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人的饮食各有口味,古往今来,出了不少中国名人与名食的趣事。名人出名是在他的事业上,并不在他的饮食上。然而,一些地方名吃却与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备招亲与“龙凤喜饼”
刘备
龙凤喜饼“是湖北监利县的传统名点,其味清甜香脆,其形大如月盘,每个重一斤或 八两,饼面上的图案是当中一个”喜“字,周围围绕着飞龙舞凤,象征吉祥如意,故称为 龙凤喜饼。由于它具有这样美好的象征,所以当地的婚嫁喜庆之家,总是用它来招待亲 友,共享喜庆。
龙凤喜饼是怎么来的呢?当地的一首民谣告诉了答案。”刘备东吴去成亲,才把龙凤喜饼兴。“这段故事是这样的:三国时期,吴主孙权采用了大都督周瑜的计策,佯称要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为妻,实则想把刘备骗到东吴,以刘备换还荆州。孙权、周瑜许婚是假,所以不敢让吴国太、朝中臣僚和普通老百姓知道,以免弄假成真。诸葛亮一眼就看穿了其中的阴谋,遂将计就计,派赵云保着刘备前往江东。
行前,诸葛亮让人大量制作了龙凤喜饼,让赵云一到江东,就大量分发给江东的臣民,江东臣民拿到了龙凤喜饼,弄清了刘备是来东吴成亲的,于是奔走相告,顷刻间全城皆知,就连深处宫中的吴国太也知道了。吴国太甘露寺相亲,对刘备十分中意,遂同意了这门亲事。孙权、周瑜弄巧成拙了。由于是龙凤喜饼促成了这段姻缘,因而它也就在民间流传开了。
杨贵妃与“贵妃鸡”
贵妃鸡
“贵妃鸡”是苏州名菜。它的做法是选用肥嫩的童子鸡翅膀与香菇、淡菜、嫩笋、青椒一起焖烧而与。贵妃鸡的特点是菜色鲜艳,绿、乳黄、黑、白相配,令人赏心悦目,吃起来既嫩又鲜,香味扑鼻,是少有的佳肴。
贵妃鸡,从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它一定与哪一位贵妃有渊缘。事实也的确如此,原来,这位贵妃不是别人,正是那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玉环。
杨玉环本是李隆基看中她之后,想方没法娶了过来,封为贵妃。有了杨贵妃之后,唐明皇整日整夜与她寻欢作乐,把国家大事交给了李林甫、杨国忠等一帮奸人。
有一天,唐蝗皇又与杨贵妃饮酒对歌,弄得神魂颠倒。他喝醉之后,连呼“好酒呀,好酒!吃得痛快!”杨贵妃也痴迷神糊地叫道:“我要飞上天!”唐明皇因酒醉听错了,以为贵妃要吃“飞上天”,马上让太监命令御膳房做出来。听了皇帝的圣谕,厨师们面面相觑:他们从来没说过有“飞上天”这道菜。但皇帝金口玉言,他能说出来,你就得做出来。众御厨们开动脑筋苦思冥想。有个厨师说,老鹰飞得高,大概就是“飞上天”吧!大家一听,赶紧做了两只红烧老鹰。可一尝才发现,鹰肉是酸的!于是厨子们重新开动脑筋。在厨师中有位苏州的名厨,叫“苏空头”,他想到鸡的肌胛肉最鲜嫩,把它拿来做“飞上天”肯定好吃。他把自己的想法对大家一说,众人一听,只好如此了。他们手忙脚乱地找来几只童子鸡,斩下它们的翅膀,与香菇、淡菜、笋片、青椒一起焖烧,“飞上天”就算做成了。大家一看此菜,色鲜味香,才定下心来。
太监将“飞上天”端到贵妃面前,酒已醒的贵妃顿时眼亮起来。唐明皇也尝了尝,连声赞叹,忙问太监是什么菜。太监赶忙说,这就是陛下刚才点的“飞上天”呀。唐明皇此时才想起酒醉时下过的圣旨,不免尴尬。这时,正津津有味地在品尝“飞上天”的杨贵妃说:“此菜色艳、肉嫩、味香,都与我贵妃相似,干脆就叫它‘贵妃鸡’吧!”唐明皇一听,连声称好。
后来,苏空头告老还乡,就把“贵妃鸡”的烧制方法带回苏州,这道菜也就在苏州地区世代流传了。
西湖东坡鱼的历史典故
东坡鱼
“五柳鱼”是浙江杭州西湖的一道名菜,其味道鲜美,喷香诱人,深为人们所喜食。人们在享用时,又常把“五柳鱼”叫做“东坡鱼”,这是为什么呢?
