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说什么
16203500000006

第6章 冬则温,夏则<冫青>

我们还剩多少体察温暖、传递温暖的能力

“冬则温,夏则凊”并不是让小孩子去暖被窝

在《弟子规》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冬则温,夏则凊。”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冬天要温暖,夏天要凉爽。可是,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来,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这是古人所讲究的孩子对父母孝顺的一种做法。通常,大家在讲《弟子规》这句的时候,都首先要讲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东汉时期一个叫黄香的男孩儿。

黄香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九岁时他母亲便去世了,当时他悲痛得无以复加。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就只有他和父亲相依为命。黄香除了读书,平时还要帮助父亲操持农活、料理家务。冬天,天气很冷,他要先钻进被窝为父亲暖和被子,然后才让父亲睡觉;夏天,他在睡觉前要为父亲扇席子,等席子凉了,才让父亲躺上去。黄香对父亲尽心尽孝,因此,人们都夸赞他。黄香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当时的皇帝称赞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于是,他名声远播。

后来,黄香长大做了官,非常勤勉,深受皇帝的重视,曾任尚书令。尚书令在当时是一个级别很高的官职,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机要。黄香任魏郡太守时,当地发大水,他就把自己的俸禄都捐出来给灾民,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官员、富人都捐资赈灾,使得老百姓得以活命。

那么,《弟子规》里面的这句“冬则温,夏则凊”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吗?

这我还真得纠正一下,我们可以用这个故事来理解这句话,但是,这句话其实是另有来历的。

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介绍一部典籍,就是《礼记》里面的《曲礼》。

这《礼记》是本什么书呢?现在的中国人,对我们的历史基本不怎么了解了。我曾经问过我的朋友们:“认真地看过一遍‘四书’的朋友举手。”结果无人举手。其实“四书”打印出来是很薄的,它是过去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讲述的是人品德修养方面的内容。但现在认真看过一遍的人却很少。这是现在中国人的状况,对自己国家古代的文化基本不了解。连“四书”都少有人看,就更甭说“六经”了,估计翻一翻的人都极少。

在“六经”里,《礼记》是很重要的一部典籍。《礼记》主要讲的是先秦的礼制、礼仪,是专门解释仪礼的。那么,孔子删定“六经”,尤其是《礼记》这部典籍,目的是什么呢?主要是想通过“礼”来提出修身做人的准则。从目的上讲,它是为完善品德服务的。

但是实际上,大家翻翻《礼记》就会发现,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实在是太广博了,可以说是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门类杂多,看着都晕。它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包罗万象。虽然里面的很多礼仪后世已经不用了,比如一些贵族的礼仪。但是现在来看这部作品,可以让我们对古代社会有个了解,我们的文化曾经那么精深,这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啊!记得有一次,我出差住在一家酒店,发现客房的床头居然放着一本《礼记》,拿来翻翻,见扉页上印着:这是让客人随意看看的,了解一下中国人“礼”的历史。当时我非常感动。我们素来号称“礼仪之邦”,这“礼”在哪里?其实中国人都该看看,了解一下,在世界上大多数地方还是蛮荒一片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建立了怎样一个严整有致的社会形态。

而《曲礼》是《礼记》中一个非常有趣的部分。“曲”在古代有细小、周遍的意思,曲礼就是那些细小的杂事、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看《曲礼》,《礼记》里面的很多礼仪可能后世已经不用了,比如“刑不上大夫”就已经被摈弃了。但是《曲礼》里的内容,却几乎塑造了整个中国、甚至亚洲人的礼仪风貌。

我们过去,有很多老的礼数,比如当着长辈的面不能称自己为“老什么”,如当着你爷爷,不能说自己“我老王的年岁这么大了”。在过去,如果你这么说了,你爷爷会拿扇子敲你头的。这就是《曲礼》里面讲的“恒言不称老”。类似的还有很多,如吃饭不拿筷子乱敲、乱剔牙,等等。很多老的礼数,其实都是来源于《曲礼》的。虽然《曲礼》里面有很多内容后来也消失了,但是有些内容影响中国人的时间相对比较长,其中部分内容成了老礼数,民国时候还在;这些内容今天在日韩还可以看到,而在我们国内却基本都荒废了。

顺便说一句,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老话儿,也来自《曲礼》。比如:“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各位看着眼熟,它们的来历却很悠久。

那么,这些事情与“冬则温,夏则凊”有关系吗?

