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字经》说什么
15185700000012

第12章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译文】孔融四岁时,能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应该从小就知道。

【解读】在教给孩子孝敬长辈的道理后,接着就教孩子尊敬兄长。这里还是用少年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四岁的时候,跟兄长一起分享梨子,主动选择了小的,而把大的让给了哥哥。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我比哥哥小,自然应该吃小的。

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有各种不同的解读。比如,有人说孔融之所以把大梨子让给哥哥吃,是因为哥哥比较强势,他因为害怕才让给哥哥;有人说孔融是为了讨得大人的欢心才让梨。这些都说明孔融是个城府很深、见风使舵的人,他并不高尚。又比如,有人说即便孔融让梨是出于真心的,也不值得学习,因为他这种做法没有个性,没有独立意识,都像他这样让,将来不会有出息。

从这些不同的解读中,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价值观。每一个解读者都不是孔融本人,无法了解孔融当时的真实心态,所以这些解读都只能代表解读者的观念。笔者揣摩,作为一个四岁的孩子,让梨多半出于一种自然淳朴的举动,听他的回答就知道:“因为我小,所以就吃小的。”这里可能没有后人添加的那么多的猜测。作为一种自然的举动,就无所谓高尚,也无所谓卑鄙了。面对这种自然淳朴的举动,抛开一切主观成见和有意猜测,他给我们直接的感受是什么呢?天真可爱,美好善良!还原到自然状态以后,我们会不会为那些无端的猜测和见解感到羞愧乃至后怕呢?

《三字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孩子,本意是让孩子从小学会尊敬和谦让的品德。谦让礼敬,在古代是被公认的美德,谦谦君子也是人人喜欢的。《易经》上唯一一个全“吉”的卦就是“谦”卦,彖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尚书》中也说“满招损,谦受益”。但是,当今社会,竞争观念充斥于各个角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有多少家长和老师坚持教给孩子谦让的美德呢?也许,家长们也处于一种矛盾状态当中:一方面希望孩子在自己和家人面前表现出谦虚礼让的品德;另一方面又担心,倘若总是教孩子谦让,那么孩子是否会处处吃亏,是否会丧失进取心,最终被社会所淘汰呢?

造成这种矛盾与困惑的根本原因,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交织混杂在了一起。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圣贤教育的理念,是希望把人都教育成明白真理、知书达礼、谦恭有礼的圣贤君子,希望人人快乐幸福,家家和谐美满,处处友善和平;现代西方的教育观念,是科学教育的理念,是希望把人人教育成个性鲜明、特长突出、贡献卓著的英雄豪杰,希望人人光彩夺目,家家丰富多彩,处处生龙活虎。客观公正地说,两种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各有优长,也各有缺陷,就看自己怎样选择了。如果偏重个性特征的凸显,偏重外在事物的占有,或许竞争意识越强越容易达到目的(事实上未必如此),但是人会活得很辛苦,内心难以得到平静;如果偏重社会关系的融洽,偏重精神境界的提升,或许谦敬意识越强越容易实现目标,但是地位可能较平凡,财物可能不丰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谦让礼敬是用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的,在个人学识与精神修养方面,传统教育强调的是“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