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西地平线
1553700000054

第54章 龙云和他的《点击文学》

辟足与天才,其间大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榆林的作家、学者龙云先生就是一个跛足。十几年前,当他微微跛着一只脚,来我舍下寒暄时,面对他的纵论天下,我暗暗惊异。我那一刻正迷恋拜伦。拜伦也是一个跛足。人们在谈论拜伦时,常以这样的口吻说:“《唐横》的作者拜伦,这个跛足的天才!”因此你可以想见,当时面对龙云的跛足,面对他那张被激情和才华炙烤得发青的脸,我的惊异是可以想见的。那时我曾想:他们是因天才而跋足的呢,还是因跛足而天才的呢?或者说这是造物主有意而为之的呢?以上是笑谈,与文章的主旨无关。龙云出了一本书。这本书叫《点击文学》。先前他在电话中曾给我说了。我的第一感觉是书名真好。接电话时我曾想,这位谈锋犀利口无遮拦的隐者,该拿出当年指点江山的风采,为中国文坛来一声棒喝了。他是隐者,不像我们这些人说起话来有太多的顾忌。况且他在后来,又曾在北京和西安深造,成为文学硕士,所以他是有这个说话实力的。但是接到书之后,我是有一些小小的失望。书是平和的、理智的和充满建设性的。这位学者更多地是从文学的规律、文学在现阶段的实践和发展以及对一些知名作家的点评诸方面,构成这本书的支架的。我在那一刻想到他已经是一所专科大学的副校长了,所以应当出言谨慎些才对。这也是中国国情,不是?虽然如此,这仍然是一本重要的书。不是说因为这是我的一位老朋友写的,所以我才说它重要。而是书中的许多真知灼见,是独到的、是天才的,是对文坛具有醒世作用的,是对文学发展到现阶段,而如何继续往前行走,进行过独立思考的。本书作者是一个旁观者,一个隐士,一个和所谓的主流及所谓的非主流都没有丝毫相干的人,一个从文学这个行当没有得到过任何实际的好处,只是得到痛苦和劳顿的人,所以他的意见更值得重视。

《点击文学》共分三辑。第一辑叫《形而上描述》,第二辑叫《域外解谈》,第三辑叫《本土追踪》。我最喜欢的是第一辑,即《形而上描述》。前面我说到龙云的书中有许多的真知灼见,而大部分的真知灼见,则是在这一辑中说出来的。关于小说创作,关于散文创作,关于诗歌创作,其间有许多纯技术的东西,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东西,生活再经创作者的魔杖一点,幻化成艺术的。胡采老人在他的《从生活到艺术》一书中,早就告诫我们应当这样来寻找从生活到艺术的规律。我记得已故老诗人玉杲,生前也给我说过,他说现在的评论家往往忽视了创作者完成的这个从猿到人的过程,而一味地在业已既成的作品中去挖掘什么主题和命意。现在,龙云先生可贵地做到了和正在做这一点因此我想文坛应当感谢他。本来我还想就他书中谈到的那些技术方面再多说一说,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第二辑是谈人物的。是对那些业已享有盛誉的作家评论家的分析。这一辑当然也有很多好的东西,但是我不喜欢。溢美之词太多了,我们应该来点批评才对。我们没有为他们唱赞美诗的义务,我们贫乏的声音大约也不太会引起人家的注意。我们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经管自己那块自留地上才好。第三辑是写陕北本土作家的。对陕北,我一直怀着一种很深的感情。陕北可以说是我的真正意义上的故乡。这些陕北本土作家许多是我的老朋友。龙云先生的文章,一半是介绍,一半是呵护,他向我们展现了这些生活在高原上的歌者们的风采。我也借这个机会,向这些朋友们问好,希望他们努力。陕北青年搞文学,较之别处的人来,要更为艰难一些。光生存斗争本身,就够他承担的了,他还要抽出余力,从事那也许永远看不到前途的愚人的事业这些人是应该得到尊敬的。在西安这个暮春的日子,我站在阳台上,望着远处苍茫的陕北大地,写下我对一本书和一位陕北作家的感觉。陕北曾经为这个民族奉献出了很多,以至因失血而苍白但是我还是真诚地祈祷,希望有新的成长和新的奉献。此刻,在这一段文字就要结束时,我想起拜伦站在西班牙苍凉高原上的吟唱:“美丽的西班牙,风流的圣地,阿希乔高举过的义旗在哪里?”我因此而心中突然生出一股英雄情结,并由此而想到我的陕北,想起用白羊肚手巾蒙在头顶,额前扎着英雄结的我的陕北父老。199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