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说什么
16203500000004

第4章 父母教,须敬听

要想有大成就,做人做事离不开一个“敬”字

做什么事都要明白“目标,为什么做,怎么做,做的结果”

孩子的教育是个难题,现在很多父母都被我笑称为“无证上岗”,因为他们自己还没有什么思想体系呢。脑袋里面这部分内容还没有充实,自己在社会里面还困惑多多,跌跌撞撞,整天为平衡不了心态而苦恼,身体还因为不良情绪而生病呢(我见到的绝大多数患者的身体失调都与不良情绪有关),这个时候,有了孩子,心中也是惶恐,拿什么来教育孩子呢?于是,翻书,学习国外经验,但是又不知道是否符合中国国情。其实,我们古代的理论和思想也是很有道理的,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学习。

【点评: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浇水、施肥、呵护,方能成功。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养好花,不懂得就要向别人请教,学习养花的经验与艺术。——舒天丹】

我们来看《弟子规》里面的这句话:“父母教,须敬听。”这话有什么含义呢?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父母教育孩子时,孩子需要以恭敬的态度认真听取父母的话。

很多朋友会说,这句话也太简单了,不就是认真听父母的教育吗?人生往往如此,刚开始看似简单的事情,往往深究起来,内涵很多。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句话里还有什么深层次的道理。

首先,大家要了解的是,《弟子规》连着四个“父母”如何如何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们平时看,容易觉得这是四个问题,各自讲解。其实,这四个行为是有次第关系的,是层层递进的,是教导孩子做事的一个完整过程。

首先,做一件事,父母开始召唤孩子,这是第一步。《弟子规》要求,当父母招呼,孩子应该立刻回答,有所反应,这是积极呼应的表现。

【点评:对父母的要求就更高了,除了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想办法如何让孩子接受,更加要谨言慎行给孩子树立榜样,规避自己的坏习气影响孩子,真的不容易了。——@紫筠轩主】

然后,第二步,父母命,就是父母开始布置任务,让孩子去做什么。这时《弟子规》要求孩子不要懈怠懒惰,应该很勤勉地立刻去行动。

很多朋友这个时候狐疑,怎么能强迫孩子做事情呢?应该把道理讲清楚再做啊,否则强制执行不符合道理啊!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你以为古人会想不到吗?大家看看下面的程序:“父母教,须敬听。”这是什么,就是父母布置了任务之后,在做事的同时,或者做事之后,要给孩子讲里面的道理,如何去做,做的心得是什么,这是“教”。所以,古人不是一味顽固,只让孩子去做,不讲解其中的道理的。而且,古人还写了下面的步骤。

第四步:“父母责,须顺承。”这是在讲解过后,如果孩子做事还是出现了不该犯的错误,尤其是在前三个步骤出现了问题,父母除了讲解,还要批评。对于这种批评,孩子要认真听取。

所以,大家看到了,这是有着递进关系的四个步骤,做家长的一看心里就该知道这基本涵盖了教育孩子的全部过程。这四个步骤,甭说你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你教育孩子,都应该具备这四个步骤。除非你准备彻底反传统,反文化体系,完全不教育孩子,像放羊似的散养,就可以不关注这些。但是,话说好像老虎教幼崽捕猎也是这么教的吧?

所以,不要觉得《弟子规》里面的父母只会命令,强令孩子执行,不是的,还有后面“指导”和“纠正”两个步骤呢。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这个“父母教”的“教”字,讲的是对孩子做事的指导、教育。这里面对父母也有要求,就是要把做事的目标,为什么做,怎么做,做的结果如何,等等,都教给孩子,这才是真正的“教”。相信每个父母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人生的大格局从“敬”开始

那么,为什么要求孩子做到“须敬听”呢?这里面提出的重点是一个“敬”字。

【点评:敬听不等于服从,这是告诉我们,即使父母说的不对,也须保持恭敬。这种恭敬心在父母错误时对我们也无害,在父母正确时却是对我们大大有益。而这种对待师长的恭敬心态,会使我们终身受益。——@erikhu2000】

所谓“敬听”,就是应该怀着恭敬、尊敬的态度来听父母的教导。

我们通常说恭敬,但是“恭”和“敬”在古代还稍微有点儿区别。古人说“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意思是外在表现出来的叫“恭”,内心的态度叫“敬”。所以“恭”是内心“敬”的外在表现。

那么,对父母的教导,我们为什么要求孩子要以“敬”的态度去倾听呢?