原来,在《礼记·曲礼》里就记载有:“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子女,对长辈的礼节,应该是在冬天的时候体察到天气寒冷,要尽量为长辈创造温暖的环境;夏天的时候要考虑到天气炎热,尽量能为长辈创造凉爽的环境。所以后世人解释这句话说:“温以御其寒,凊以致其凉。”

所以,各位看到了,这个内容在过去,并非是单单教育小孩子的。《礼记》是培养君子品性的,也就是说大人也要学习。这里面的“为人子之礼”,更适用于我们成人孝敬老人。只要你有父母长辈在,你就要深刻体察老人的生活环境。冬天要考虑老人的居住环境是否寒冷,要为老人改善;夏天要考虑老人的居住环境是否太热,同样也要想办法调整。所以,《弟子规》的这个内容是取自《曲礼》的(后面还有好几句话都选自《曲礼》)。它并没有非要孩子去给父母暖被窝,给父母扇凉席,那是汉代的黄香在学习了《礼记》之后,遇到了这种情况,这个九岁的小孩子自己的发明,因为他爱父亲,所以他想出了这样的办法。

所以,如果谁说《弟子规》迂腐,非让小孩子去暖被窝,导致父子没有平等的人格,培养了奴性,其实是不对的,那是不了解《弟子规》里面内容的来历。人家讲的只是让你体察父母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强行规定孩子去做什么。这种体察父母生活环境的想法,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中,都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而黄香的故事,严格地说只是某个孩子,用他自己的办法实践了《曲礼》的“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的一个故事,并非《弟子规》里面本来就有的内容。虽然孩子有这样的孝心很可嘉,但是并没有强迫大家都去暖被窝的意思。只是大家总是用它来说事儿而已。可见,讲一个教材,如果不看它的全貌,就很容易被大家凭直观给否定了。

【点评:我也认为这种关爱父母的方式可以因时代不同而赋予不同的内容,但这确实是一种感恩教育。一个人人懂得感恩的社会,才能老有所养,和谐幸福。——@小季1980】

【点评:不知礼,无以立也。——孔子】

【点评: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点评: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佚名】

【点评:我们总是把无限的爱给予自己的后代,却总是遗忘自己的父母。愧疚啊!——@想学中医的鱼】

如果你只会观察别人的“恶”,最后一定深受“恶”害

那么,为什么作为子女,我们要体察父母的生活环境呢?

前两天微博里朋友们讨论得非常好,大家都认为不应该一味死学去暖被窝,而是要考虑到出发点,是因为爱父母,有孝心,所以做出关爱父母的举动。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孩子了解这些呢?我觉得,是因为我们缺少这方面的教育。

这是一种能力,就是“体察温暖”的能力。

我总是讲,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的生活,依赖于周围的一切。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对生活中很多问题的态度就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比如有一天,我买了一个敲经络的小锤子,塑料的,头上带有小刺,上面上有个小弹簧,才两元钱。我就想,这个东西,需要工人去制作模具,然后制作,然后运输,然后摆到地摊上,有人叫卖,最后仅仅才卖两元钱,真的要感谢这么多人的工作,才让我能舒服地敲敲经络啊!这样想了,再看这东西,感觉都不一样了,也非常愿意去给父母多敲敲了。

可是我们现在的孩子,如果教育不得法,就很难有这种感觉。因为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非常宠爱,看到孩子的笑脸,家长简直愿意为他们付出一切,这是很多家长对我讲的原话。而家里的老人,常常更加溺爱孩子,这样就给孩子建立了一个完全的付出环境。

这就容易出问题了,孩子会觉得一切都是为了他存在的,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很多现代教育理念讲究家长和孩子在人格上平等,这是对的。可是为什么在中国这种理念会受到欢迎?因为家长特别希望打破之前的“家长为尊”的状态,为自己对孩子好找到理论根据,正好两者符合,所以这种理论大行其道。但是这个理论通常只是家长拿来作借口而已,并不是真的学习应用。部分家长讲的是平等,实际上做的,是“孩子尊,家长从”。

