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名著快读1000部
16820200000003

第3章 中国(二)

51.《坛经》

【点击作者】六祖慧能(638~713),亦称惠能。俗姓卢,原籍范阳(郡治在今北京城西南)。是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者,禅宗实际上的创始人。

【情节浓缩】《坛经》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宣讲,其弟子法海记录而成的。

《坛经》内容丰富、生动、精深而质朴,对唐代的中观、天台、唯识、华严、净土都有涉及。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禅宗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宗教范畴,而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以及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如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明理学,受禅宗的影响就很深,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吾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明心见理”正是禅宗“自心是佛”、“本心生万法”、“明心见性”的翻版。又如绘画,从唐宗到明季的画坛,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创作思想,都可以看到受禅宗熏陶的痕迹,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深远宁静、超凡脱俗的意境。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原来的佛家用语,也渐变成了人们的惯用语。

【作品赏析】《坛经》是禅宗最重要的经典,而禅宗则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宗派。《坛经》是禅宗的奠基之作,对唐代以来中国佛教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52.《王维集》

【点击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其父始迁居于蒲(今山西永济县)。少有才名,开元九年进士,任大乐丞,后谪官济州。曾在淇上、嵩山一带隐居。开元二十三年被宰相张九龄提拔为右拾遗。其诗、画成就都很高。

【情节浓缩】以下介绍一些精彩篇章。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是王维最著名的边塞诗。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任监察御史,在赴河西节度府途中作此诗。诗歌描绘了边塞辽阔壮丽的景色。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写山村傍晚雨后的优美景色,意境清幽,富有画面感,而又有泉流、竹喧、莲动等形成的动感美。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写送友人西行时殷勤劝酒的深情。此诗曾被唐人谱成歌曲,反复歌唱末句,谓之《阳关三叠》,又叫《渭城曲》。

《渭川田家》:这首诗写渭川田家初夏晚归的情景,以及作者对农村闲逸生活的赞羡。这是隐居者心中笔下诗意的田家生活。

《鸟鸣涧》:是《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写山涧春天月夜的幽美境界。

《终南山》:终南山在陕西省长安县南五十里,绵延八百里,为渭水和汉水的分水界。诗中描写了终南山雄伟壮观的景色。

【作品赏析】王维诗歌的重要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色彩层次感。由于王维精通绘画,对于诗的造诣又极高,故而能将诗与画巧妙而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诗中有画”的美好境界。

53.《孟浩然集》

【点击作者】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田园山水诗见长。

【情节浓缩】《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串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的则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齐名,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

孟浩然以布衣终身,在唐代著名诗人中是罕见的。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或壮游四方,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被后世目为“隐逸诗人之祖”。纵观诗人生平行止与创作,孟浩然也曾有过十分认真的求仕之心,只是在经历了科举考试失利的挫折之后,才真正把更多的目光投注于自然山水,作了一位“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的逍遥隐士。

【作品赏析】诗人由隐到求仕到被迫归隐再到慕陶而真隐的经历,正体现了一种从乐观到悲观再到扬弃悲观的心路历程。孟浩然的一生以积极入世的面目出现,而以隐逸山林为终,从而完成了他螺旋上升式的人生轨迹。

54.《王昌龄集》

【点击作者】王昌龄(699~757,一说698~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有《王昌龄集》。

【情节浓缩】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他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主要作品有《闺怨》、《芙蓉楼送辛渐》、《出塞》、《采莲曲》、《塞上曲》、《塞下曲》等。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着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辛渐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作品赏析】王昌龄的诗表现出急切的仕进之心,尤其是边塞诗,反映了他的胸怀志向和整个人生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社会热点。

55.《李太白全集》

【点击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关于他的家世和出生地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他祖籍甘肃天水,先世流入西域,生于中亚碎叶。李白是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情节浓缩】以下介绍一些精彩篇章。

《月下独酌》四首(之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此诗写诗人花间独饮的情景,构造了一个由诗人、明月、身影交织而成的孤寂氛围,为人所称道。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宜学。”主要写出了诗人的独酌之趣,语句活泼而流畅,格调诙谐而超迈。

《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此为李白的著名篇章之一,作于天宝十二年和十三年(753、754),是李白陪叔叔李华登楼时所作,主要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怀才不遇的深沉忧思。全诗结构跳跃多变,为历来诗评家所注意。

《蜀道难》:乐府旧题,梁简文帝萧纲、刘孝威都有同题之作。此诗为李白到长安之前所作,到长安后诗人把它呈给时任工部侍郎兼秘书监同正员、集贤院学士贺知章,受到贺知章的称叹,誉之为“谪仙”。全诗竭尽渲染蜀道之难,以示蜀地的不安全,劝人不宜久居。全诗句式参差,韵散兼用,气势磅礴,读来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作品赏析】李白的诗激情豪放,融会了屈原和庄子汪洋恣肆的艺术气概。体现李白诗歌最高艺术成就的是乐府诗。他的乐府诗扩大了乐府旧题的内容和题材,并沿着原来的主题、气象作出了巨大的发展,从而使后来人很难在这一旧题内超越他的水准。

56.《杜工部集》

【点击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主要生活于唐由盛转衰的时期:开元全盛和安史之乱。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最早的杜诗本子是宋代王洙所编的《杜工部集》。

【情节浓缩】以下介绍一些精彩篇章。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全诗以一“望”字生出境界,完全采用俯视的视角写尽山中山外之景,气魄宏大。首联写登山远望,以一问句“岱宗夫如何”起句,气贯全诗,给人展开一个非常宽广的视觉空间和心理空间。中二联写所见山中奇景,极具神来之笔。尾联笔调超脱纵恣,直抒胸臆,具有俯视一切的气概。

《秋兴八首》:杜甫居夔州时所作,是杜诗七律连章体中最多的一组,也是杜诗代表作之一。无论是在立意谋篇还是在遣词造句上,都达到了最高的境界。第一首写峡中秋景,因秋而伤羁旅;第二首写夔州暮景及怅望京华之情;第三首写夔州朝景;第四首感叹长安百年丧乱;第五首追思长安全盛之日……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此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其时中原尚未收复,关中又连遇灾荒,杜甫经过四年的流徙生活来到成都,可一场无情的暴风雨却又打破了他生活的安静。诗人联系到当前的社会现实,写下了这样一首撼动人心的诗,发出了“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呼声,充分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

“三吏”“三别”:分别为《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代表了杜甫五言古诗的艺术高峰。这组五言古诗典型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一方面表现出人们为战争付出的巨大牺牲与坚强意志,一方面又真实地写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无穷灾难。社会环境之典型、人物形象之鲜明、作者感情之复杂,使这组诗达到了新乐府诗纪实名篇的高峰。

《戏为六绝句》:杜甫以诗论诗的著名篇章,开了以后元好问、王士祯等人以诗论诗的先声。绝句中,诗人提出了一系列较有影响的文学主张。比如提出了“王杨卢骆当时体”这一看法,认为不应该厚古薄今,肯定了初唐四杰所取得的成就。“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既是杜甫学诗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后来学者的劝勉。

【作品赏析】杜甫的诗作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是指诗歌的情感具有一种深沉的忧思,这种忧思不是古代一般士大夫所咏叹的个人情怀,而是一种心系国家和民族存亡、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

57.《茶经》

【点击作者】陆羽(733~804),又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对茶有很深的造诣,撰有《茶经》三卷。

【情节浓缩】《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这是陆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分别谈论茶的起源、制茶工具、制茶过程、品茶器具、煮茶方法、品茗鉴赏、茶叶的历史、产地及茶的粗略等等,对后世茶艺影响甚巨,有关“茶”的书籍大多竞相引据。

《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

【作品赏析】《茶经》自成书后就被奉为经典。以后各朝代也出现过多部茶书,但是基本上都是对陆羽《茶经》的注释和补充、演绎,几乎没有什么创新,这当然也更衬托出陆羽《茶经》的历史地位。

58.《白氏长庆集》

【点击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陕西渭南人。少年时代在战乱中度过。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贞元十八年应拔萃科考试,授秘书省郎。现存最早的白集刻本是宋绍兴刻七十一卷《白氏长庆集》。

【情节浓缩】以下介绍一些著名篇章。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是诗人早年的作品,虽是练习应考时的拟作,但写离情别绪,别有哲思,被传唱为经典。尤其是前四句,已经超出一般意义上的送别寓意,而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哲理为常人所引用。

《长恨歌》:此诗作于元和元年,与此诗一道流传的还有陈鸿的《长恨歌传》。在《长恨歌传》里,陈鸿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但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的主题是多元的,不能简单地归为一种。说讽喻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始乱终弃和贵妃的专宠是一方面,说同情李杨的爱情悲剧也是一方面,白居易在这首诗中将这两者很好地统一了起来。全诗前半部分写实,后半部分虚构,两条主线相互交错,结构紧密,文辞华美,为后世所传诵。

