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说什么
16203500000005

第5章 父母责,须顺承

人生大事,无一不是顺势而为

除了父母,没有人会无条件爱你

“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现在我们不是讲要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吗?不是讲平等吗?为什么《弟子规》却让我们在面对父母的批评时,要无条件地全部接受呢?这样做符合现代价值体系吗?

《弟子规》连续讲了四个“父母”的行为,孩子该如何反应,分别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四条,是父母教育孩子必须经历的四个步骤,古人对此考虑比较细致。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两个字,是“父母”。

《弟子规》上来就讲:“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把“孝”字放在开头最重要的位置。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与父母的关系,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个关系,是最初遇到的,也是最重要的,很多影响甚至很久以后我们才能意识到。

【点评: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美]珍妮·艾里姆】

【点评: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雨果】

【点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我们可以随意从街上拉一个陌生人过来,问问他,从现在开始,你免费为我服务。每天免费为我做饭;免费逗我开心;我去厕所,你要免费为我料理手纸;要随时关注我的情绪,不开心要开解我,我有问题要随时替我分忧;我想听故事了,要免费一遍又一遍地讲,一个故事来回讲几十遍。

有人会愿意干这样的事情吗?路人想必是不会的,能干这样事情的,只有我们的父母。

父母的恩情,是难以言表的。我们做婴儿的时候,哭闹打骂,父母都是顺承的,没有一个父母会跟婴儿怄气。他们对别人的大小便都会觉得厌恶,但是对自己的孩子却一次次换尿布,从未嫌弃。

我小的时候,家在沈阳,但是母亲的工作关系还在沈阳附近的辽阳市灯塔县(现为灯塔市),所以她每天要抱着我,到灯塔县上班。每天往来火车就一班,所以她要起早出发,抱着我,带着包我的被子,拿着小暖瓶,里面是我的早饭,然后穿过辽宁大学的校园,到10路车站乘公共汽车走很远去沈阳南站赶火车。现在很多人说乘地铁上班艰难,其实跟那个年代比,差远了。有一次,下大雨,母亲说她走到操场,地上全是水,很滑,她一下子跌倒了,伞被摔到一个地方,我被摔到一个地方,行李被摔到一个地方,她摔到一个地方。当时她实在没有力气了,坐在雨中放声大哭。现在,每次母亲提到这件事,眼泪还会流出来。

下了班,她还要抱着我乘火车往回走,但是那个时候的火车时常会晚点,母亲说她到沈阳经常已经很晚了。有一次下大雪,到沈阳已经半夜了,出了火车站,公共汽车早没有了。当时母亲万念俱灰。后来她看到有辆部队的车,就上去问:“同志,你们去哪里?能不能带我一段,剩下的路我自己走。”解放军战士看到我母亲确实艰难,于是答应把我们送到辽大。多亏这些战士,我母亲才回到家里。然后第二天,又要起早上班。

当时,我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在襁褓中酣睡,可是母亲却吃了那么多苦。

到现在,我每次出门,母亲也是一直操心。每次我走的时候,看到母亲在阳台上远远地望着我,都会心酸。有一次我要出门,母亲一大早起来,煮了鸡蛋,等我出门时,非得放到我包里让我带着。当时我觉得没有时间吃,就推辞。结果争来争去,最后还是让我放到桌子上面了。后来开车,都出锦州了,我一直在后悔,那是母亲的心意啊!我为什么那么不懂事呢?为什么一定要逆着她的心意呢?我想她是实在希望自己能为孩子做点什么,所以才煮了鸡蛋。我为什么那么不通人情呢?现在每每想起,仍流泪许久。

父母的恩情,比山大比海深。

【点评: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佚名】

无论父母正确与否,都要先考虑父母的感受

很多人说父母脾气也有不好的,做人也有品行不好的,凭什么教训孩子!各位,一定要清楚,我不是说你长大了如何如何,我讲的是你在婴儿时期,还未能言语,每天还随意拉撒的时候,还在本能地索取乳汁的时候,父母对你的照顾,无微不至,未有怨言,让你成长为人。这就是恩情。所以当有人问孔子你们儒家怎么那么迂腐,为什么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孔子说看你的感情即可。然后他说了一句非常令人动容的话:“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就是说你生下来是婴儿,整天吃喝哭闹,全无自理能力。父母含辛茹苦照顾你三年,你才有了生活的能力。(其实孔子这里客气了,三年哪成啊,三年就扔街上还不饿死了?后面要照顾的路还长呢!)

