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当霍格沃兹遇上中国高中
16194700000004

第4章 学习,不打折

看完上一节,会不会以为在北大附中我们都是不务正业,只知道玩到high的。这可绝对是错觉,毕竟我们这几年成绩虽然是跌了一点,但也算是海淀区的老牌名校,成绩也总不会太差的。

实际上我认为丰富的娱乐生活不仅没有影响我们的学习,反而让我们在获得多方面锻炼的同时保留了一份对知识的渴求与好奇。而我们五花八门的改革也为原本颇为无聊的高中课本内容,增添了几分乐趣与灵活。种类繁多的生物&化学反应依旧复杂,但有趣的实验和美味的产品却为他们添了几分色彩;古典名著的文言依旧晦涩,但丰富多彩的探究项目却给了人读下去的动力;我们的课程也许像所有学校的课程一样并不适合所有人,但灵活的体制总能让人看到一线希望。

然而有趣可不代表没有挑战,毕竟我们大概是国内少有的挂了科需要重修的高中,也正是因为这项政策,我们这里降级、转学、休学的比例也是出奇的高。

所以北大附中的课业任务是绝不轻松的,当然北大附中人的学习能力也不可小视的哦。

英语跳级

对于英语课我一直算不上喜欢,倒不是说对英语有什么意见,只是纯粹地觉得国内中学的英语课对我意义不大。不论是一遍遍地抄写早就烂熟于心的单词,还是试图用理论解释凭语感找到的答案都让我觉得很是无聊。所以我在军训时听学姐提到英语可以免修的时候的兴奋应该可以想象。本以为北大附中的开明将让我在未来的两年免受chinglish的折磨,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从14年开始开发“名著阅读”式的英语课后,不允许免修了。而且第一个学期连选择课程的权利都不给我们,就这样我就被安上了一个莫名奇妙的英语课。

说实话,人都是贪婪的生物。初中时一直被安排上英语课虽有不满但也没啥行动,可是现在心中有了免修的希望,又尝到了自由的味道,面对安排课程这种不民主的事情就再也无法接受。于是我便尝试和任课老师,导师等进行交涉,可是得到的结果却是敷衍了事,甚至还有对我英语水平的质疑,转眼间调课的窗口已经结束,我依旧没看到换课的希望。粗粗地翻了一下我们要读的“名著”——《少年派》,我必须要说这实在不是我喜欢的主题;至于难度,我五年级的时候就能在一个星期内看完。于是我炸毛了,开始用另一种方式反击——

课上,我一边写数学作业,一边完美地回答出老师问的每一个问题,课下,我写两整篇A4纸的论文,论证为什么这本书算不上“名著”。

考试,我花15分钟写完的卷子一般比第二名高十几分。

明显对于课程难度不满意的不只我一个,不久后,学校组织考试,过了的同学可上高二的英语课。自然,我是通过的了,说实话倒是并不觉得高二的高级课有什么难度和意义。但是好歹老师非常萌,课本可以当闲书翻翻,而“英语跳级”这件事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的虚荣心。

所以,最后大概也算是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结果了。

玩转《史记》

大概是因为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缘故,自从回来以后,本就不擅长的语文就变成了我的一块心病,而这块心病在北大附中最新的语文课程政策下又有隐隐发作的趋势。所以在选语文课的时候,我一直努力寻找一些和高考关联度比较大的课程,以免自己三年后被高考语文虐得太惨,选择《史记》大概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说实话,一开始选择《史记》绝对是抱一种视死如归的心情,看着那厚厚的三本写满了文言文的大部头,我绝对不会想到在不久的将来我竟然会觉得它挺好玩的。

一开始的时候对照着译文啃着那一页页的古文,几乎让我感觉又回了刚到夏威夷的那几个月。特别是《项羽本纪》这一篇文章,我当时是一度已经绝望地想要放弃了。毕竟不熟悉的历史事件与过长的文章加在一起实在不是一个很好的组合,不过后来在《史记》课上认识了一个挺谈得来的学霸,我们俩经常一起讨论《史记》中的内容,特别是对项羽和刘邦的做法与品性进行了许多次深入的探讨。每当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我们就试图从书上的细节中找出能够论证自己观点的内容,以至于《史记》中的那几页书都被我翻得发黑。

其实对于古文来讲《史记》的文字算不上晦涩,经过一段时间埋头苦读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对译文的依赖越来越小,甚至能够直接看懂一些比较简单的篇目。这种提高虽然不多,但是,已经足够令我兴奋了,而且《史记》的文章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经常能够引起我和小伙伴的激烈的讨论,后来我们成了好朋友,这门课也算是功不可没。