《琵琶行》:这是一首抒怀叙事诗。写诗人在江洲浔阳江头送客偶遇琵琶女的故事,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情。诗人不但善于描摹声音,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句,而且能够把握住音乐的节奏,通过使用不同的词汇使音乐轻急缓慢的节奏跳跃于纸上。并且往往通过氛围的渲染,使音乐别具一种感染力,如诗人描写音乐结束时的情景:“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作品赏析】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内容上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针砭时弊,以达到干预政治的目的,形式上采用新题乐府的形式,运用平白浅易的语言,使得诗歌通俗易懂,便于流传。

59.《韩昌黎文集》

【点击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韩昌黎文集》。

【情节浓缩】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纵横捭阖,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其涉及面极广,有“扶树教道”宣传儒家思想的作品,如《原道》、《原姓》、《原毁》;有寓意深刻的杂说,如《龙说》、《马说》;有刺社会之弊的议论和表状,如《讳辩》、《论佛骨表》;有谈“求师之道”的文章,如《师说》;有感情激荡、真挚动人的祭文、墓志铭,如《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

韩愈的诗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不拘泥于李、杜,而是有所革新与创造,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或反映时事,或写中下层文士的政治失意和个人遭遇,如《汴州乱》、《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

下面是部分经典篇章的简介:

《师说》是中国古代专论教师的名篇,同时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他针对当时社会“师道日微”、“耻学于师”的风气,着重阐明了从师学道的必要性和应有的态度,提出了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也”。选择教师应以掌握仁义之道为根本条件,“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他提倡学无常师,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在师生关系中,他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是可以相互学习的。

《祭十二郎文》被古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侄儿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早逝,全赖兄嫂抚养,自己的孤独全凭有侄儿相依相慰;侄儿死后,其子女幼小无依靠,而自己又未老先衰,万念俱灰。一幕幕、一桩桩,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叙述时不加修饰、不做渲染,诉说琐事显得平淡,但字字句句发自骨肉至情,真实而且深沉,作者奔流起伏而倾泻的悲伤之情融在其中。开篇是含着眼泪的诉说,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安排侄儿身后事时已是号啕痛哭,直到罪己、责己已竟是顿足捶胸、呼天哭地了。在情感的倾泻中,有怀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仍是悲哭不已。可以想见,作者一面哭一面写,一面写一面哭,一边叙述一边抒情,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泪下。

【作品赏析】韩愈的作品,充实了盛中唐文化,为后世留下了瑰丽的文化遗产。他的思想观点,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进步,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一位杰出人物。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则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60.《柳河东集》

【点击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情节浓缩】柳宗元一生留下了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其古文大致可分为五类:

论说类: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逻辑严密,论证精确。《天说》为其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其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其短篇政论代表。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其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寓言类:多用来讽刺时弊,想象丰富、寓意深刻、言语尖锐,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传记类:继承了《史记》、《汉书》的传统,又有所创新。大多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略带夸张虚构,《捕蛇者说》、《童区寄传》、《段太尉逸事状》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

山水游记类: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游记在柳宗元手里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柳宗元也因而被称为“游记之祖”。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著名代表作是“永州八记”。这“八记”并非是单纯的景物描摹,而是往往在景物中借物抒情,抒写胸中种种不平,使得山水也带有了人的性格。

骚赋类:独具特色。《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文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

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部分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另外一些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另外,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壮见长的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作品赏析】《柳河东集》风格自然流畅,幽深明净。其文语言简练生动,多运用虚实结合、夹叙夹议方法谋篇布局,使得文章意趣横生。此外,文中多用短句,节奏明快而富于变化,汲取了骈文之长。总之,柳宗元的散文取得多方面成就,与韩愈齐名,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写的政论、传记、寓言、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最著名)历来被人传诵,风格雄健雅致。

61.《刘梦得文集》

【点击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

【情节浓缩】诗现存800余首。

代表作《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歌颂平叛战争的诗,以《平蔡州》三首、《平济行》二首最著名。尤其前者,在刘诗中有重要地位。刘诗中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一类,历来为人称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富于哲理意味;《西塞山怀古》、《乌衣巷》则精警超迈,韵味深长。

本集中还有送僧诗一卷。刘诗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富于音乐美,其律诗、绝句、古诗俱佳。七言乐府小诗吸取民歌曲调优点,音调嘹亮,节奏鲜明,适于入乐。就连《平蔡州》一类古体,也具民歌的音乐美。一些六言诗和新体诗句式、节奏、用韵都与律诗不同,逐渐向长短句演变,适于配乐歌唱。此外,刘禹锡还按《忆江南》曲调填词二首。

【作品赏析】刘禹锡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

62.《李义山诗集》

【点击作者】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县),自祖父起始迁居荥阳(今河南荥阳市)。他一生经历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正是唐王朝危机深重的后期。

【情节浓缩】以下介绍一些精彩篇章。

《无题》(八岁偷照镜):这是李商隐早年的诗作,吸取了乐府民歌的排比手法,把一位美少女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行为和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出来。全诗读来清新明朗而又婉转低回。结句“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令人回味,少女那对春光易逝的感伤既是一种因时令而带来的莫名的愁思,又是一种对未来不可知的苦闷。在诗中我们可以隐约看见诗人早年那忧虑遇合的复杂心情。

《夜雨寄北》:诗题一作《夜雨寄内》。有人认为这是诗人寄给他妻子的,有人认为这是寄给友人的,总之这是远在他乡的诗人寄给亲人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首句一问一答,说明归期的遥远。第二句却极有诗意叙述此地的情境:“巴山夜雨涨秋池。”第三四两句进一步生发开去,遥想会面时的情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从深重绵长的愁思中生出的异想,既是慰己,又是慰人。

《锦瑟》:此诗是李商隐最为著名的诗篇之一,和他的许多无题诗一样,历来为人所称道而又难究其题旨。有人认为这是一篇咏瑟诗,有人认为这是悼亡诗,还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回顾平生遭际、抒写身世之感的自况诗。无论持哪一种观点,都可以肯定的是,此诗正是以它所营造出的独有的哀怨凄迷的气氛感染了众多的读者。“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遗珠”、“蓝田日暖”这些意象的运用无不给此诗笼上一层迷离梦幻般的色彩。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此诗描写离别相思之苦,堪称千古绝唱。一个“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真是道尽离别之痛,似乎诗人的情绪一下子被这两句所倒空。但紧接着诗人又写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真挚的思念和终生不渝的别离之恨全都涌入诗人的笔端,令人惊叹,不由得你不为之而动情。后面四句诗人用尽笔墨继续抒写由这种别离所带来的难遣的相思。全诗含蓄委婉而又感情热烈,不涉叙事而又转接自然。

【作品赏析】李商隐是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其咏史诗便多针对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进行讽刺。咏物诗则大多托物寓慨,表现诗人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李商隐的诗作中,最为杰出的还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这些诗歌在李诗中不占多数,却是李商隐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代表。

63.《樊川文集》

【点击作者】杜牧(803~805),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著有《樊川文集》。

【情节浓缩】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杜牧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他的作品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而独树一格。

代表作《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作品赏析】杜牧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练、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杜牧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将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或与李商隐并提,称为“李杜”。

64.《李煜词》

【点击作者】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今江苏)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情节浓缩】以下是词集中的精彩部分: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作品赏析】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作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作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取得了很高成就。

65.《太平广记》

【点击作者】《太平广记》是宋初官修的一部小说集,北宋李昉等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而成,因成书于太平兴国年间,故取名《太平广记》。

【情节浓缩】《太平广记》全书五百卷,目录十卷,专收野史传记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引书大约四百多种,一般在每篇之末都注明了来源,但偶尔有些错误,造成同书异名或异书同名,因而不能根据它作出精确的统计了。现在书前有一个引用书目,共三百四十三种,可是与书中实际引出数目并不符合,大概是宋代之后的人补加的。

《太平广记》是分类编纂的,按主题分九十二大类,下面又分一百五十多小类,例如畜兽部下又分牛、马、骆驼、驴、犬、羊、豕等细目,查起来比较方便。从内容上看,收得最多的是小说,实际上可以说是一部宋代之前的小说总集。

许多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小说,就靠《太平广记》而保存了下来。书里最值得重视的是第四八四至四九二卷,九卷杂传记里所收的《李娃传》、《东城老父传》、《柳氏传》、《长恨传》、《无双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都是名篇,最早见于本书。还有收在器玩类的《古镜记》,收在鬼类的《李章武传》,收在龙类的《柳毅传》,收在狐类的《任氏传》,收在昆虫类的《南柯太守传》等,也都是非常有名的作品。但是《太平广记》的分类标准并不统一,如讲精怪的《东阳夜怪录》、讲龙女的《灵应传》,都收在杂传记类,按类别就一时不容易找到。

【作品赏析】《太平广记》的分类便于检查,也很有研究的价值。基本上都属于志怪性质的故事,代表了中国文言小说的主流。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

