,请神来降法坛。接驾:被请之神来降法坛,高功做着各种法事,表示对所请之神恭敬和欢迎之意。安位:所请之神既降法坛,高功须按其职司,分东南西北中,将各神安定位次。

中朝:上表,根据仪式的要求,将上表的内容,做成表文,高声朗诵而感动神灵,这在仪式中均有具体规定。

晚朝送神:一切法事完毕,将所请之神,簇鸾返驾,送至天庭。

在这早、中,晚三朝中,若有空闲时间,就做“拜忏”仪式。“拜忏”也有很多内容,茅山主要是“玉皇忏”“三茅忏”。

晚上,道士们也很忙碌。在香期内,九霄宫内一般每晚均有二三百名香客住夜。他们有的要住宿睡觉,有的则要坐夜念经,还有的则要道士给其做道场超度祖先。

放一台“超度道场”,上台道士要求9到13名。时间长的要日落做到日出,短的也要四至五个小时。茅山的三宫是正一派,所做超度道场主要是“斗姥科”“仙翁科”。五观是全真派,所做超度道场主要是“铁罐科”。做道场的形式很多,目的和愿望,是消灾延寿、超度亡灵,祝祷国家巩固,人寿年丰,使信众得到精神抚慰。

三月十八日香期庙会就结束了,过去称这一天为“关山门”。这一天又是大茅君茅盈的“茅山回盼之日”,据说大茅君被封“东岳上卿”之后,就主领东岳泰山了,而茅山则交与二茅、三茅两个兄弟代守。大茅君每年到三月十八这一天来茅山一次。考核江东地区的芸芸众生,赏善罚恶,提携有道。所以茅山三宫五观三个月的表章奏折,这一天全部焚化上达,称为“交箓”。

茅山的香期庙会,长达三个月之久,内容丰富多彩,既为信徒提供了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又是广大游客游览观光的胜地。

(载于《中国道教》198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