难度系数:0.55

这两天,北大附中的走廊和教室里都时不时地响一声“我的化学要重修了”的哀嗷。段考刚刚结束,听到有一、两个人嗷倒也算是正常,可是一下子有五、六个人就奇怪了,特别是其中还有些同学成绩并不差,甚至有一个平时成绩还行的同学也来告诉我,她的考试只得了40多分,总评也刚刚卡在及格线。这就让我有些纳闷了,毕竟这个学段我也在学化学,而且明明一点也不难啊。

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学段有位老师出了套难度系数0.55,也就是说预计平均分55分的卷子,最后的结果极其符合他的预期。不过幸好我上的不是他的课,自然也就免去了这个折磨。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这位老师奇葩的出题史。上两个学段,他的卷子难度虽然还算正常,但是他在每次段考前都会给同学们发一套“模拟题”,与实际考试的相似度高达95%以上,对了,还是带答案的。可以想象大家的成绩都不错,在北大附中大家都还挺看重成绩的,毕竟成绩与绩点直接挂钩,让我们这些不上他课的同学们看得一阵眼红,自然,下个学段选他课的人骤增,一度达到供不应求的地步,不乏有些人是冲着混分去的。所以这次老师仿佛是要惩罚一下他们一样出了张这样的卷子,而且提前没给样题或答案,杀了大家个措手不及。

总之,为这个学段可怜的挂科的孩子们默了哀,祝他们来年重修的时候,不再赶上如此变态的卷子。顺便吐槽一下老师出这样一份卷子的确是有几分存心不给过的意味。虽然不能完全算是老师的问题,但是做法未免有点过激,毕竟作为学生我知道高二的课位还是很紧张,再加一门重修的压力对同学们来讲也是挺辛苦的。

化学课上的PK

北大附中是选课制的,不同的老师有迥然不同的风格,这一点在高一教必修化学的两位老师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一位在学校待过挺长时间,教学方式比较传统;而另一位则是刚出校门不久,经常匀出时间带我们做好玩的实验,介绍有趣的新科技。抱着反正是高一,不玩白不玩的心态我自然选择后者,果然课上有不少好玩的事情。

比如说有一次我们做盐酸溶解鸡蛋壳的实验,老师让我们先回去思考怎样能在不改变盐酸质量与蛋壳质量的情况下加快反应速率,第二次课做实验的时候,哪个组的蛋壳溶解得快就会拿到加分。说真的,对于北大附中学生来讲加分什么的还是挺有诱惑力的。就看第二天,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出了各种奇葩的点子。首先大家都把蛋壳磨碎,不过之后的做法就各不相同了。有的人用酒精灯加热盐酸,这当然是不对的,盐酸易挥发,不一会儿就只剩水了,还有人选盖上盖隔水加热,这倒是避免了大部分挥发的问题,不过事实证明效果甚微。甚至有位神奇的同学到食堂要了碗醋准备倒进去,不过这就有点胡闹的意思了,毕竟食用醋中醋酸浓度很低,一碗醋进去后的效果几乎和加水无异。

最终经过多方考量,我们决定灼烧蛋壳。虽然达不到碳酸钙分解的温度,但还是祈祷能够除去蛋壳中的一些其他物质。事实证明,我们是成功的,虽然并不知道到底是因为发生什么化学反应还是单单是加热了的缘故。反正我们组的蛋壳首先溶解,而且至少比第二名要快了半分钟。

类似的带有一定“竞技性”的实验算得上是我们化学课上的亮点,这大概也算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快乐学习”吧。

向着雾霾奔跑

不知道别的高中如何,但是在北大附中那必修的田径课可算是每个人心中的一块心病。自己没上之前,仅仅是看到别人上完田径那副半死不活的样子就是一阵胆战心惊。每次选课将近,都会听到同学们在各种各样的地方争论为什么下个学段应该或者不应该选田径。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北大附中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唯一算得上公认的结论大概就是不在夏天选田径。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我决定在高一第二学段,也就是冬天,选田径课。一来离中考刚过半年,体质还不至于太差,二来大冬天的衣服穿得厚,跨栏摔着了还不至于太痛。毕竟上次某学姐在田径课上把自己锁骨摔断了的故事我们可都是耳熟能详的。当然考虑北京冬天那永远灰蒙蒙的天空,我不得不承认雾霾可能带来的停课或者说停跑也是影响我做这个决定的因素之一。

可惜的是,目前为止雾霾倒是不少,PM2.5指数动辄400、500什么的也是常事。但问题是体育课不仅一节都没有停,甚至面对长呼吸时都觉得鼻孔里火辣辣的雾霾天老师还能说出来“阴天”二字。既然是阴天,自然也就免不了每次课都跑到死去活来的命运。甚至有一次明明是严重污染却要求我们跑1500米,那灰蒙蒙的天气可是连紧挨着五四操场的农园食堂都难以看清的。