66.《颜氏家训》

【点击作者】颜之推(531~591),北齐文学家。字介,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生于湖北江陵。家世好儒,受家学影响而博览群书、喜好词章,著有《还冤志》、《颜氏家训》等。

【情节浓缩】《颜氏家训》共7卷20篇,现选译部分内容如下:

《治家篇》:教育感化这件事,是从上向下推行的,是从先向后施行影响的。所以父不慈,子就不孝;兄不友爱,弟就不恭敬;夫不仁义,妇就不温顺了。至于父虽慈而子要叛逆,兄虽友爱而弟要傲慢,夫虽仁义而妇要欺侮,那就是天生的凶恶之人,要用刑罚杀戮来使他们畏惧,而不是用训诲诱导能改变的了。

家里没有人发怒、不用鞭打,那童仆的过错就会马上出现;刑罚用得不确当,那老百姓就手足无措。治家的宽仁和严格,也好比治国一样。

《教子篇》:我见到世上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常常不以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纵孩子,不加管制,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就认为这些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开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纵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到长大成人,最终成为品德败坏的人。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俗谚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这话确实有道理。

《勉学篇》:人在幼小的时期,精神是专一的;长成以后,思想就会分散;这就要求我们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机会。我七岁的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人有时会因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但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曾参十七岁才学,而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还成为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了丞相;朱云也到四十岁才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都终于成为儒学大师;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幼年学的,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的,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养生篇》:生命不能不珍惜,也不能苟且偷生。走上邪恶危险的道路、卷入祸难的事情、追求欲望的满足而丧身,进谗言、藏恶念而致死,君子应该珍惜生命,不应该做这些事。干忠孝的事而被害,做仁义的事而获罪,丧一身而保全家,丧一身而利国家,这些都是君子所不可推卸的。自从梁朝乱离以来,我看到一些有名望的官吏和贤能的文士,面临危难,苟且求生,终于生既不能求得,还白白地遭致窘迫和污辱,真叫人愤懑。

【作品赏析】《颜氏家训》是一部颇有影响的古典名著,主要是叙述立身的治家之法,辩正时俗之谬,以训子孙,教育子孙以儒家传统思想为立身治家之道。该书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誉。

67.《千金方》

【点击作者】孙思邈(541或581~682),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情节浓缩】大唐经过了“贞观之治”,呈现了太平盛世、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年届古稀的孙思邈,根据多年来的行医经验,居安思危,一方面“博采群经,册繁载重”,一方面广泛搜集民间方药,经过辛劳的耕耘,撰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普及推广治病防病知识,以备民众急用。

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剂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方》为书名。

《千金方》既总结了大量流传于民间的方药经验,也保存了许多历代医家的贡献资料。既搜索了不少我国少数民族常用的单方、验方,也吸收了一些国外医伤治病和保健的有效方法。

《千金方》中首创“复方”。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体例是一病一方,而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发展为一病多方,还灵活变通了张仲景的“经方”。有时两三个经方合成一个“复方”,以增强治疗效果,有的则是一个经方分成几个单方,以分别治疗某种疾病。

【作品赏析】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在名著《千金方》中,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

68.《欧阳文忠公集》

【点击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情节浓缩】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成果斐然。他的政论文充分发挥了儒家思想中注重国计民生的优秀成分,为政治斗争服务,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等。他状物写景及叙事的散文摇曳生姿,从容委婉,《释秘演诗集序》、《醉翁亭记》、《泷冈阡表》等是这方面的佳作。欧阳修的赋也极具特色,他的《秋声赋》,采取散文句法,把秋夜写得生动可感,且变唐以来赋的“律体”为“散体”,在赋的发展上,有重要意义。欧阳修又是个博通古今的大学者,他与宋祁一起重编《唐书》,还自著《五代史》,后人称之《新唐书》和《新五代史》。欧阳修继承韩愈“文从字顺”的传统,但避免了韩愈尚奇好异的作风,散文内容充实,迂徐流畅;叙事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又严密,语句轻快圆融而不滞涩。这种平实的散文风格在当时起到了示范作用。

欧阳修的诗歌成就不若散文,但也不同凡响。在流传下来的800多首诗中,多数是官场应酬、亲友赠答之类。但也有一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痛苦生活,揭露了社会黑暗,如《食糟民》、《边户》等。此外,如《明妃曲和王介甫》、《再和明妃曲》,斥责统治者的昏庸误国,对妇女的不幸表示同情。他还有一些诗,以清丽俊美之笔,或咏物写景,或述怀言志,如《画眉鸟》、《戏答元珍》、《晚泊岳阳》等,都给人平实亲切之感。欧阳修的诗学习韩愈,也写过一些奇崛险怪的诗,如《凌溪大石》等。但他主要学习韩愈诗歌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以清新自然、平易流畅之风纠险涩雕琢之弊,对扫除西昆派的浮艳文风,有良好作用。

欧阳修也是北宋著名词家之一。与他在散文和诗歌中表现出庄重的儒者面目不同,他的词情意缠绵,风流深婉,如《踏莎行》上阕最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缠绵清丽,真挚动人。欧词中还有直抒个人抱负的作品,多作于后期。他题咏颍州西湖的10首《采桑子》,表现了襟怀豪逸的洒脱情怀和自我宽慰的情绪。《圣无忧》“世路风波险”等也不全是悲观的呻吟。欧阳修的一些词,向清疏峻洁的方向发展,一洗晚唐、五代的绮靡习气和富贵氛围。这说明作者已开始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与诗文革新运动遥相呼应,对紧随其后的苏轼豪放派词人和秦观等婉约派词家均有一定影响。

【作品赏析】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北宋以及南宋后很多文人学者都很称赞他的散文的平易风格。他的文风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69.《资治通鉴》

【点击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在一个官僚的家庭,曾经做过宰相。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历时十九年终编撰成《资治通鉴》。

【情节浓缩】《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300多万字,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于各种正史、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00余种,经过作者加工剪裁而成。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后共1362年。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书名用“资治通鉴”,是表明编撰的目的为“鉴于往事,资于治道”,提醒后世的统治者要以历史的得失为借鉴,更好地加强对国家的统治管理。其中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淮西之战等许多篇章,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史学佳作。下面是一些经典篇章的介绍。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讲述的是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至次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之赤壁(长江南岸,今湖北蒲圻西北)地区,大败曹操水军的著名战略性决战。

曹操以强大的兵势,不战而使刘琮投降,企图顺江东下,一举而并江东。但他对孙权的实力估计过低,对孙、刘联盟给自己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因而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在孙、刘方面,军事力量虽远不及曹操,但双方都有远见卓识的决策人物,如诸葛亮、鲁肃、周瑜,都力主抗操。在强敌面前,周瑜、黄盖等人也能知己知彼,以己之长制敌之短,充分发挥了南军擅长水战的优点,利用曹操骄傲轻敌的情绪,采用诈降、火攻,一举袭破操军。

《通鉴》在记载这一战役时,采用了独特的叙述视角,不是从正面去描写战争的具体状况,而是抓住了决定这一战争胜败的关键点去分析透视,将鲁肃如何与孙权定计、吴蜀如何定交、诸葛亮如何智激孙权等事一一道来,于末尾再才交代战争的结果。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国主苻坚下诏大举伐晋,在全国征兵。八月,苻坚从长安启程,秦军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从各地一齐向南进发。这时的苻坚非常骄傲,出发前连东晋皇帝、宰相俘虏后的官号、公馆都准备好了。

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玄率水陆军共八万余人迎战。苻坚听说晋军攻到,便与苻融登上寿春城观看形势,见晋军部伍严整,又望八公山(安徽寿春北)上的草木,以为皆是晋兵,不免有些惊恐。谢玄派人要求苻坚把阵地后移,以便晋军渡过淝水决战,苻坚企图在晋军半渡时发动突然袭击,便挥军后撤。不料队伍因此大乱,又有人在阵后连呼苻坚败了,于是秦军一退不可复止。晋军乘胜追击,秦军死者相枕于路。苻坚为流矢所中,单骑逃回淮北,及到洛阳,检点余众,不过十余万人。

【作品赏析】《资治通鉴》一书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信史”的优良传统。所记内容,大体比较平实可信。为了考辨史实的真伪,同一历史事件往往引用三、四种不同的材料。在总结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经验时,一般也能尊重历史事实。在思想论点中,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思想和主张,如选贤任能、信赏必罚、反对阴阳术数及迷信鬼神等。宋神宗赞扬它是“典型之总会,册牍之渊林”。《资治通鉴》是后人编写编年体史书的典范,也是中国古代宝贵的文化遗产。

70.《临川先生文集》

【点击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原籍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生于临江军(治今江西清江)。北宋大臣。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歌方面,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情节浓缩】王安石的作品,收入《临川先生文集》。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其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横铺而不力单,短篇纡折而不味薄。

《上仁皇帝言事书》,是王安石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他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本文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新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

《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王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对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王安石的一些小品文亦脍炙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既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