苏东坡不仅是一个大文豪,据说还是一位美食家。相传,有一次,他让厨师做道鱼肴开开鲜。厨师送来后,只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东坡食欲大开,正欲举筷子品尝,忽见窗外闪过一个人影,原来是好友佛印和尚来了。东坡心想:“好个赶饭的和尚,我偏不让你吃,看怎么办?”于是顺手将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
佛印和尚其实早已看见,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来请教一个字?”“何字?”“姓苏的‘苏’怎么写?”苏东坡知道佛印学问好,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装着认真地回答:“‘苏’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边左是‘鱼’,右是‘禾’字。”佛印又问:“草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那还念‘苏’啊。”“那么鱼搁在草头上边呢?”苏东坡急忙说:“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说:“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佛印说来说去还要吃他的那盘五柳鱼。
后来有一次,佛印听说苏东坡要来,就照样蒸了一盘五柳鱼,心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日我也难难你。于是就顺手将鱼放在旁边的罄里。
不料苏东坡早已看见,只是装着不知道。说道:“有件事请教: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写好了上联,下联一时想不出好句子。”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几乎不加思索地说:“下联乃‘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听完,佯装惊叹道:“高才,高才!原来你罄(庆)里有鱼(余)呀!快拿出来一同分享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
但他还想“戏弄”一下苏东坡,一看,一条清蒸的西湖鲜鱼,身上划了5刀。便笑咪咪地说:“五柳鱼呗,这条‘五柳鱼’算给你‘钓’到了,不如叫‘东坡鱼’算了。”
从此以后,人们把“五柳鱼”又叫“东坡鱼”,而且这道西湖名菜名气也越来越大,一直流传到今天。
济公与无锡排骨
“无锡肉骨头”名闻各地,畅销全国,尤以“三凤桥”产销的酱排骨为佳。其色泽酱红,肉质酥烂,骨香浓郁,汁浓味鲜,咸中带甜,充分体现了无锡菜肴的基本风味特征。传说,无锡肉骨头创制于宋朝,还与活佛济公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一天,无锡城里来了一位身穿道袍,手持破扇的讨饭人。走进一家熟肉铺,向店主讨钱,店主对他说:“要钱没有,就给你块肉吃吧。”于是便提起一块斤把重的熟猪肉递给这位讨饭人。原来他就是传说中的活佛济公。济公接肉就吃,吃完了又向店主要,就这样吃了要,要了吃,终于惹得店主不高兴起来。他说:“肉都给你吃光了,我明天还卖什么呀!”济公便接过话题爽朗地回答道:“卖骨头呗!”说罢,就从破蒲扇上拉下几根蒲筋,裹起几根啃剩下的肉骨头,交给店主,并对他说:“用这几根蒲筋和肉骨头一同烹煮,我吃掉的肉会加倍奉还给你的。”店主闻言,上下打量了一下眼前的这位讨饭人,觉得他不像开玩笑,但仍是将信将疑。
次日清晨,起来烧肉时,店主抱着不妨一试的心理,将济公交给他的蒲筋和骨头放入锅里煮烧。谁知很快便从锅里喷出一股扑鼻的肉汁香味。他打开锅盖一看,但见满满一锅带有精肉的骨头在冒着诱人的香气。取出一尝,肉质酥烂,鲜香浓郁,店主好生奇怪。邻居们闻讯也赶来观看这一奇事,并纷纷品尝,无不觉得异常鲜美。
从此以后,这家肉铺就开始经营起肉骨头生意,赚了不少钱。清朝时无锡南门“莫兴盛肉店”的酱肉排骨颇受欢迎。后来三凤桥附近的“余慎肉店”为了扩大买卖,争得市场,高薪聘请了几位烧肉师傅,并在吸取前人和其他肉店烹制肉骨头的经验基础上,改进选料、调味、操作方法,所以到了清末,三凤桥肉骨头就已名扬天下了。
赵昺与护国菜
“护国菜”原来只不过是番薯叶煮的菜,用料粗糙得不能再粗糙了,因为,它只是猪食,就算是上世纪中期的那段“困难时期”,人们除非在勒紧裤头之际,才会勉强地想到它,足见其“珍贵”。