首先,我们要仔细想一想,到底什么是“敬”?

通常的解释是:尊重,有礼貌地对待;谨慎,不怠慢。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绪和态度呢?我们仔细分析,应该是觉得自己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关爱与护佑,这样就会产生“敬”的感情,比如“敬天爱人”的敬,对父母的敬爱,等等;另外,有的时候,觉得其他人有着他们的优点,自己一时还做不到,应该努力去提高,此时也会产生尊敬的感情,比如对竞赛对手的尊敬,看到了别人的优点“肃然起敬”,等等;还有的时候,是觉得所要做的事情非常重要,容不得差错,会以“敬慎”的态度去做。但是这种含义现代人的体悟可能已经非常少了。

实际上,“敬”的能力的培养,是提升人生修养的一大途径。一个人,当他意识到这个世界是一体的,谁也不能离开谁单独存在,自己的存在一直依赖着周围一切人、一切事物,我与周围的世界紧密相连的时候,心中才能升起真正的“敬”的感情,会对这个世界,对周围所处事物产生敬意。

有了“敬”,才能更好地做到谦虚,做到认真谨慎,做到真正的包容。

【点评:这一点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学会恭敬倾听,才能学到别人的经验,才能及早避免很多弯路。——@求教_50423】

这是在“道”的层面对世界的看法,我们与周围世界密不可分,浑然一体。我们的生存,有赖于整个世界,我们必须心存敬意。儒家经典《礼记·曲礼上》说:“虽负贩者,必有尊也。”意思是哪怕是低贱的小商贩,也必然有他们尊贵的地方,需要对他们表示尊敬。

成功的人容易看到别人好处,不幸福的人最擅长挑别人的错

我在生活中,观察到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很容易看到别人的好处,看到每个人,都会发现有值得自己欣赏的地方;遇到任何事情,都能找到其中令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然后愉快、认真地对待。即使遇到刁难自己的人或者挫折,也会找到其中有益的地方。另外一种人则相反,看到什么都烦,除了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人;看到谁都要找他们的缺点,然后觉得他们一无是处;看到所有的事情都找不好的地方。这种人,擅长挑错,觉得一切人都不如自己,用蔑视的眼光看所有的人。

【点评:一个永远不欣赏别人的人,也就是一个永远也不被别人欣赏的人。——汪国真】

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这两种人之间,有时候倾向前者,有时倾向后者。不用我说,大家都应该知道:我们如果想要幸福,就应该努力向前者学习。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别呢?很大程度上,来自我们对周围事情的态度,是否对世界心存敬意。有的人,有一颗感恩、尊敬之心,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有值得学习、值得尊敬之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学习;遇到刁难自己的人,也会努力去找对方令自己敬佩的地方。而另外一种人,对生活缺乏尊敬,觉得别人都不如我,很多人都是废物与骗子,这样想,自然毫无尊敬之心,也不会快乐地对待世界。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敬的态度,都可以让我们进步

在中国古代,学者们一直把“敬”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比如孔子就认为“敬”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礼”的核心。“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是说一个人在按礼节去做事的时候,内心没有敬的态度,这种内外分离的样子在孔子看来是没有可取之处的。可见孔子对“敬”这一内心修养的重视。所以,孔子很注重“敬”这种内心的培养,认为:“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点评:只有尊敬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敬。——[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当子路问孔子如何成为“君子”时,孔子就说了非常重要的话:“修己以敬。”即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孔子把“敬”的培养作为提升君子修养的最基本的手段,这是境界很高的话,没有对世界透彻的感悟,是无法提出“修己以敬”这样的要求的。

荀子是儒家的另一位大师,他与孔子一样,认为“敬”是“礼”的内核,是“仁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敬的态度都可以让我们进步:“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在这里面,荀子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在敬的状态下,你做事一定会态度严谨,不会怠慢,这样做事怎么能做不好呢?