【作品赏析】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

71.《苏轼文集》

【点击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父苏洵、弟苏辙在当时都极为有名,文学史上合称“三苏”。在文学创作上,无论诗、词、散文都堪称大家,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情节浓缩】以下是《苏轼文集》中一些精彩的篇章。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首词借古抒怀,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出色描绘,传达出作者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无限倾慕与向往,进而联想到自己现实的政治处境,悼古伤今,又流露出一种远大的抱负不得实现的深沉苦闷。全词意境恢弘,气势雄迈,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和子由渑池怀旧》:仁宗嘉祐元年三月,作者与其弟苏辙(字子由)同赴汴京应试时途经渑池,时隔五年后的冬天,苏轼赴凤翔府签判任,与子由在郑州分手后再过渑池。苏辙有《怀渑池寄子瞻兄》诗,苏轼因有此和作。作品抒发了人生漂泊无定和岁月易逝的感慨以及对弟弟的怀念之情。“雪泥鸿爪”的譬喻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是一首悼亡词,写出了死别之痛、相思之苦,写出了对亡妻的一片真挚深沉的感情,而在怀旧悼亡中又有着百感交集的身世之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由中秋赏月,抒写人生感慨,表现了词人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引起的出世与人世的思想矛盾,但在矛盾中又透露出他对人生的执著热爱。

【作品赏析】苏轼在政治上主要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坚持德治仁政的理想,并表现出浓厚的忠君观念,但他又同时接受佛道思想的影响,特别在人生态度上,表现出一种任乎自然、随缘自适、安时处顺、旷达恬淡的思想倾向,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和乐观坚毅的人生信念便体现于他所有的作品当中。

72.《东坡乐府》

【点击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父苏洵、弟苏辙在当时都极为有名,文学史上合称“三苏”。在文学创作上,无论诗、词、散文都堪称大家,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情节浓缩】以下是《东坡乐府》中的一些精彩篇章。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这首咏物词,细腻地描绘了杨花飘落的情状,也借杨花自开自落和寂寞传递出感时伤春的幽怨之情,寄寓了作者遭遇坎坷的抑郁之思。苏轼虽然是豪放词的代表,但婉约词也有不少名篇佳作,这首《水龙吟》便是其婉约风格的代表作。

《前赤壁赋》:这篇散文赋作于作者谪居黄州时。原题《赤壁赋》,因作者于同年十月再游赤壁,有《后赤壁赋》之作,后来的选本为了以示区别便改题为《前赤壁赋》。作者在文章中灵活地运用传统赋体中主客问答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他的思想矛盾、对人生的思考以及由悲而喜的感情转化过程,表现出作者善于自我排解,安时处顺、随缘自适的旷达的人生态度。艺术上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情景交融、情理相生、诗情与哲理相结合的艺术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这是苏轼小品文中的精品,信手写来,毫不经意,却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月夜景色,并传达出了作者隐约的不平和超旷的人生态度。

【作品赏析】苏轼将传统中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的词这一文学形式用来表现性情、豪情以及对人生的思考,从而大大扩展了词的功能。苏轼人生态度乐观旷达,其诗、词、文皆代表了两宋的最高成就。

73.《山谷集》

【点击作者】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书法家、文学家。著有《山谷集》。

【情节浓缩】黄庭坚的诗较少涉及社会政治问题,也较少就个人所蒙受的不公正待遇发出直接的抗争。在抒发内心痛苦的时候,他常常只是就自身来写,而不涉及对立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内心的愤慨不平被完全消解了,它还是以各种间接的、曲折的方式表现出来。黄庭坚的《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有“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二句,透过那种奇峭的风格,来表现情绪的跃动。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谓黄诗“于音节尤别创一种兀傲奇崛之响,其神气即随此以见”,也清楚地看到他的诗歌语言形式与抒情需要的关系。

以下是部分精彩诗篇:

《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作品赏析】黄庭坚在文学上最重要的成就是诗。诗论标榜杜甫,但是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有“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他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

74.《梦溪笔谈》

【点击作者】沈括(1031~1095),字存中,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一位北宋科学家,他博通多艺,但他的著作大多佚失,现存《梦溪笔谈》和《良方》等数种。

【情节浓缩】《梦溪笔谈》是沈括毕生的研究科学结晶,此书共分三十卷。属自然科学的条文有二百多条,约占三分之一,其余皆为社会科学。

全书分十七类,计有:故事、神奇、异事、谚谑、杂志、人事、辩证、乐律、象数、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药议。

沈括在物理学上的研究成果显著,其主要的贡献在磁学、光学、声学等领域。

在磁学上,书中谈及指南针的偏向问题,这是世界上有关地磁偏角的最早记录,他指出指南针是由人工磁化而成,并讨论了指南针的四种装置法。

在光学上,沈括透过观察实验,对小孔成像,面镜、面镜成像,及镜的放大和缩小规律作出了具体的说明,他对西汉透光镜的原理也作过一番科学研究。

在声学上,沈括曾剪小纸人作实验,利用纸人在琴上的跳动来显示声音的共振现象。

在化学方面,他研究鄜延境内的石油矿藏和用途,注意到石油资源丰富,而“石油”一词更是他首先使用的。

在地理方面,他利用流水侵蚀的学说和对海陆变迁的科学解释,阐明了雁荡山峰和华北平原形成原因。

在历法方面,沈括的成就更是蜚声中外,他发明隙积术和会圆术,对后世的数学发展生过深刻的影响。

《梦溪笔谈》也记录了有关自然现象的论述,包括雷电风霜虹海市蜃楼和龙卷风等自然现象的记载,书中也有一些关于活字印刷、匠师喻皓的建筑成就、河北工人炼钢、福建农民种茶等宝贵经验的记载。在社会科学方面,书中也反映当时最新的学术成就。在绘画方面,他注重透视学,认为画山水如人看假山,又提到画马不画毛,形象而贴切地说明了以大缩小的原理。

【作品赏析】《梦溪笔谈》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书中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75.《漱玉词》

【点击作者】李清照(1084~约1151或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李清照多才多艺,能书善画,文学上诗、词、散文兼擅,而以词为最著名。存诗不多,其题材、风格与词作迥异。词今存四十余首,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情节浓缩】以下介绍一些精彩篇章。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这首词作于宣和年间赵明诚起用为莱州太守的时候。李清照与赵明诚自结婚后,一直很少分开过,且除了赵明诚曾做过几年小官之外,“屏居乡里者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夫妇二人诗酒唱和,感情甚笃,以研究、收藏金石为乐。一旦离别,自是难舍难分,但官家差遣,又不能不去。这种矛盾复杂的感情反映在词中,就形成了“欲说还休”的深婉曲折。词人从别前设想到别后,抒写了对丈夫的深厚情感和离愁别绪,表现出女性特有的细腻感情。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首词当作于赵明诚的某次远行后。作品以离愁别绪主领全篇,用具体的物象寄托情思,充分展示出闺中少妇丰富的内心世界。将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珍惜,表达得含蓄、形象、淡远,引人共鸣。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是李清照脍炙人口的名作之一。全词通过重阳节时各种寂寞物象及气氛的渲染,传达出女主人公相思的深情,离别的苦楚。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创造出一种凄清冷寂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可谓绝唱。传说赵明诚曾用《醉花阴》词牌填词十几首,将李清照这一首混入,请好友陆德夫选出最佳者。陆德夫挑出的,正是“莫道不消魂”三句。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此作当为词人对年轻时候生活片段的回忆,充满了生活情趣,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游玩,无忧无虑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这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这首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个身历国破家亡的孤苦妇女,在秋日黄昏时分的孤寂愁苦心情。失去了丈夫,词人深切地感受到人间的孤独和人生的乏味,往日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和亮色。往日大雁带来的是丈夫的温情和慰藉,如今见到大雁,引发的却是绝望和伤心;从前见菊花,虽人比花瘦,但不失孤芳自赏的潇洒,而今黄花憔悴凋零,则隐含着生命将逝的悲哀;从前轻盈妙丽的望夫词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词境由明亮轻快变成了灰冷凝重。这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作品赏析】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以女性的身份,真挚大胆地表现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地书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76.《稼轩词》

【点击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词成为他表现爱国思想、跟投降派斗争的武器。著有《稼轩词》。

【情节浓缩】以下介绍一些精彩篇章。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当时作者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写作者登上建康赏心亭,见祖国大好河山沦于敌手,而自己抗敌复国的壮志不能实现,一片忧国之心也无人理解。故国沦陷、国耻未雪的仇恨和焦虑,故乡难归、流落江南的漂泊感,英雄无用的压抑感和壮怀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感,英雄的生命等闲虚度的失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交织于胸。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作者萌生出退隐之念,但英雄无功的羞愧感和执著的进取心促使他放弃了隐退的念头。欲进不能,欲退不忍,刚强自信的作者也禁不住愤然泪下。作品充分表现出作者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曲折性。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当时作者任江西提典刑狱。这首词追忆四十多年前金兵侵扰江西时带给人民的深重苦难,作者联想到中原沦丧、旧京未复的现实情景,既表现了自己抗金复国的决心和信念,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当时作者从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转运副使。这首词采用比兴手法,含蓄婉曲地寄托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和爱国情怀,表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憎恨。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以咏“愁”为中心,通过“少年”与“而今”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对“愁”的相异体会,阐发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使人具体地感受到了忧患余生的辛酸况味。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作者在夏夜行走在黄沙道上的所见所感。虽然分片,却是前后浑然一体,连续不断地将他于道中所见所闻摄入笔底,情景交融,生动活泼,格调一变而为轻快明丽。

