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字经》说什么
15185700000008

第8章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孩子不学习,是不应该的。小时候不学习,到老的时候能做什么呢?

【解读】这是劝孩子从小就要重视学习,其实也是劝家长要重视早期教育。中国古代的早期教育比我们今天想象的还要早,早到孩子入胎时候就开始了,这就是今天所说的胎教。据《列女传》记载,早在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西周时期,周文王的母亲就对他实行了胎教,因而周文王聪慧明圣。这期间文王的母亲太任“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为什么要这样呢?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千金方》中说,胎儿“禀至未定”,“逐物变化”,“外象而内感”,因而,外部环境的各种影响都会通过母亲而波及到胎儿,即“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得热俱热,得寒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明代医学家万全在《广嗣纪要》中也说:“子在腹中,随母听闻。自妊娠之后,就要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诵读诗书,陈说礼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观恶事。”贾谊《新书·胎教》篇中也具体说明了孕妇应有的举止行为。中国古代有“三岁看八十”“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的俗谚;孔子总结出“少成若天性,习惯自然成”的教育经验;汉代的贾谊提出了“早喻教”的观点,认为婴幼儿心地纯洁,可塑性大,在其赤子之心还未受到外界环境的熏染时,先入为主,及早教育,就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错过了这个教育的关键期,教育起来就十分吃力,甚至无法弥补了。

客观上讲,模仿和学习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外界给什么样子,他可能就学什么样子,所以这里的“学”应该是指引导孩子学习正面的、善良的、美好的事物。具体应该学习哪些内容呢?《三字经》后面还要讲到。这里只是强调学习对于小孩子的重要性。当孩子还听不懂成人语言的时候,主要强调成人的示范作用,身教为主;稍微懂得成人言语的意思了,就要身教与言教相结合,一边做给孩子看,一边说给孩子听。

在劝孩子重视学习的问题上,相信绝大多数父母都是主动的、热心的,只是劝的方法可能各有不同。我们常常听到父母这样劝孩子:“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去讨饭当乞丐,拣垃圾扫大街!”这种劝法好不好?有没有效果呢?不敢一概而论,但是个人认为这种劝法弊大于利。首先是传递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乞丐和清洁工是让人瞧不起的,即使以后孩子逃脱了当乞丐和清洁工的命运,他也不会对这些弱势群体产生同情心,这是品格上的一种缺失;第二,父母意识中有对弱势群体的不尊重态度,再把这种态度转移到孩子身上,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不尊重,容易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损伤;第三,如果孩子由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问题产生逆反,不但起不到激励孩子努力学习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让孩子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我就当乞丐就扫垃圾怎么了?从而造成亲子关系紧张。所以,劝孩子重视学习的最好方法,还是按照《三字经》这几句话和后面的举例法来告诉孩子:学习是作为子女应该尽到的本分,不学习是不应该的。一个人来到世间是要有所作为的,要想有所作为,就要从小重视学习;如果从小不重视学习,等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什么作为。从这几句话我们看到,古人劝说孩子是非常严谨,也是很有智慧的,在说清楚道理的同时,既不伤人自尊,又可避免负面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