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字经》说什么
15185700000013

第13章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首先要孝敬父母和敬爱兄弟,然后要多见多闻。还要知道数学、文学。

【解读】中国传统教育的起点是“孝”。《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所以“首孝悌”三个字,我们既可以理解为先要教和学“孝悌”,也可以理解为,做人最重要的是懂得“孝悌”,然后才是后面的内容。为什么中国古人会把“孝悌”放在首要的位置,而把“知识”技能放到“孝悌”甚至“见闻”后面去了呢?

《孝经》说,这个“孝”是先王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可以用来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孝”首先是感恩于父母给予自己的生命,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侍奉好父母;然后帮助有德行的人乃至国君工作;通过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自己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孝经》中对“孝道”进行了全面而严密的论述:天子行孝道,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能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诸侯行孝道,位居众人之上而不骄傲,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能够保住家国的安全,能与黎民百姓和睦相处;卿大夫行孝道,衣饰、语言、行为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士人行孝道,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老百姓行孝道,能够遵循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孝养父母。

孝道是天经地义的自然规律,是人类的自然本性,因此推行起来并不困难。从前的贤明君主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有敢遗弃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如何辨别美丑,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从前圣明的君王、诸侯、卿大夫以孝道治理天下,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对于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总以一种谦卑恭敬之心待人,自然赢得百姓欢心,因此也就能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

《孝经》中具体教导怎样尽孝时道:父母健在时,要以恭敬的心情照顾父母的饮食、健康,父母去世后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君子能把对父母的孝心转移为对国君的忠心,把奉事兄长的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把理家的道理移到做官治理国家。《孝经》还专门写到,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君子奉事君王,既要顺应发扬他的美德,又要匡正补救他的过失。还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由此可见,将“孝悌”之道置于教育学习和为人做事的优先和首要之处,的确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接下来是“见闻”,我们可以理解为生活知识的学习,排在“数”和“文”这种书本知识之前,由此看出古代的教学注重实用,方式灵活,尤其是古代的游学方式,是真正的情景教学,不仅负担不重,而且效果不差,值得今天的教育界继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