不过虽然不喜欢田径课,更不喜欢雾霾中的田径课,但是不得不承认它存在的必要性。除了少数体霸以外,田径算是我们大家所上的运动量最大的体育课,考虑到高中没有高考体育项目激励,增加点运动量还是有必要的,不过跨栏什么的就还是免了吧,小短腿求不伤害。

误入大学生群的调研

8月底,北京的天气依旧如蒸笼般闷热,所以,应该不难想象我是抱着多么急切的心情开始了这次呼伦贝尔之行,然而,到了地方不久,准确来讲,是见到亲爱的妈妈准备带着同行的9名大学生、研究生后,我就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虽然我对自己的能力还算自信,但是让我和一群平均年龄比我大5岁的人一起参加调研,根据一样标准干同样的活儿还是让我颇为忐忑的。

当然,不管我如何纠结,也还是被分配了一个Partner,天知道我当时觉得多么对不起他,然后大家一起听他们的老师,也就是我妈的讲解。让我意外的是,工作虽然颇为烦琐,但看上去也没有特别需要专业知识的。唯一有些费劲的大概就是被要求画地图,作为一个毫无美术功底并且对地理一窍不通的高中生,我表示面对一堆地理专业学过地图课的大学生实在是压力山大啊。不过,没关系,我向来是个乐观的人,再说了地图也不是我们这次调研的重点。哦,对了,好像忘了说我们这次调研的主要目的了,其实我们主要就是要去两个呼伦贝尔的村庄找当地人帮我们填问卷。这听起来还是蛮简单的,实际上做起来也确实不难。最重要的就是能鼓起勇气拦住一个陌生人,或者去敲别人的门,让他/她帮你填问卷。如果是一年前的我,可能还会有些不好意思什么的。但是现在作为在北大附中每一次小组活动都被推上去做Presentation的老好人,我已经练就了堪比防弹衣的脸皮。所以,拦路做问卷什么的,那还叫事儿吗?

而且,说实话受访者都比我想象的配合,毕竟如果是我的话大概不会花近一刻钟给陌生人填一份问卷,但是在这里人们的生活似乎没那么着急,相对还是比较朴实的。所以我们的问卷调查进展得出乎意料的快,这不是我在show off,但是我们的问卷无论从效率还是质量上都颇高的,而作为高中生的我也没有拖队友后腿。

当然,接下来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地图。这玩意对于我和队友来说都颇为棘手。不过作为学生,我不会的时候当然就要学了。这不,又是请教同行的老师,又是借鉴别人的地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正,前前后后忙活儿了一个晚上,最后结果嘛,至少不是最差的,考虑到其他组都有人学过地图,这个结果已经不坏了。

在这次调研中,我其实还有一个颇为严重的私人问题——选课时间与调研重合。这代表我很有可能会因为选课错过一两天的调研,或者因为村里不尽如人意的Wifi信号而导致选课结果不如意。不过事实证明我实在是想太多了。选课于25日16:00开始,次日20:00第一次抽签。中间的时间足够,我可以安心地工作完,稍微早一点回酒店愉快地进行选课。唯一的问题就是我需要待在网络较好的院子里进行选课,但是好在对结果没什么影响,我成功地选中了所有想上的课,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总的来讲这次调研还是一次愉快的经历,欣赏了美丽的风光;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最重要的是,证明了我并不比一些大学生差,真是大快人心啊。

编程是真爱啊!

高中时代,不少同学都开始为以后的专业选择纠结,甚至迷茫。我曾经也是这样纠结的,认为没有什么学科能让我真正地爱上的。有一段时间,很长的时间,我都认为最后我大概会去学数学。至少我不讨厌长期与数字为伍,毕竟家里有个学数学的老爸,耳濡目染什么的还是有的。而且数学是大部分理科的基础,以后就算转专业也还算方便。

当然这都是在我遇到编程之前。并不是说我有多喜欢原来的信息课,对于PS、动画、海报等神奇的事情我是根本无爱的,大概是由于本人毫无艺术细胞,设计作品永远是颇为诡异。所以一开始,我是在母亲大人的威逼利诱下选了VB课程,那时候我真心是拒绝的,感觉自己的绩点一定会深受其害。但是慢慢地,我却发现自己开始喜欢上编程的过程,喜欢上了那种用一行行代码解决实际(或者很多时候是数学)问题的过程。记得刚学VB一个多月,我就尝试写了一个24点的程序,由于没有用循环,那个代码真的是超级长。当时我课下也花了不少时间弄它,最后倒也的确成功了,虽然现在我完全可以用更简洁的代码写出个更漂亮的程序,但是那种思考过程的确让我感到兴奋。

