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信丰往事
147359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往事,意为从前之事。《信丰往事》,自然是讲信丰的过去。

论及往事,古人对此不乏精辟深邃、入木三分的见解。《荀子成相》中说:“观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史记》中说:“叙往事,思来者”,都强调前车之鉴,后世之师。但要在如烟往事中提炼出可资鉴的东西,要靠个人的悟性。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非人人都能读懂。

说到历史,则不管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我们都应当尊重历史的原貌,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历史并非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信丰往事》以大众为阅读对象,注重文采,把平民化、生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作为遴选文章的重要取向。所辑录的文章中,有些是信丰历史事件亲历者、知情者的回忆,从而把僵硬的历史还原为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生命体;有的是对历史的缝隙加以修补,对正史一笔带过或语焉不详之处,经过调查探索,使其重见天日;有的根据档案和史料,把尘封多年,或被长期误读的历史,建构起迥异的命题和意蕴。可以宏大叙事,也可以细枝末节;可以方言民俗,也可以野史传说,其特点是典型的信丰地域文化、乡土情结。

信丰建邑一千三百余年,拥有辉煌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革命前辈和先烈们在信丰这块红土地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不朽篇章。宋明以降,信丰比屋弦歌,人文鹊起,历史人物光彩照人,史料典故引人入胜。彰映草根人物、风物民俗的记录和记忆,平实流畅,亲切感人,是蹉跎岁月的市井碎影,丰姿多元而令人心动。在信丰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仿佛在向年轻人倾诉向善、宽容、诚信、睿智的人生哲理。几位信丰籍博士的来稿,难能可贵,文章立论高远,考证缜密,文笔严谨,回味悠长,多喝了几年墨水就是与众不同。往往被历史学家忽略而散落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物化的历史记录,还保留有诞生时代的风尚气息,正弥补了传统文化的缺憾与漏洞。所有这些百科全书式的文史资料,经编辑们汇编成册,付之梨枣,借以奉献给千千万万的信丰父老乡亲,也留给后人,留作我们共同的记忆。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他认为个人认知有限,背景各异,总是凭自己的思维、感悟来记叙历史,从而难以做到不带感情色彩的超脱,难以完全客观。这个命题在当代人很可能无法逾越,还有待于历史的沉淀和升华。所谓千年历史,百味人生,靠读者的理解和领悟。

《信丰往事》是继2012年县政协编辑出版《老城记忆》后的又一拓荒之作,疏漏浅短在所难免。在人们禁不住发出“有知识,没文化”的忧世之叹,为生计为事业疲于奔命的今天,专注已成奢侈。读者捧卷在手,零敲碎打地回味往事,解读信丰,不失为一种安静的消遣。

物无定味,适口者珍。我们不敢赋予《信丰往事》更多的历史现实含义。看完本书,倘若你有走进“信丰历史博物馆”一角的感觉,能给你带来一种近乎“旅途”的收获和享受,那我们的编辑之旨便达到了,也不枉作者、编者的一番笔墨劳顿。

张克喜

2014年岁末于信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