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字经》说什么
15185700000009

第9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不学习,就不明白义。

【解读】我们设想,当父母、长辈劝说孩子应该从小重视学习的时候,孩子可能就会问了:为什么要学习呢?换到今天某些家长,就可能回答:如果你好好学习,就可能当大老板,挣大钱,或者当大官,当明星,就可能出国享受豪华别墅待遇什么的;如果不学习呢,就只好去大街上当乞丐拣垃圾或者去工地做苦力了。这是把孩子的目标锁定在金钱、权位、名望和吃喝拉撒的物质层面上,用这些名闻利养的欲望来诱导和用变得地位低下来威胁孩子学习。

那么《三字经》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呢?首先是让孩子成器,这是最基本的;其次是要让孩子知义,这也是起码的要求。《三字经》一开始就是把人当人来看待,来教育的。作为人,是躯体与灵魂的统一体,所以既重视“成器”也重视“知义”,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好了,才称其为完整的人。这里的“成器”是一语双关,用玉来打比方,玉是一种美好的东西,首先用这种美好的器物来唤起孩子的喜悦、向往之心,在这样一种心境当中,告诉孩子,器物要想变得美好,必须经过一番打磨雕刻;人要想变得美好,要成器呢,也是需要接受教育,需要学习的。这种劝诫既形象生动,也浅显易懂,还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反过来,如果人不学习呢?那就不明白义。这个“义”的含义很丰富,比如道义、仁义、恩义、情义等等。你看,这里不仅没有威胁利诱,而且直接把孩子往美好高尚的精神境界引导!

细细品味这两种不同的引导或劝告方式,我们可以悟出不少东西。以金钱、权利、名望等等来诱惑孩子学习,或许也能短时间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其隐患也是很明显的,这种方式激发起来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果,是短暂的,是不能给人带来真正幸福的。因为孩子的学习目的是金钱、权利、名望,而这些东西能不能真正得到,学习只是其中的一种因素,而不是全部的因素。而且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当孩子通过努力学习得不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他就会失望,就会怨天尤人;为了满足这种欲望,他们还可能会做出种种不义的事情来。这样的事例在当今社会太多了。由于家长从小过分强调欲望,孩子可能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中迷失方向、迷失本性,甚至考大学本身都成了满足欲望的手段,而不是帮助成长的机会,只要看看每年高考中出现的舞弊现象、高考落榜后出现的自杀现象就明白了。而当他们通过努力学习确实满足了这些欲望以后又怎样呢?或许能够获得短暂的欢喜,但可能很快就会陷入失落和迷茫。为了寻求更多的刺激,他们可能利用自己获得的金钱、权利、名望去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这种事例在当今也是屡见不鲜的。所以,过多地以金钱、权利、名望等外在欲望去诱惑孩子学习的方法是不明智的。而《三字经》以“成器”和“知义”来激励和引导孩子,是立足于引导孩子树立自尊自立的人格精神的,这种内在精神品格的追求,不会对自己和任何外在的人、事、物产生副作用,它只会产生积极健康的作用。作为人,谁不想自己“成器”呢?谁愿意被人斥责为“不义”之徒呢?一个人有了让自己成器的动力,有了做一个仁义君子的志向,学习的动力便会油然而生。而这种内在的动力是任何外在动力都无法比拟的,随着一个人内在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人的幸福感也会随之提升。即使物质条件、社会地位、名誉声望不如别人,他们也会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