但是现在,我们的社会对“敬”的培养是不够的。比如对工作,“差不多就行”的态度非常普遍,甚至成了中国式糊弄。

人与人之间,我们现在也缺乏最起码的尊敬。在一般人的眼里,似乎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自己的利益和尊严才是最重要的,警惕、指责、谩骂的斗争思想随处可见。中国有句老话,叫“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实际上,“敬”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良性调和作用。

现在的儿童教育,对“敬”的培养可能更加荒疏。我曾经不止一次在街上看到几岁的孩子对父母动粗。有的是开玩笑的打,把父母当作怪兽,自己是奥特曼。但是孩子的手脚没有分寸,我见到过有把父亲的眼镜打飞的,有围着母亲狂打,口中念念有词的。这在我的观念中,简直匪夷所思。我当时诧异地看着,觉得他们的父母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情也是很尴尬的。

【点评: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美]泰曼·约翰逊】

还有的是真的发火。有的孩子因为父母没有给买什么东西,就开始发火。很小的孩子,居然可以拿起什么东西就往父母脸上打。这样的事情我见过一些,与朋友探讨,有的人说这是孩子可爱的地方,是天性彰显的地方;有的说是不懂规矩。我是赞成后者的。孩子偶尔这样可以原谅,因为毕竟是孩子;但如果经常这样,就要思考家长的教育是否有问题了。

所以,《弟子规》告诉我们,在父母教育指导孩子的时候,孩子要以尊敬的态度倾听,这个“敬”字,非常关键,这是从小事上培养孩子“敬”的品德。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与未来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一个演练场。你别小瞧这些细节,孩子的生活可能都是小事,但是在做这些小事的过程中,却培养着他在未来社会中的种种品德。他的生活没有大事每一件小事都可能影响他的未来。

【点评: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美]珍妮·艾里姆】

从小不学会敬人敬事,长大后做什么都被人看不起

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养育者,每天辛苦抚养孩子,所以从本能上讲,孩子对父母是充满了感激和依赖的。在这种感情中,孝与敬会自然产生。庄子所讲的“以敬孝易”,就是说以敬的形式来行孝是很容易执行的,敬是孝的出发点。以此类推,逐步提高,才可以广被天下人。父母应该因势利导,在这个阶段来培养孩子“敬”的能力。现在很多父母不懂这个,对孩子过分溺爱,让孩子觉得大家对他好,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最终成了小皇帝。不但没有“敬”,而且会越来越不满足,稍有不满,就会觉得世界亏欠他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敬”的能力一点儿都没有被培养起来,当他长大,走入社会后,可能在与人合作方面,变得难以协调,甚至会变得非常狂傲。这样的人,不但自己做事会阻碍重重,在个人修养方面,也会因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而无从进步。

在孩子不同年龄段,教育的方法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孩子成长的特点来调整方法。但是,对于“敬”的品德的培养,父母的心中必须有数,不能因为自己对此没有认知,就忽略了这个品德。

因此,大家看《弟子规》里面的细节,其实包含着一些重要的道理,如果逐步奉行,就能帮助培养孩子好的品德,这句“父母教,须敬听”里面也是层次清楚,在孩子有了敬的心态后,自然能够认真倾听。大家都知道,同样听一件事情,你的状态决定了你是否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别人说的事情是对的,只是讲的态度方式未必妥当,但是因为你自己有恭敬的态度,比较虚心,就会忽略掉其外表的不妥,及时地选择,即使听到错误的言论,也会冷静地分析来龙去脉,客观地给予评价。可是如果你没有敬的态度,心气浮躁,瞧不起别人,即使对方建议是对的,你也会因为影响自己的自尊或者其他原因不愿意听取。这样的事情在我们成人社会非常多见,我觉得这与童年的品德培养是密切相关的。

【点评:倾听对方的任何一种意见或议论就是尊重,因为这说明我们认为对方有卓见、口才和聪明机智,反之,打瞌睡、走开或乱扯就是轻视。——[英]霍布斯】

【点评:所谓的“耳聪”,也就是“倾听”的意思。——[美]艾默生】

不知道这样理解“父母教,须敬听”这句话是否合适,是否能对你有所启发。

当然,现在的父母,也是上一辈人的子女,所以,在学习讨论《弟子规》的时候,要先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认真调整自己的状态,才可以去以身作则地去教导孩子。

课后练习:

阅读本文后,你除了告诉孩子要尊重别人,与别人说话时要专注外,还可以尝试和孩子做这样的沟通,以对本章内容进行实践:当你在与孩子谈话时,如果孩子能恭敬地倾听而不是很不耐烦、左顾右盼,你就及时表扬他(她),并给他(她)一个拥抱或者亲吻让他(她)知道这样做是好的。这样的事要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