后来那节课我拿了A+,并且之后也一直会寻找各种各样有趣的问题用编程解决它们。比如说一个刻板又难算的数学物理公式被我总结出来做成了一个个人的实用“计算器”。还有一次上《红楼梦》课,老师用的抽签软件bug频出,我后来就给老师重新做了一个,虽然界面的确比较low,但是作为一名理科生的初学者,要求不能那么高嘛。当时为了及时写好,我可是熬了夜的。

说起来,向来早睡早起的我似乎也只为写代码熬过夜。可惜,以后要走这条路的话,似乎经常要与浓咖啡为伴,要是不喜欢也很难坚持下来。

学中玩,玩中学

公平来讲,高中课本改版到我们这一版,早已加入了不少有趣的内容,比如做模型、小组活动、实验什么的。但是这些有趣的内容实在和许多人的终极目标——高考关系不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不少高中这些内容便被无尽的题目所取代了。不过在北大附中,至少在高一高二,老师们绝对不愿意失去一点让课程变得有趣的机会,所以我们的物化生三门课总是充满了有趣的实验。

印象最深的就是生物实验课,许多时候,不仅有趣还能炮制美味。比如做葡萄酒、比如做泡菜,还有培养大肠杆菌……我们真的花了一个学段的时间,在课上剥葡萄皮、切大白菜、还有每节课兴冲冲地来看自己的“大肠杆菌宝宝”长势如何。当然别的书上的实验也如是,生物课上,提纯DNA、分离白菜染色体之类看起来颇为复杂的实验我们都做了,甚至为了做土壤检测还在早上5点跑到学校捉虫;化学,我们烤出来了亮晶晶的银镜,做了十分貌美的硫酸铜结晶,同时也被经常不出结果的有机化学实验折磨得死去活来;物理,我们有一个学段每次上课的主要内容就是打各种各样的纸带,而课后的最重要的作业就是拿着自己的纸带算各种各样的数据。

可以说,在北大附中,我们做高中课本上的每一个实验,每一项活动。那么自然而然地,下一个问题就是:有用吗?如果从高考试卷的角度而言,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没有。事实上,做一遍实验并不代表你一定会把实验的内容记牢,相反实际实验中的操作和结果还可能与书上不同,为记忆带来困难。比如泡菜实验中课本上说水盐比是4:1,实际上这样的比例会让泡菜咸得无法下咽,实际操作中的比例大概是10:1。所以如果真的只是把目光放在高考的几道题上,那这么做意义不大。不过从长远的角度而言,我却认为这是必要的,实验不仅为了高考,更为了培养一种科学严谨的思维。每一个复杂的实验让我们懂得严谨的意义,因为一个再小的失误,比如振荡试管的方式不对,都可能造成全盘皆输的后果。每写下一组不完美的实验数据,都在我们心中一遍遍地强调着对数据、对真实的尊重。再说,从实际一点的角度来讲,如果你没有插过面包板、转过示波器,北大信科夏令营的电路实验基本没戏;如果你没做过有机化学实验,绝对要和北清的化学自招吻别了。

一天也不能少

大部分中学都是要求每个学期上满18周课的,但是,实际上真正能上满那90天课的学校却少之又少,当然那些外省的军事化管理中学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毕竟会有一些端午、清明之类的法定小长假,还会有阅兵、APEC这样的意外之喜,基本上都是要从这90天里扣的。最重要的是咱中国的寒假还根据农历的春节而定的,或早或晚,都必然影响到学期的长短。所以大部分学校都不硬性规定每学期的天数,算下来基本上一个学期能上80天课就已经不错了。

然而北大附中不是这样,之前我提到过,我们花在艺术等非高考科目和公民课程的时间比其他学校要多上好几倍。这导致了我们的主科课位严重不足,自然不能允许假期这种事情挤占更多课位,所以我们所有的端午、清明这种三天小长假,我们要不不放假,要不更多时候是放假以后利用周末补课,让我们非常伤心。而且由于我们必须上满18周课,所以我们不仅每个学期放假都比其他学校要晚,而且在春节日期比较早的时候我们甚至要把期末考试移到春节后,简直就是不让人好好过年的节奏。

比如说今年,在70周年阅兵放假的时候,各个中小学生都在欢欣鼓舞地享受多出来的这一周假期。只有北大附中的学生毫无快乐之感,因为开学多放一周假代表我们最后的段考要被迫移到寒假后,而从以往学长学姐们的经验来看,这样的调整后挂科率会显著上升。

当然,不得不承认这样做其实也是学校对我们负责任的表现,毕竟我们上课的时候老师们也没办法轻松。但是面对那些比我们早一个星期放假的外校同学还是不禁生出一股对课程设计的怨念。说真的,我都不确定这种随意占用假期的行为是否符合规定,但是我们是北大附中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