比如《弟子规》里面有句话,叫“父母呼,应勿缓”,其实现在大多数家庭,是“孩子呼,应勿缓”。孩子只要一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立刻全到位:“宝贝你要吃点什么?”可是当全家吃饭了“父母呼”的时候,孩子是可以继续玩耍,根本不需要按照你的时间表走的。前些日子新浪搞活动,请我回答网友们关于孩子健康的问题。我发现,绝大多数孩子的身体问题,都是由于饮食不当、脾胃失调,导致正气不足,外邪才来侵袭的。表面上看是感冒、咳嗽、鼻炎,究其根本,则是喂养失当。那么喂养为什么会出问题呢?就是家长过分宠爱,由着孩子来吃导致的。

当孩子觉得这世界的一切就该是为自己准备的,一切都该顺着自己的时候,就容易形成心理定式,将来长大了,受苦的却只能是他自己。

举个例子,曾经听一个朋友讲,他介绍一个朋友的孩子去某单位上班。结果刚去一周多,这个孩子就辞职不干了。他大吃一惊,因为现在工作多难找啊,大学毕业生太多了,就业岗位只有那么一点儿,为什么如此轻易就不干了呢?问孩子原因,居然是因为单位的老职员总是让他去干杂活儿,比如复印什么的,他觉得没有前途。

其实,刚到单位,要熟悉很多事情,干这些杂活儿,都是熟悉的过程。如果你用心,怎么可能一辈子复印呢?究其根本,是这个孩子觉得大家都没有像家人那样宠着他,都把他当作普通人,给他各种杂活儿去干。结果他还是选择辞职回家,跟父母要钱,然后去各种店里买东西。据说这些日子又买了很多东西,我想可能是在花钱的商场,他能得到一种上帝般的尊重。

社会上这样的年轻人还是很多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至少从一个角度可以解释,就是他们可能缺乏“体察温暖”的能力。

设想一下,他如果这么想:介绍我去工作的那位叔叔真让我感激啊,他在社会上打拼了那么多年,认识了那么多朋友,正好公司又缺人,这是多么好的缘分啊!这个公司,有几百人之多,他们居然能在一起协调工作,让这个公司如此好地运转,这似乎是在等着我啊!感恩,感恩。

如果能够这么想,珍惜自己身边出现的善缘,则可能观察问题的角度会有逆转。可是为什么他不会这么想呢?为什么他没有这个能力呢?

重要的原因之一,我想是他的父母从来没有培养过他“体察温暖”的能力。

我们这个社会复杂极了,每天在你的周围,都是有善有恶。如果你只会观察体悟“恶”,则世界在你眼里可能都是坏事儿;如果你再回馈“恶”,则世界就会朝着恶的方向发展。如果你能尽量多地体会“善”,感受温暖,则你眼中的世界会是美好的;你如果再回馈美好,则你的人生会很幸福。

但是,这两个能力却不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教育。

我常说,家庭就是一个社会的演练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很可能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将来与社会关系的互动。

【点评:孝不在形式,在内心。时代变了,不死搬硬套。善良可以改变人心。——@老醋男】

【点评:父母溺爱和娇惯孩子,满足他们的任性要求,他们长成就会堕落,成为意志薄弱、自私自利的人。因此,父母的爱不应该是盲目的。——[苏联]捷尔任斯基】

【点评:自私的心灵是会饱尝它应得的苦痛的。——[英]爱·扬格】

【点评:用溺爱态度培养出来的人,是自私自利到所谓透顶了的人。——[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不要奢谈感恩,感恩也是需要能力的

父母养育孩子是非常艰辛的,从婴儿时期的一把屎一把尿,到夜里的无数次起床喂奶,到孩子生病时去医院的奔波,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虽然他们看着孩子的笑脸就觉得有所回报了,但是,过程还是艰辛的。对于这种艰辛,绝大多数父母可能从来没有想要回报,实际上我总是说,我们也无以为报。但是,感恩之心却是必须有的。

现在,大家常说“感恩”这个词,我要提醒大家的是:感恩也是需要能力的,至少,你需要体察到对方的温暖与付出,才会感恩。如果连体察的能力都没有,则会无视对方的付出,还谈什么感恩呢?