【作品赏析】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很高。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而言,辛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辛弃疾独创的“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

77.《剑南诗稿》

【点击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有《剑南诗稿》、《放翁词》、《渭南文集》等。

【情节浓缩】以下介绍一些精彩篇章。

《剑门道中遇微雨》:这首诗作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诗人正准备大展宏图时,却突然从南郑(今陕西汉中)前线调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作者赴蜀途经剑门时作此诗。这首旅途中即景抒情的小诗,看似自喜,实为自嘲,在富有幽默机趣的笔调中,含蓄婉曲地表现了诗人抑郁愤懑的心情。

《关山月》: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当时作者在成都。此诗以守边将士的身份和口吻,揭露和谴责了南宋统治阶级对金人屈膝投降的政策,表达了守边将士不战而老、沦陷区人民盼望恢复而不得的悲痛感情,充分地抒发了作者爱国愤世的思想,内容丰富深厚,爱憎鲜明强烈,声情苍凉激越,风格悲壮沉郁,是陆游的代表作之一。

《书愤》: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作者已家居山阴。诗歌表现了作者渴望恢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同时又表现了两鬓斑白、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示儿》:作于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春,是诗人的绝笔诗,表现了诗人一颗伟大的心灵,他死后也不能忘记祖国的统一,并且坚信祖国必定有统一的一天,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是那样的强烈、深挚、执著!

《游山西村》:写诗人被罢官归乡时期跟农民的亲切关系和美好感情,赞美了宁静的村景和淳朴的民风,表现了诗人身处逆境而不消极悲观,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人民的美好品德。

《沈园》(二首):这两首诗作于家居山阴时。陆游年轻时经历过一段不幸的爱情生活。据《齐东野语》等书记载,陆游初娶唐氏,夫妇感情很好,因陆母不喜唐氏,二人被迫离异。后唐氏改嫁,陆游亦再娶,但感情无法割断。绍兴二十五年(1155)春(一说绍兴二十一年),二人在沈园重逢,陆游在园壁上题《钗头凤》词,唐氏不久忧愤而死。四十多年以后,陆游重游沈园,为悼念唐氏作《沈园》二首。

【作品赏析】陆游的诗歌内容极为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的爱情诗虽然数量很少,但却是古代爱情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在爱情主题已基本上从诗歌转移到词中的宋代,它们尤其值得重视。

78.《百家姓》

【点击作者】《百家姓》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

【情节浓缩】通行本《百家姓》仅有472字,字数之少甚至很难独立成“书”。尽管这些字都是姓氏的堆积罗列,彼此之间似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也不能表达出具体的意义,但它蕴藏着深刻的历史内涵,附载着久远的种族成因、民族迁徙等多方面的信息。《百家姓》采用四言的体例,每四字为一断句,句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不但好学而且好记。《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齐名,是中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

【作品赏析】《百家姓》是北宋初年问世的,它的成书和普及甚至要早于《三字经》。《百家姓》是中国流行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的传统启蒙读物之一。

79.《三字经》

【点击作者】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进士出身,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等六百多卷。但是知名度最高的反而是这部《三字经》。

【情节浓缩】《三字经》全篇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独立的中心,但六个部分又合成一个整体,似江河之水风起浪涌,层层推进,在编排顺序上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一以贯之的学术思想。《三字经》自始至终突出了“教之道,贵以专”这一主题,六个部分均是围绕这一主题的展开。第一部分谈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二部分强调教育的内容和顺序;第三部分讲授基本的文化常识;第四部分介绍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和读书的次第;第五部分是中国通史纲要;第六部分谈勤奋刻苦是接受教育的基础,可见《三字经》是一部教育专著。

《三字经》从成书之时起,即为儿童启蒙、初学的第一课本。《三字经》全书共一千多个字,每一句均以三个字组成,读起来琅琅上口又容易记忆。“经”字是准则的意思,是世人需要遵守的法则,故取名《三字经》。

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是把如何做人的道德伦理教育、文字的读写以及历史知识的学习融为一体的。《三字经》由人性开始谈起,主张人性本善,受了不良环境的影响,就会慢慢的变坏,并列举了一些教子成功的例子。书内阐述了一些伦理亲情和国学知识,接着讲解改朝换代的历史故事,由远而近,使读者能同时打下一个明事理和通古今的良好基础。

书中最后还举了一些苦学成功的例子,来勉励读者要用功读书,以期能有所成就。

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还有“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

【作品赏析】《三字经》含有大量历史知识,概括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朝代更迭、帝王兴废,尤其是劝学、勤学部分使用著名的典故,便于儿童学习理解。

80.《容斋随笔》

【点击作者】洪迈(1123~1202),字景卢,号容斋,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勤于治学,思路开阔,志趣广泛,著述甚丰。《容斋随笔》是其中之一,该书50余万言,撰写该书持续了四十余年。

【情节浓缩】《容斋随笔》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洪迈在卷首说明:“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全次,故目之曰随笔。”

《容斋随笔》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大致包括下列几个方面: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评论,史料、典章、物产考察,宋代专著评介,天文、历算、星相等。

《容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有对宋代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的记述;有对宋以前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的记述;还有去伪存真的考订,如情如理的分析。其中对一些历史经验的总结颇有见地,许多资料为官方史志所不载,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该书一问世,便在朝野引起强烈反响。明人李翰说:“洪迈聚天下之书而遍阅之,搜悉异闻,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虽诗词、文翰、历谶、卜医,钩纂不遗,从而评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容斋随笔》:“南宋说部当以此为首。”《容斋随笔》中有关诗歌部分,后人曾辑为《容斋诗话》。

【作品赏析】《容斋随笔》的特点,一是它辑录、保存了许多珍贵资料;二是它以笔记的形式,广采博辑,立论新颖,构思精密,简明扼要,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有益于启迪人们的智慧,开拓人们的视野。

81.《沧浪诗话》

【点击作者】严羽,生卒年不详,南宋诗论家、诗人。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据其诗可推知他主要生活于理宗在位期间,至度宗即位时仍在世。著有《沧浪诗话》。

【情节浓缩】《沧浪诗话》是宋代最系统而且最有理论深度的诗歌评论,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门,作者对此书甚为自负,认为是“自家实证实悟”之作,“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书后附《答出继叔吴景仙书》)。

《诗辨》一门是全书总纲,鲜明地提出,论诗宗旨大要在一“识”字。因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以“学诗者以识为主”。“识”的内涵,即是当时人常用的“禅”、“悟”。由有识而得妙悟,又有妙悟而通于禅道。具体说来,便是以汉魏盛唐为第一义的效法对象,加以深刻透彻的领悟,以达到“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艺术境界。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严羽论诗的基本方法是借禅理以喻诗、说诗。

《诗体》主要论述诗歌风格体制演进变化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线索和轮廓。《诗法》着重阐明作法和技巧方面的要求,如提出“学诗先除五俗”,“不必太着题,不必多使事”,“押韵不必有出处,用字不必拘来历”等。这些见解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当时江西诗派、四灵派(见四灵体)的创作风气而发的。

《诗评》举例评析汉魏以来诗歌,进一步阐明汉魏盛唐诗为第一义的理由:“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在具体评论中,态度比较公允全面,如说“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要当论其大概”。又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考证》是对某些诗篇的作者、分段、异文等的考辨。

【作品赏析】《沧浪诗话》是一部以禅喻诗,着重于谈诗的形式和艺术性的文学评论著作。其具有开创性的独具特色的诗学理论,对后世诗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古代诗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82.《窦娥冤》

【点击作者】关汉卿(1297~1307一说1229~1241),号已斋,大都(北京)人。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著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单刀会》、《蝴蝶梦》等名剧。

【情节浓缩】《窦娥冤》的全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杂剧中一出著名的悲剧。

山阴书生窦天章借了蔡婆二十两纹银,第二年连本带利折合成四十两,蔡婆几次催还,窦天章无力偿还。窦天章有一女窦娥,3岁丧母,现如今已七岁,蔡婆甚是喜欢,无有他计,窦天章为了还债和筹措上京赶考的费用,只好把女儿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

窦娥在蔡婆家长到十七岁时,便与蔡婆的儿子成婚,可惜婚后不到两年,丈夫便病死了。从此婆媳俩相依为命。

一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那赛卢医本是江湖庸医,靠到处行骗为生,他将蔡婆骗至郊外,试图用备好的绳索将蔡婆勒死。正要动手时,被路过的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