基于这种恩情,对于父母,我们要存感恩之心,尽管父母从来没有要求我们回报。前几天春节放假过后,我说要多陪在父母身边,母亲总说:“你快去工作吧,你的工作重要。”我说:“你不用管,我能陪在父母身边几天是我的幸福。父母都快八十了,下辈子不知还能不能再见,珍惜现在的缘分吧,所以我一定要多陪几天。”但是母亲还是坚决赶我走,让我去工作。很多孩子在外地工作,每次打电话,父母都说身体很好,一切都好。结果回到家,发现父母身体并不好,他们只是为了孩子能安心工作,没有把不好的消息告诉孩子。这样的事情,我经常听说。这就是父母之心,从来没想要回报。但是,我们对父母的恩情,必须心存感恩。

所以,我们做很多事情,都要从这份感恩出发。我们首先要确定的是:这里讨论的是与父母关系的协调规则,关系的双方是父母和孩子,关系的核心是基于父母的恩情,我们该怎么做。

【点评:我们不知不觉地爱着父母,这种爱像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发觉这种感情有多深。——[法]莫泊桑】

对父母的批评,应该先顺着接受,不要在当时顶撞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句“父母责,须顺承”。“顺承”二字,《易经》里面就有:“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那么,到底什么是顺承呢?

首先,什么是顺?

顺字,左边是“川”,意思是河流走的方向与理路;右边是“页”,它是什么意思呢?最早的时候,这个字代表头部,是人体中头的本字,上面是一个头,下面是两只脚。那么这个顺字与人体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我们人体从头顶到脚跟,大家可以发现,是有个顺序的,比如汗毛都是向下的,动物的鳞甲也多是向下顺的,所以古人说从头顶到脚后跟(从头至踵)这个方向,叫顺。“川”和“页”合起来,就是顺着事物本来运行的方向,不逆行,就是顺。

所以我们有了“顺势而为”这样的词语。

“承”字比较好理解,就是接受的意思。

“顺承”,要求我们要在态度上修炼,不要逆着父母当时的心情,坦白地讲,这是一门功夫。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与人沟通是很有讲究的,说话的方式等都很重要。人人都需要尊重,都希望自己被人尊重。可是,当你说件事情,对方毫不客气跟你大唱反调的时候,往往同样的事情,沟通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这就是逆势说话的结果。有的时候,同样的话,如果能先考虑对方的感受,不反驳他,先承认对方的道理,然后再陈述自己的观点,则效果可能就完全不同。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其实对父母的批评,就是应该先顺着接受,不要在当时顶撞。

对于这一点,我在年轻的时候,做得并不好。比如有时候母亲批评我,我会与她顶嘴、辩论,甚至反过来指责,觉得很愤慨,声色俱厉。结果母亲常被我气得大哭,第二天看,很明显母亲的脸色非常不好,身体也要很多天才能恢复过来。现在想起来,我痛心不已。我经常讲,如果我穿越时空遇到以前的我,我一定会上去狠狠一个大耳光扇过去。我经常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啊!后来想明白了,我小的时候处于“文革”后期,没有经历过这种国学教育;长大了,以为自己懂事了,很多道理是可以和家长讨论辩论的,可是,我恰恰忘记了情绪是不能辩论清楚的。对父母的尊敬是有的,但是,没有形成习惯。

这种习惯,我管它叫规矩。所谓规矩,就是不要讨论,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无条件遵守的。对父母的批评不顶撞,出发点在感恩那里,但是要落实到规矩上。