如果一个人无视对方的付出,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所有人都应该自然而然地对他好,那么,当别人稍有差池,这个人立刻会发现,会体察到恶,于是觉得别人对不起他。也就是说,他很快会生活在挑别人的错的日子里,最后生活得越来越糟糕。

这就是为什么在父母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最后往往会特别痛恨父母的原因。

我曾经亲眼在一家商场见到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站在手机柜台前,对她的母亲哭闹着大喊:“我只要买苹果,其他的都不要!你不给我买苹果手机为什么还带我来?!”当时她的气势恨不能把她妈妈掐死,周围的人都愕然。这样的事情别的地方也发生过。很多朋友都说:“其实这些家长一点儿都不可怜,因为孩子都是他们给惯出来的。”

古人提出要观察父母的生活环境,努力为父母改善。为什么这么讲呢?这是提醒孩子,要了解父母对自己成长的帮助,要对此有所了解,这是世界给你的一种温暖,对这种温暖要有所体察;体察到这种温暖后,你才有能力去体察父母现在的生活状态,知道他们的生活条件好不好,哪里需要改善。

我小的时候,家里生活条件不好,如果有鱼吃了,那就是大事儿。每次把小鱼煎好,父母都把鱼肉给妹妹和我吃,自己则吃剩下的鱼头,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父母是真的只喜欢吃鱼头。后来懂事了,才明白父母是想让我们多吃。这种事情想起来,只会让我对父母更加感恩。

曾经看过一则新闻,孩子在大学里面生活无忧,可是父亲却在拼命省吃俭用,去拉三轮车赚钱供养孩子。这样的事情,随处可见。

我曾经出差去温州,在酒店看到一则新闻,一位拾荒的老妇人在深夜两点被摩托车撞伤,车手逃逸,路人无人过问。后来一辆出租车又将老人撞出六米多远,腿部粉碎性骨折。送到医院后,记者才得知,这位老人来温州拾荒,是为了供儿子读大学。深夜两点还在拾荒,可见其艰辛。看了报纸,我当时泪如泉涌,马上赶去医院看望老人。后来网友还热情捐款,帮助老人渡过难关。而老人的儿子也非常优秀,一个在读,一个是乡村教师。可是乡村教师还欠着读书的债务,令人心酸。

这样的事情,让我们感到父母的爱是多么伟大。但是,对于他们的付出,我们是否体察到了呢?

古人提出“冬则温,夏则凊”,是让我们体会父母的爱,然后再用爱去温暖父母。

这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在这种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能体会到世界给自己的温暖,并以自己的努力去与这种温暖互动,发出自己的爱。这样的互动,才是真正的人格上的平等。

这样的孩子,决不会一味索取,稍有不满足,就与世界为敌。要记住,毫无感恩之心的索取,并非平等。

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也能体察到世界的各种温暖,然后与周围的人互动,使自己与周围的关系逐渐变得和善。这样的人,生活应该是幸福的。而这一切,很可能就源自他童年时期受到的教育。

所以,“冬则温,夏则凊”并非是让人去暖被窝,而是古人培养孩子“体察温暖”的一种方式。是要求孩子体会父母的付出,然后用自己的温暖去与父母互动的一种方式。这种小小的互动,会引导他一生走向阳光。

“体会到身边的温暖,并将这种温暖传递给世界”,这是一种能力,在人生中,这种能力至关重要。

讲到这里,我们该体察一下了:雾霾天,我们给自己的小家庭买了空气净化器,给父母买了吗?父母的呼吸系统薄弱,可是更需要呵护的啊!江南冬天冷,父母有没有为了省钱而不使用电暖气?这会不会引起心脑血管的问题?父母每天电话里有没有对我们报喜不报忧?他们每天吃的药都是什么,我们是否清楚?……需要我们去做的,可能还很多。

我们做好了,再解释给孩子,让孩子背诵《弟子规》,这种教育则自然鲜活有力,相信孩子也会乐于效仿的。

【点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太阳,你的生命照亮和温暖着别人,同时也被人温暖和照亮。——佚名】

【点评: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

【点评: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英]富勒】

课后练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阅读本文后,建议你平时看望父母或者照顾父母时带上孩子。给老人买东西时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挑选,甚至可以让孩子帮你一起照顾老人,比如让他(她)做给老人端水、拿衣服、盖被子等力所能及的事。他(她)每做好一件事你都要及时表扬,还可以给他(她)一个拥抱和亲吻,以示鼓励,让他(她)知道这样做非常好。你的一言一行就会影响孩子的言行,慢慢地他(她)也会想到要照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