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1459600000072

第72章 传统装饰习俗(2)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作出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

到了清代,官员的乌纱帽被换成红缨帽,但至今人们仍习惯地将“乌纱帽” 作为官员的标志,“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削职为民了。

漂亮的瑱珰

现代女性,不乏戴耳环显示其美者。此爱美之心是由数千年的习俗演变而成的,只是古代妇女戴的都是珍珠玉石类,统称为瑱珰。

瑱珰作为饰物其历史相当悠久,大概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原始社会的人,虽然习惯于对物品(也包括人)的共享,但也时常会表现出一种自身能力的炫耀。男人往往把野兽的角或牙挂在身上,以示威武;女人则会将劳动的成果戴在头上,以示美丽。后来,一些玉石、金属器物出现,女人们就用其做成饰物把自己打扮起来。瑱珰趟就是这些饰品的亮点。

有人说瑱珰被女子所钟爱,其最初竟是来自奴隶社会对妇女的残害。据说在上古时期,妇女像牲畜一样任人买卖,奴隶主为防止买来的妇女逃跑,就在妇女的耳朵上强行穿上铁环或戴上其他物件。谁想,这些东西戴在了妇女的耳朵上,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看起来别有一番美感。一些贵妇人也竞相模仿,把珍珠、玉石等点缀在耳际。

还有一个另外一个说法。中国上古社会的宗法制十分盛行,男人是外当家,女人是内当家。主妇是不是贤明,是不是能干,对一个家庭来说十分重要。特别是士大夫家里的贵妇人,其言行对她当官的丈夫从事政治,有不容忽视的影响。而当官的丈夫为了让妻子郑重,不偏听偏信,就在她耳边穿耳戴上瑱珰、明珠一类首饰,让她时时提醒自己,以做一个合格的内当家。

瑱珰可以烘托女性的美,这是瑱珰流行于世的客观因素。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在不同的时代,它也有着不同的内涵。有资料证明,我国汉代,只有皇后、妃子,以及贵妇人才可以佩戴瑱珰,平民女子是不可轻易染指的。

有些民俗学专家还认为,瑱珰最早的出现并非是来自中原华夏族妇女,而是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妇女先兴起来的。后来,中原地区华夏族的士大夫,把瑱珰借用过来,戴在妻子的耳朵上,用意是不让妻子偏听偏信,莫管闲事,更不能参政。这时的瑱珰是妇女德行的标志,它的外在美已经“成色”锐减。

看来,古代妇女喜爱的瑱珰,其产生的根源还是蛮复杂的呢。

戴戒指要分男左女右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戴戒指的习俗。戴戒指有装饰、吉祥和表示婚否的多种作用,戒指的戴法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所具有的含义不尽相同。目前,国际上普遍流行的戴法是:戴在食指上,表示未婚,或者表示想找对象;戴在中指上,表示正在热恋之中;戴在无名指上,表示已定婚或结婚;戴在小指上表示独身。

我国自古以来戴戒指有男左女右的讲究。“男左女右”的习俗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中通贯事物和人事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刚强属于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于阴于右。

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形成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传统习俗。如在排座、照相、服装,甚至在浴室和厕所的方位安排上都习惯以男左女右为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在传统礼教中,左为上,象征尊严和力量;右为下,象征温柔和体贴。因此,于戒指的佩戴上也有“男左女右”之分。

民间女性喜爱的鞋花

过去到农村,经常可以见到妇女们围坐在一起闲聊说笑,手里却一点儿也闲不着,有的捻麻绳,有的纳鞋底,有的在绣鞋。千百年来,妇女都是自己做鞋、做鞋垫,一家老小的鞋都要亲手做。每个妇女都存有许多纸剪的鞋样。鞋花就是民间刺绣鞋底、鞋帮、鞋顶、鞋垫的剪纸底样。