张驴儿得知蔡婆婆家只有婆媳两人时,便要她们婆媳配与他们父子。蔡婆起先觉得这样做不合适,没有同意。张驴儿便也以用绳索勒死蔡婆相威胁。为了保全性命,蔡婆只得暂且答应,将张驴儿父子带回了家。窦娥得知情况后,反对婆婆的承诺,坚决不同意嫁给张驴儿。而张驴儿见窦娥貌美如花,便更下了决心要得到窦娥。

一日,蔡婆生病,张驴儿以把柄在手威胁赛卢医,强迫赛卢医卖给他毒药,企图用毒药毒死蔡婆,使窦娥失去依靠,以答应嫁给他。他故意叫窦娥去拿盐、醋,支开窦娥后,偷偷地将毒药放进窦娥为婆婆煮好的汤里。

这时恰好蔡婆婆作呕难受,让与张驴儿的父亲吃。那老头儿吃了一口,便一命呜呼。张驴儿当即诬赖窦娥害死其父,并以窦娥答应嫁给他作为不告官的条件。窦娥认为自己清白,宁愿见官,也不嫁给张驴儿。

没有想到的是,楚州太守桃杌竟是个昏官。他只听张驴儿巧辩之词,就认定窦娥有谋害之罪,对窦娥实行严刑逼供。窦娥仍旧否认。太守见窦娥不招,又下令拷打蔡婆婆。窦娥因为不忍婆婆受皮肉之苦,只好屈招,因而被定为死罪,第二天斩首。

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痛感满腹冤屈,她指天骂地,痛斥天地的昏暗和社会的罪恶,并再三叮嘱婆婆多保重。临刑时她对天发下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头落后一腔热血都向上飞溅在白练上;二要六月飞雪遮盖她的尸首;三要楚州从此大旱三年。窦娥的冤屈感动了天地,刑后,这三桩誓愿一一应验,证明了窦娥的冤屈。

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作品赏析】《窦娥冤》一剧,通过对窦娥这个在政治上被压迫、思想上被奴役、人格上被侮辱的悲剧形象的刻画,概括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普通妇女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抨击了贪官污吏的昏庸残暴,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被迫害妇女的反抗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

83.《赵氏孤儿》

【点击作者】纪君祥,元代戏曲作家。一作纪天祥,生卒年不详。著有杂剧6种,现仅存《赵氏孤儿》。

【情节浓缩】《赵氏孤儿》全剧五折一楔子。剧情是:晋灵公时,武臣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就设计陷害赵盾,在灵公面前指责赵盾为奸臣。赵盾全家因此被满门抄斩,仅有其子驸马赵朔与公主得以幸免。后屠岸贾又假传灵公之命,迫使赵朔自杀。公主被囚禁于府内,生下一子后托付于赵家门客程婴,亦自缢而死。程婴将婴儿放在药箱里,负责看守公主的韩厥同情赵家,放走程婴与赵氏孤儿后亦自刎。程婴携婴儿投奔赵盾老友公孙杵臼。此时屠岸贾急欲斩草除根,为搜出孤儿便假传灵公之命,要将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杀绝。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要献出自己的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命脉。后程婴便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屠岸贾信以为真,派人搜出婴儿,三剑剁死,程婴见亲子惨死,忍痛不语。公孙杵臼大骂屠岸贾后触阶而死。屠岸贾心事已了,便收程婴为门客,将其子(实为赵氏孤儿)当作义子,教他武功。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却一直不知自己身世。程婴见时机成熟,准备告诉他详情,便绘一手卷,将赵氏家仇详述给他听。赵氏孤儿悲愤不已,决意报仇。此时悼公在位,因屠岸贾兵权太重欲除掉他,便命赵氏孤儿暗中捉拿屠岸贾,酷刑处死,全家满门抄斩。赵家大仇得报,赵氏孤儿被赐名赵武,救护赵家的众人受到封赏。

【作品赏析】《赵氏孤儿》的故事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颂扬的是为了正义事业,甘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中华传统美德。

84.《墙头马上》

【点击作者】白朴(1226~1306),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元代戏曲作家、词人。

【情节浓缩】《墙头马上》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此剧的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白诗记述了一个婚姻悲剧故事:一个女子爱上了一位男子,同居了五六年,但被公婆认为“聘则为妻奔则妾”而逐出家门。在“始乱终弃”的社会风气中,白居易对这不幸的女子给予同情,并对世人提出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的告诫。白朴在戏中所写的内容,大致与《井底引银瓶》一诗相同,但它表现的思想倾向,则与原诗迥异。整个剧本洋溢着火热的激情。它描绘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故事大意是:李千金在裴家后院躲藏七年,生了一男一女,但终于被裴尚书发现。李千金极力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反驳裴尚书对她的辱骂。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被视为“淫奔”的李千金不得不饮恨回家,但她绝没有屈服。当裴少俊考中状元,裴尚书知道了她是官宦之女后,前去向她赔礼道歉,要求她认亲重聚时,她坚决不肯,并且对裴氏父子毫不留情地谴责。即使裴尚书捧酒谢罪,她还是斩钉截铁:“你休了我,我断然不肯。”只是后来看到一双啼哭的儿女,才不禁心软下来,与裴家重归于好。

《墙头马上》的女主人公李千金,一上场就毫不掩饰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她声称:“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宁可教银缸高照,锦帐低垂。菡萏花深鸳并突,梧桐枝隐凤双栖。”当她在墙头上和裴少俊邂逅,看上了“一个好秀才”,便处处采取主动的态度。她央求梅香替她递简传诗,约裴少俊跳墙幽会。当两人被嬷嬷瞧破,她和裴少俊一忽儿下跪求情,一忽儿撒赖放泼,还下决心离家私奔。为了爱情,李千金什么也不怕,什么也敢做。她甘愿作出牺牲,“爱别人可舍了自己”。她深信自己要求及时婚嫁的合理性,“那里有女儿共爷娘相守到头白”,因此,她不像深闺待字的少女那样羞羞答答。显然,在这个人物身上,作者融合了市井女性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特征。

【作品赏析】在艺术风格上,《墙头马上》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取胜。在这个戏里,作者充分显现出他擅于通过戏剧场面刻画人物形象的才能。

85.《汉宫秋》

【点击作者】马致远(约1250~1324),号东篱,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剧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情节浓缩】《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敷演了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

历史上的这一事件,原只是汉元帝将一名宫女嫁给内附的南匈奴单于作为笼络手段,在《汉书》中的记载也很简单。而《后汉书·南匈奴传》加上了昭君自请出塞和辞别时元帝惊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节,使之带上了故事色彩。后世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及民间讲唱文学屡屡提及此事,对历史事实多有增益改造。

马致远的《汉宫秋》在传说的基础上再加虚构,把汉和匈奴的关系写成衰弱的汉王朝为强大的匈奴所压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写成毛延寿求贿不遂,在画像时丑化昭君,事败后逃往匈奴,引兵来攻,强索昭君;把元帝写成一个软弱无能、为群臣所挟制而又多愁善感、深爱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结局,写成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黑龙江投江自杀。这样,《汉宫秋》成了一种假借一定的历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虚构的宫廷爱情悲剧。

当臣下以“女色败国”的理由劝汉元帝舍弃昭君时,他忿忿地说:“虽然似昭君般成败都皆有,谁似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灞桥送别时,他感慨道:“早是俺夫妻悒快,小家儿出外也摇装。”对夫妻恩爱的平民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尤其第四折“孤雁惊梦”一大段凄婉哀怨的唱词,表现出汉元帝对情人的无限思恋,把剧本的悲剧气氛渲染得愈加浓郁。这在塑造戏剧人物的同时,也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受。

【作品赏析】从艺术表现上来说,作者在剧中用了许多声情并茂的唱词,表现汉元帝失去昭君时的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意境优美,音节嘹亮跌宕,字字合情,苍凉凄楚,极富艺术感染力。

86.《倩女离魂》

【点击作者】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曾任杭州路吏。“元曲四大家”之一。写过杂剧18种,现存《倩女离魂》等8种。

【情节浓缩】剧本以唐朝陈玄佑的小说《离魂记》为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以此赖掉这门婚事。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全剧集中刻画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贞于爱情的形象和性格。倩女在婚姻上,决不轻易任人摆布,当她的母亲想要悔约,要她与王文举兄妹相称时,她便一眼看穿了母亲的用意,表示了坚决的反对。当倩女的魂魄离开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赴京路上,王文举以为倩女本人奔来,先是说怕倩女的母亲知道,劝她回去,倩女果敢地说:“他若是赶上咱,待怎样?常言道,做着不怕!”王文举劝阻行不通,使用礼教来教训她,说什么“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还说她“私自赶来,有玷风化”。倩女更坚定地说:“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归家。我本真情,非为相谑,已主定心猿意马。”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鄙视。