如果小时候就有这样的规矩,形成了习惯,无论多大了,父母说了令自己不开心的话,你都可能习惯性地说:“好好,您的话,那还有错儿?我记住了,放心放心!”这样的话可以让父母宽心,然后,等机会合适了,再与父母沟通。这种规矩,令你形成习惯,到时候本能地就这么去做了,没有什么思考和讨论,这样会令父母得到很多保护。否则,父母是与我们生活在一起时间较长的人,关系最亲密,最容易有冲突,没有这种关于“规矩”的教育,父母的情绪不知道要受多少影响。

所以,我一直说规矩的重要,没有规矩,到了当时的情绪氛围中,你觉得你能凭理智控制自己吗?我看未必。我现在反思自己以前的行为,当时觉得自己有一万条理由要与父母辩论呢,哪会想到什么父母的情绪要保护啊,什么“顺承”啊,这些早忘到脑后了。

因此,所谓“顺承”,不是在培养当面答应背后不做的伪君子,而是在培养关爱父母情绪和身体的有情有义的君子。

【点评:对长辈要心存敬畏,即使长辈有误,也不要当面反驳抵触,我觉得这道出的不仅是一种良好的人际交往态度,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因为一个总是能虚心接受批评的人,其修养也一定能让别人刮目相看。——@小季1980】

【点评: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美]戴维·德克尔】

【点评:我的理解是:父母对孩子有不满意的时候,孩子要心平气和地聆听与沟通。并不是全盘顺从,完全顺从。——@ xiaosongshu1479】

学会顺势而为,一生从容不迫

那么,有人会说,这种规矩,多么束缚人性啊!

其实,如果你对父母这么做了,父母批评时认真地聆听,过后再与父母沟通,你的孩子看在眼里,你再教导他,他也学会了,一团和气。这有什么束缚呢?大家都少了冲突,少了不良情绪,身体也因此而健康,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在规矩里的自由,可能因保护而更完整;如果放任自由,则可能会带来伤害。

还有的朋友会问,难道无论父母对错,都要顺承吗?如果是错误的,也要接受吗?

其实,我想要告诉你的是:在父母批评自己的时候,要考虑到父母的情绪,不要顶撞,先认真地接受;然后,等有合适的机会,再与父母沟通。如果说错误的也接受,那是误解古人了,古人可没有那么傻。《弟子规》后面还有“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呢!所以,父母的批评是可能有对有错的,我们过后也要讨论。但是如果父母正在气头上,要保护父母的身体,这是每个孩子都要考虑的。不但要考虑,还要形成“规矩”,因为,父母对你有恩情。回报父母,你可能做不到,但是,最起码不要伤害他们。

可是,各位拍着自己的良心说,父母对你的批评,有多少是错误的呢?难道绝大多数的教育都是错误的吗?我不相信。我觉得恰恰相反,应该绝大多数都是你该认真接受的吧?

所以,总结一下,“顺承”二字,讲的并不是“对与错”,而是感恩与爱护。

我一直讲,与父母的关系,是一个人与这个社会形成的第一个关系,在这个关系里,我们学会日后所需的一切,所以家庭是未来你走向社会的演练场。如果你在家里学会了感恩,学会了保护别人的情绪,学会了顺势而为,我想你将来在社会上,也会更加从容的。

我聊这些问题的语气,不是给孩子的,都是给成人的。很多事,我们成人都没有理解,没有做到,就别跟人辩论了。认真反思一下自己,就会发现有很多事情我们没有做到,只有我们做到了,然后孩子看在眼里,你再让他学习,他自然理解。背诵下来,时时提醒自己,那是孩子将来的福分。

【点评: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劝报亲恩篇》】

【点评:对这句话,我是持肯定态度的,我觉得“父母教,须顺承”传达了三个教育理念:1.对父母的敬爱;2.虚心对待批评的态度;3.美好人生修养的积淀。——@小季1980】

课后练习:

阅读本文后,你可以尝试和孩子约定一些平时做事的规矩让孩子遵守,比如不可以顶撞长辈等。每天睡觉前和孩子一起总结,如果孩子当天没有违反规矩就及时表扬他(她),让他(她)知道这样做是正确的。当孩子把这些规矩形成习惯后,无论他(她)多大了,做事都会比较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