那么,如此粗糙的菜式,为何能居称“护国菜”呢?原来,早在700多年前,南宋末代皇帝赵昺,被蒙古大军狙击得不断南撤,其时,宋帝昺身边只有文天祥和陆秀夫等几员战将和官员,当来到潮州府潮阳县的一间破烂寺院时,正见几个饥寒骨瘦的和尚 正围着一盘菜,津津有味地吃着,着令宋帝昺肚皮发响,和尚见皇帝到来,连忙另煮一炉,几天也没有一粒米下肚的宋帝昺,吃得非常满意,大概是平生也未吃过如此的“好菜”,他即传召和尚问菜是何物;当知道寺院亦因没有可炊的东西,和尚巧心用上番薯叶来煮菜时,宋帝昺心有感触,于是并赐番薯叶煮的菜为“护国菜”。
当然,如今如再吃宋帝昺那样式的“护国菜”,谁也不能下咽,现在的烹法相对复杂得多,原料亦不局限于番薯叶,诸如紫背菜、人参叶等也见登上雅座。
成吉思汗与铁板烧
蒙古族久居草原,以畜牧为生,所以在羊肉的食用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制作的烤全羊、手把肉都是非常美味的羊肉食品。而其中的一道叫“成吉思汗铁板烧”的菜,是用蒙古古代传统烧烤方法制作的,也叫成吉思汗火锅,俗称“成吉思汗铁板烧”。
说起这道菜,还得从成吉思汗时代说起。相传,成吉思汗在一次围猎宿营时,看见士兵们的架在篝火上的肉被熏得焦黑。他忽然灵机一动,取一个士兵的铁盔放到篝火上,拔出腰刀,把猎来的黄羊肉片切成薄片,贴在“锅上”烤成外焦内嫩的炙肉片,然后食用,士兵们如法炮制,果然醇香味美。这就是“成吉思汗铁板烧”的雏形。以后在蒙古大军西征的时候,这种食法随军传到了欧洲、东南亚和日本,一时间风靡世界。可惜,国内却没有流行起来,不久就失传了。直到近几年,随着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在国内才日益流行起来。
据说在日本的札幌,有一个内设几百张餐桌的大饭庄,饭庄的大牌匾上写着古代士兵头盔似的锅反扣在古色古香的雕龙镂凤的炭火盆上,当烟囱散发出缕缕清香的时候,人们便用筷子夹起肉片,在盛着香油、糖、醋、芝麻、胡椒等十多种调料便可以吃了。有点像今天人们非常热衷的“韩国烧烤”的食法,只不过韩国的烧烤不是在锅上烤,而是在一个行如栅栏的铁片上,下面是烤肉专用的无烟煤,其所需肉片也已经不局限于羊肉片了,牛肉片、鸡片、鱼片,都可以烤制。客人们坐在一起,边说边烤,感觉甚是不错。但对于成吉思汗铁板烧来说,食羊肉片比较正宗,因为它不但是一种食品,而且代表了一段历史和文化。
忽必烈与涮羊肉
涮羊肉传说起源于元代。七百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经过多次战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忽必烈猛地想起家乡的莱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火夫宰羊割肉时,探马突然气喘吁吁地飞奔进帐禀告敌军大队人马追赶而来,离此仅有十里路。但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着:“羊肉!羊肉!”清炖羊肉当然是等不及了,可生羊肉不能端上来让主帅吃,怎么办呢?这时只见主帅大步向火灶走来,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快地切了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了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人碗中,撤上细盐、葱花和姜末,双手捧给刚来到灶旁的大帅。忽必烈抓起肉片送进口中,接连几碗之后,他挥手掷碗,翻身上马,英勇地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生擒敌将。
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战前吃的那道羊肉片。这回厨师精选了优质绵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脑”嫩肉,切成均匀的薄片,再配上麻酱、腐乳、辣椒、韭菜花等多种佐料,涮后鲜嫩可口,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忽必烈更是喜笑颜开。厨师忙上前说道:“此莱尚无名称,请帅爷赐名。”忽必烈一边涮着羊肉片,一边笑着答道:“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众位将军以为如何?”从此,涮羊肉成了宫廷佳肴。
朱元璋与珍珠翡翠白玉汤
相传,朱元璋少时家贫,从没吃饱过肚子,17岁那年他又因父母双死于瘟疫,无家可归,被迫到家乡黄觉寺当了一名小和尚,以图有口饭吃。但是,不久家乡就闹了灾荒,寺中香火冷落,他只好外出化缘。在这其间他历尽人问沧桑,常常一整天讨不到一口饭吃。有一次,他一连三日没讨到东西,又饿又气,在街上昏倒了,后为一位路过的老婆婆救起带回家,将家里仅有的一块豆腐和一小撮菠菜,红根绿叶放在一起,浇上一碗剩粥一煮,喂给朱元津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