鞋花形式一般有三种,一是剪成小团花或小散花,绣于鞋头,称“鞋头花”,二是适合着鞋面的形状剪成月牙形,称“鞋头花”,三是由鞋头花的两端延伸而至鞋帮,称“鞋帮花”。以第二种形式居多,也最有特色。另外还有一种“鞋底花”,旧时多用于“寿鞋”。或绣于布袜底上。鞋花布局一般多疏朗,题材主要是花鸟草虫等。形式比较疏朗、匀称,外廓较严整。有的鞋花在局部剪开而不镂空,此称“暗刀”,是绣花时套针换色的依据所在。

鞋花在妇女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没出嫁时,它是姑娘向往爱情的寄语,是向心上人传情说爱的“书信”和定情物。山东崂山姑娘,出嫁前都要给未婚夫绣上几十双鞋垫,其图案纹样的选择表达了情人间的思恋。出嫁时,新媳妇无论贫富都穿绣花鞋,另外还要向男方家公婆、亲属赠送鞋和鞋垫作为见面礼,鞋花刺绣的好坏又是新人展示其心灵手巧、与男家亲属沟通联系的桥梁。出嫁后,鞋花是传达母爱的媒介,从孩子未出生时,妈妈就为婴儿的鞋子剪纸绣花,一双双虎头鞋伴随着孩子长大;在老妇人的眼里,鞋上的装饰图案又充满了对子孙满堂的期望。

漂亮的肚兜刺绣

兜肚,也叫裹肚、抹胸、抹肚、抹腹等,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贴身护住腹部的内衣,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极为流行,至今许多农村人民还在穿用。

关于肚兜,其来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开之时。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后通婚,生儿育女,创造了人类最初的服饰,肚兜,目的是用来遮掩人体之羞。根据中国历史记载,它的起源最由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这里所说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后来的肚兜。先秦称“膺”,汉谓之“抱腹”,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亦有一说肚兜是杨贵妃为遮掩她和安禄山私通的痕迹而发明的。民间亦有一说肚兜起于汉时,独身女子因怕被粗鲁汉子欺负,所以用布缠胸,再以带子系至背后,称之为“缚胸”。

兜肚的形状有菱形、梯形的,也有桃形、葫芦形的,最常见的是正方形,对角设计。上角裁成凹形或半圆形,俗称兜子口,上边两角系有两个带,用来套在脖子上;下角或尖或圆,中间有两条带子系在腰后。兜肚采用绸、绫、布等做成,因戴用对象的年龄、性别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颜色和图案。颜色常见的有大红、粉红、紫红、杏黄、粉绿等;图案则神话传说、戏曲人物、吉祥图案都有。有专家到陕西大荔县考察,走访了十四个村庄,仅幼儿戴的葫芦形肚兜,就见了三百多个,令人惊奇的是,从外形到刺绣图案,竟然没有一个重样的。为什么呢?

旧时,妇女都会织绣。在所谓守礼之家,妇女从小就要接受封建社会的“闺教”,而“闺教”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女红”,刺绣和裁衣。《孔雀东南飞》即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句,即是“闺教”的一系列内容。《红楼梦》中就描写了大观园里的小姐、丫鬟们,几乎都有高超的织绣技艺。如林黛玉会刺绣精美的香袋,袭人做出了“鸳鸯戏水”裹肚……其实,农村的女娃子从六七岁就已跟着母亲学针线了。快要出嫁了,还要精心绣上几件兜肚,到时让媒人拿去,以显示持家的技能。

青年女子的兜肚一般都是自绣自做自用的,也有的用于私赠情人、丈夫,作为传情和恩爱的信物。由于兜肚在穿戴衣物中的特殊位置,所以一般是不让别人看到的。刺绣的图案常常是表现情爱、生育的有关内容,如“鸳鸯戏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刘海戏金蟾”、“独占鳌头”等。其中如“麒麟送子”一类则是姑娘偷偷绣的,单等结婚那天才穿到里面。许多女子的兜肚连新郎都羞于一看。在大字不识的旧时妇女中,兜肚就是情思,就是寄语。正如民歌唱的:“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