【作品赏析】《倩女离魂》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笔墨细腻但并不感纤巧,文词精美却不显雕琢。第二折写离魂月夜追赶王文举的情景,曲词和宾白水乳交融,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把倩女焦急盼望的心理,慌忙赶路的情形,以及江岸月夜的景色都描绘得十分细致逼真。尤其是写倩女的离魂追到江边的几支曲,充满了诗情画意。

87.《西厢记》

【点击作者】王实甫(生卒年不详),名德信,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曲作家之一。他的杂剧,存目14种,全存3种。《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贾仲明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足见其在当时的影响。

【情节浓缩】唐德宗元年,崔相国死后,其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和丫鬟红娘护送丈夫灵柩回乡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的西厢房内。

这时书生张君瑞赴京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一日,张生来到普救寺游赏,碰见容貌俊俏的崔莺莺,不禁心驰神往,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所住之处和西厢房后花园仅一墙之隔。从此两人暗通信息,通过传递书信和月下吟诗的方式倾诉感情。

就在此时,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如果不从,便要闯入寺中杀人。情急之中,崔老夫人声言,只要谁能杀退贼军,就将莺莺许配他为妻。

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在附近。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了孙飞虎。

张生从容退敌,崔老夫人却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张生一气之下病倒不起,莺莺焦急万分。丫鬟红娘见老夫人许婚又赖婚,很是反感,她决定成全二人。于是红娘巧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了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小姐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崔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她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老夫人声言要将张生告到官府。红娘却抓住老夫人害怕有辱相府门风的心理,劝告老夫人家丑不可外扬,况且老夫人不该言而无信,让张生与小姐兄妹相称。

崔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崔莺莺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二人依依话别,难舍难分。

接着,张生赶赴京城,第二年一举高中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却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老夫人再次将莺莺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于结成美满姻缘。

【作品赏析】《西厢记》突出反封建的主题,热情赞颂了青年一代的青春觉醒和对爱情的自由追求,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理想。在艺术上,该剧除了突破元杂剧的一般体裁,进行了大胆革新外,还有细腻杰出的心理描写,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完整地写出恋爱过程和恋爱心理的作品;它诗意浓厚、文辞优美,是一部大型的古典抒情诗剧。

《西厢记》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88.《琵琶记》

【点击作者】高明(1306~1359),名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生于书香门第,除作有《琵琶记》外,还作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今已佚,诗文有《柔克斋集》二十卷。

【情节浓缩】《琵琶记》由高明根据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蔡中郎》改编而成。《赵贞女、蔡中郎》写蔡伯喈上京应举,贪恋功名富贵,长期不归,赵五娘独力支持门户,在蔡家父母死后到京师寻访伯喈,伯喈却不认,最后以马踩赵五娘,雷轰蔡伯喈结束。高明改编的《琵琶记》剧情有所变动。

《琵琶记》共四十二出,剧情大致是:东汉时候,陈留县秀才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觉得父母年事已高,不愿去考试,打算留在家中服侍父母。但是蔡公不许,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考试。伯喈应试及第,中了状元。朝廷牛丞相看中伯喈,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理由,打算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从,他被迫滞留京城。

自从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五娘任劳任怨,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咽糟吃糠。起初她婆婆还怀疑她吃的东西比自己吃的好,当发觉她吃的是糠秕以后,非常感动,坚持要大家一起吃糠。不料,婆婆当场被糠噎死。不久,蔡公也死于饥荒。

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思念父母,写信去陈留家中,信却被拐子骗走,以致音信不通。一日,在书房单琴抒发乡思,被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牛丞相被女儿说服,于是派人去迎接伯喈父母、妻子进京。

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罗裙包土,自筑坟墓,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她历尽风霜,来到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见到父母真容,他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五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五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得到牛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庐墓守孝。后来皇帝下诏,旌表蔡氏一门。

【作品赏析】《琵琶记》代表了南戏在进入明清“传奇”阶段之前发展的顶峰,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它的结构极富特色,依据男女主人公的两地处境,分成两条线索交错递进。一面是蔡伯喈一步步陷入功名富贵的罗网;一面是赵五娘独自支撑门户,苦苦挣扎。将统治者的飞扬跋扈、安富尊荣和农村灾年一派残破的生活情景同时写入戏中,鲜明的对比折射出社会的深刻矛盾。尤其是赵五娘这个人间苦难负荷者的形象,更具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89.《水浒传》

【点击作者】施耐庵(1296~1370或1371),名子安,字耐庵,兴化白驹场人(今属江苏)。元末明初小说家,家境贫寒,因与当政权贵不合,弃官归隐,闭门修书,著有《水浒传》等书。

【情节浓缩】北宋末年,东京城内一破落户子弟高俅,因踢得一脚好球,被徽宗喜爱,提拔为殿帅府太尉。上任伊始,高俅便依仗权势,公报私仇,逼得禁军教头的王进逃出东京。王进逃难途中,在华阴县史家村收九纹龙史进为徒。

史进因结识少华山好汉朱武等人,被官府缉拿,不得已逃往延安府寻找师傅。途中遇到鲁达和李忠,三人意气相投,便在酒楼饮酒,得知当地恶霸镇关西郑屠欺凌弱小,鲁达出手相助,三拳打死镇关西,只得逃亡。鲁达后来出家,法号智深。但他不守清规戒律,屡屡闯祸,寺中长老将他介绍到东京大相国寺。在东京,鲁智深得遇豹子头林冲,二人相见恨晚,结为兄弟。

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相中了林冲的妻子,为达目的,设下毒计,陷害林冲,林冲因此被发配到沧州。途中遭解差暗害,幸得鲁智深出手,方免遭毒手。到沧州后,高衙内又派人火烧草料场,林冲因风雪摧塌草房而外出,方免于难,后来便在柴进的推荐下投奔梁山泊。

梁山头领王伦心胸狭窄,排挤林冲,让其在三天内杀人做“投名状”。林冲遂截住路过的杨志。王伦等人要杨志入伙,杨志不肯,到了东京,因贫困卖刀,杀泼皮牛二,充军到大名府。杨志受府尹梁中书赏识,派其送生辰纲给当朝太师蔡京。不料在黄泥冈被晁盖等人用计劫走。杨志走投无路,潜逃至二龙山与鲁智深相遇,二人占山为王。晁盖等人事发,宋江及时报信,他们便投奔到梁山泊入伙。王伦忌妒贤能,不肯收留,林冲一怒之下杀死王伦,推晁盖为山寨之主。

宋江之妻阎婆惜与人有奸情,宋江发现后与之断绝关系,阎婆惜怀恨在心。她无意间发现宋江与晁盖等人之间的关系,以此要挟勒索钱财,宋江失手将其杀死,只得去沧州投奔柴进,于柴进处遇到武松,二人一见如故。

武松在回家的途中,路过景阳冈打死一只猛虎,声名大振,做了阳谷县都头。其嫂潘金莲貌美如花,有心勾引武松却遭训斥。武松出门后,她与西门庆勾搭,合谋害死武大郎。武松查出实情,将二人杀死,自己也被发配孟州。武松到孟州后与施恩结识,并醉打蒋门神。蒋门神设计陷害,武松被逼无奈,怒杀仇人,辗转投奔二龙山入伙。

宋江去清风寨拜访花荣,途中结识清风山好汉。被人陷害后刺配江州。在江州,宋江结识戴宗和李逵。后宋江因在浔阳楼题反诗被打入死牢,梁山好汉劫法场,将宋江救上梁山,并推其坐第二把交椅。

随后,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出兵救柴进,声势大增。高俅派兵三次围剿。晁盖在曾头市中冷箭身亡。此时,卢俊义经历曲折也被逼上了梁山。之后,义军大破曾头市,打退朝廷多次进攻,一百单八将聚齐,英雄排定座次。

朝廷改变策略,派人招抚。在宋江的坚持下,诸位好汉接受招安。他们成为宋朝廷的征战工具,破大辽、征方腊,梁山英雄损兵折将,宋江、李逵等人也被害死。以宋江为首的梁山起义以悲惨的失败而告终。

【作品赏析】《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再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了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90.《三国演义》

【点击作者】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东原(今山东东平),流寓杭州。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著述甚丰,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等。

【情节浓缩】《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共120回,其中104回写的是自桃园结义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之51年间所发生的事件,以后46年则只用16回就结束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崛起,成鼎足之势,直至最终都被西晋所灭,演出了一幕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本书就是以此为历史背景演绎出的一部历史小说。

汉末,黄巾起义爆发,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而混战。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辩继位,为外戚何进所制,于是宦官杀死何进。袁绍起兵诛杀宦官,又被董卓打败,董卓废刘辩而立献帝刘协。司徒王允忧国心切,巧施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然后联合各路豪强,杀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将所杀。