在客家人的婚俗中,出嫁时,新娘肚兜内藏满各种宝贝,每一种均富有深厚的吉祥涵意。内有历书一本,桔饼两个,冰糖一包,小镜一面,洋银一圆,及铜、银各一个。历书是取押煞之意,桔饼则为大吉大利,冰糖代表甜和,小镜代表光明,铜取同心,洋银即团圆之意。到了洞房之夜,新娘便取出各物并与新郎共食桔饼和冰糖。

看来,刺绣是妇女们技能审美和个性的展示,兜肚更是姑娘们心声的曲折体现,兜肚的样式自然也就各不相同了。

非常可爱的小孩儿兜肚

肚兜

兜肚中,有一类是给小孩子戴的,外面用料多为红布,成人多为黑布,里子多用白布。由于肚兜是妇女每天穿着的内衣,时常需要换洗,除了考虑材质、款式的舒适性,同时必须做得牢固,在织绣工艺上,更需要耐搓耐洗,以防止脱落。以目前保存的实物来看,肚兜的布料以丝品居多,正、背面的布料颜色大多一致,颜色有白、红、粉红、蓝、浅蓝、浅绿、浅黄、黑等。基本上,肚兜的材质、用色与穿者的年龄、身份地位、经济能力和地方习俗文化也有着紧密的关联。一如喜事喜用红彩。老人崇尚朴素,故多采用黑色。年轻人或中年妇女挑选各种不同颜色。平民的肚兜面料以白、蓝为基调,绣花简雅素净;家境富裕者材料多采用贵重的绸缎绢丝,其上更是盘金镶银、描龙绣凤,纹样显得斑斓饱满,华丽无比。

肚兜上面的图案常常是绣着老虎和“五毒”(即蝎子、癞蛤蟆、蛇、壁虎、蜈蚣),以示驱邪除毒,保佑孩子健康成长。民间为什么要绣“五毒”?五毒的由来众说不一,这里只讲一个流传在山东的传说。

很早以前,沂河岸边住着孤儿寡母二人,儿子叫量小。一天,量小娘见到一只没有翅膀像蜻蜓的虫子,竟对她开口叫“娘”,量小娘就将虫子带回家中养了起来。虫儿喜欢在量小身上玩,见到毒虫就上前咬死。不久,虫儿还把家中的蜈蚣、蝎子、毒虫都咬没了。量小娘非常高兴,就收虫子做了儿子,取名“无毒”,做了量小的弟弟。过了几年,娘死了,生活的重担都落在了量小的肩上,无毒却因毒虫都吃光了没事干,身体越长越大,饭量也越来越大。为了不给哥哥再添负担,无毒变成人形与哥哥分别了。临行前,嘱咐哥哥如果想他,就到泰山去找,他要用采药挣下的银两,为哥哥娶妻。

三年后,量小历经艰辛,找到了无毒。此时无毒已是个道士,仍然很穷,但为了实现诺言报答哥哥,他偷偷地将左眼珠子挖了出来,作为夜明珠送给了哥哥。量小回家后,卖掉了夜明珠,盖起了房子,成了家,娶了媳妇,富了起来。谁知,夜明珠几经转卖进了皇宫,皇帝非常喜欢,想成双配对,特派钦差循宝珠来路索取另一个珠子。量小又被迫找到无毒,无毒以为哥哥贪得无厌,大怒,指着自己的左眼怒斥量小。量小明白了真相,惊得连连后退,倒地气绝身亡。无毒悔之莫及。一位老道上前劝慰,提笔写下“量小非君子”,无毒觉得老道评判不公,咬破中指,写下“无毒不丈夫”五个字。无毒葬了哥哥,到处云游,驱杀毒虫,为孩子治病赎罪。

据说端午节用的艾蒿就是无毒的化身。无毒谐音“五毒”,即是一切毒虫和疾病的象征,民间用此寓意以毒攻毒,达到“无毒”的目的。

隆重庄严的婚丧风俗

神奇而古老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古往今来,蕴藏在民间的婚丧习俗形态各异,各具特色,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既富有情趣,又显示出绚丽多姿、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