而以袁绍为首的十七镇诸侯以讨伐董卓为名,先后割据混战,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十一年的长期战争,先后灭袁绍、袁术等势力而统一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最初先因兵败依附曹操,后又辗转依附荆州刺史刘表,屯驻新野。后来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制定了正确有效的战略方针,即以“亲室之胄”、“光复汉室”为旗号,以“联吴抗曹”为基本方针,最后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还,得以占据四川全境,逐步发展壮大。江东孙坚早在十七镇共讨董桌之时,便乘机移军长江中下游,攻取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地盘。孙坚死后,其子孙策建立孙氏政权,直至其弟孙权接管一切后,实力日益增强。

此后若干年,三国展开了角逐争夺。先是孙权乘关羽和曹兵交战之际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定国号“魏”。刘备亦继汉统,建立蜀汉。为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亲征江东,结果孤军深入,为陆逊所败,火烧连营七百里,全军伤亡殆尽。刘备败走白帝城,感伤悔恨而病,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其后,孙权建立吴国。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独撑危局。其间,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荻之后稳定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败告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他死后,姜维继其职,先后九伐中原,同样无功而返。后主刘禅昏聩,朝政腐败,蜀力日渐衰羽。

曹魏政权在曹丕死后落入司马氏之手,最终司马炎篡魏,建立了晋国。他先是派兵攻占四川,刘禅出降,蜀汉灭亡。孙权死后,继位的孙皓施政残暴,民心日背,结果不久也被晋所灭。自此,天下重归统一。

【作品赏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杰出的历史长篇小说,它通过对三国纷争的生动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及其阴险残暴的本质;它通过描写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宝库。全书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91.《剪灯新话》

【点击作者】瞿佑(1347~1433,一说1341~1427),字宗吉,号存斋,钱塘人,少有诗名,曾被当时诗坛领袖杨维桢称赏为瞿家的“千里驹”。瞿佑一生著述很多,只有《剪灯新话》、《田园诗话》、《咏物诗》等几种保留下来。

【情节浓缩】《剪灯新话》是明代文言短篇小说集。共载传奇小说四卷二十篇,附录一篇。

《剪灯新话》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描写婚姻爱情的。或是人与人的婚姻,或写人与鬼的爱情,都突出强调一个“情”字。对爱情和美好婚姻的渴望,是广大妇女的共同要求,但在礼法森严的封建时代,她们的要求被扼杀了。

如《绿衣人传》中书生吴源和女鬼绿衣人前世为南宋权臣贾似道家的奴仆,同样的地位、同样的命运促成了他们的爱情。但是,这种纯真的爱情在封建官僚家庭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于是他们双双被贾似道“赐死于西湖断桥之下”。绿衣人活着没有爱的权力,死后化鬼也要与所爱之人相会。此时已经托生的赵源不了解她的来历,以为是“巨室妾媵,夜出私奔”不予深究,一日酒醉戏称她“绿衣黄裳”是地地道道的婢女,伤了绿衣人的心,几日不与他相会。再来之时,她把前世姻缘合盘道出,赵源方了解她就是自己前世所爱并和自己同遭不幸之人,激动地说:“吾与汝乃再世姻缘也,当更加亲爱,以偿畴昔之愿。”三年之后,绿衣人魂飞魄散,“源大伤恸,为治棺梓敛之”。自投灵隐寺为僧,以表示对爱情的忠贞。

《金凤钗记》描写了吴兴娘的鬼魂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吴兴娘和崔兴哥自小订婚,由于兴哥随父宦游远方,十五年不通音信,兴娘绝望了,因为像她这样的大家闺秀、官宦之女,再嫁被认为是不贞的,于是她郁郁成疾,半载而终。但死后的兴娘并不甘心,她的鬼魂与兴哥相会,并与兴哥私奔他乡,相亲相爱的过了一年夫妻生活。最后当她身份揭穿,不得不离去的时候,还用鬼魂附体的办法,要求父母将妹妹庆娘嫁给兴哥,续了前缘。

《滕穆醉游聚景园记》里的女鬼卫芳华也是生前得不到爱情,死后鬼魂与人相爱。

不管是绿衣人、吴兴娘还是卫芳华,她们都是美好的女子,但都生前不幸,死后方能享受爱情和婚姻生活的幸福,可见封建礼教制度下,人不如鬼。除了描写这些被压迫的女性、被扼杀的爱情,作品还以赞扬的笔调描写了敢于藐视封建礼教的人物。

《剪灯新话》另有一些作品是借鬼神世界反映人们心态,影射社会现实的。此外,作者还假托阴司,对元末腐败政治和明初文字狱进行了猛烈抨击。更大胆地,作品对男女之间肉欲的欢乐也予以表现。于是,《剪灯新话》成了明代文人创作小说遭到朝廷禁毁的第一部。

【作品赏析】《剪灯新话》的题材可分为社会政治小说和社会言情小说两类。前一类作品大多借用历史题材,以神鬼寓言的形式,记录了乱世文人的心态,抒写了文人的牢骚不平,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暗昧与道德沦丧也多有抨击。

92.《王西楼乐府》

【点击作者】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江苏高邮人。明散曲家。少有俊才,好读书,秉性洒脱,厌弃科举考试,一生纵情于山水诗画度曲之间。有《王西楼乐府》一卷。

【情节浓缩】以下是其中的精彩篇章:

《瓶杏为鼠所啮》:“斜插,杏花,当一幅横披画。毛诗中谁道鼠无牙?却怎生咬到了金瓶架?水流向床头,春拖在墙下。这情理宁甘罢!那里去告他,那里去诉他,也只索细数著猫儿骂。”

这是一首诙谐调笑之作,写一室中摆饰点缀春意的杏花瓶插被老鼠咬倒,当主人翁看到一片狼藉混乱景象时,心中又气又恼却又无奈。作者王磐为明代著名的散曲家,讲究生活趣味,曲风清丽。此一主题虽为生活琐事,但作者将其中的心理变化写得传神灵动而又妙趣横生。

前三句以“斜插,杏花,当一幅横披画”歌咏杏花瓶插的美丽。作者以极其闲雅的心境把玩欣赏,认为其脱俗细致之美直可入画。第三至第六句则写老鼠为祸,打翻花瓶,咬掉杏花,水流花架。主人指责老鼠,特意以误解诗经之意的诠释,表现惊见其景的错愕愤怒。“水流向床头,春拖在墙下”二句写作者见杏花被糟蹋,丢在墙下时,心中是不舍的。以“春”作为“杏花”的代称自古有之,如叶绍翁《游园不值》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白居易《西省对花》曰:“花含春意无分别,物感人情有浅深。”在文士的心中,象征春的美不容毁坏,对老鼠无礼的忿怒逐渐蕴酿,而以“这情理宁甘罢”的不肯善罢甘休将怒气写至极至。但当回到现实时,却发现“那里去告他,那里去诉他”,因此也只能“细数著猫儿骂”。花的坏,无关猫,这是作者无理之责,也是情理发泄。生活中怒气无处发的诙谐、无奈,于此表露无遗,“无理”的“情理”之境,有丰富的趣味,让人莞尔。

【作品赏析】王磐现存长短散曲七十余首,多抒写闲适的生活,部分作品取材于社会现实,抨击黑暗腐败的现象。

93.《滑稽余韵》

【点击作者】陈铎(1488?~1521?),字大声,号秋碧。下邳(今江苏邳县)人,家居金陵。明代散曲家。正德间以世袭官指挥。他为人风流倜傥,工于诗词和绘画,又精通音律,善弹琵琶,常常牙板随身,高歌一曲,被教坊子弟称为“乐王”。

【情节浓缩】陈铎的北曲小令《滑稽余韵》,共收136首作品,每首写一个行业,一共描写了60多种手工业工匠和其他劳动人民的生活,30多种店铺的经营,广泛写及当时城市生活,是一幅幅市民生活风俗图卷。《滑稽余韵》的艺术风格同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很大差异,它基本上采用当时的口语,明白通俗而又幽默风趣地对各行各业的人物、事物进行描写,在叙述中夹杂着评价和褒贬,表现手法直露,不事藻绘雕琢。

下面是陈铎对铺户的描写:“如纸马铺,众神祇见数还钱,僧道科仪,件件周全。蜡烛坚实,千张高大,水作新鲜。拖柜上张张漫展,草拗儿捆捆牢缠。但愿门前,擦背挨肩。日日初一,月月新年。颜料铺好供给绘手施呈,颜料当行,彩色驰名。自造银朱,真铅韶粉,道地石青。小涂抹厅堂修整,大庄严殿宇经营。近日人情,奢侈公行。不尚清白,俱是妆成。香蜡铺向通衢物攘人稠,手脚不停,包裹如流。也卖明矾,也秤豆粉,也货桐油。贱咸食桩桩都有,歪生药样样都收。行次情由,不可追求。本是杂货营生,虚耽香蜡名头。”经营同种商品者基本集中在同一条街坊上,如“铜铁器则在铁作坊,皮市则在笪桥,南鼓?铺则在三山街口旧内西门之南,履鞋则在桥夫营,帘箔则在武定桥之东,伞则在应天府街之西,弓箭则在弓箭坊,木器南则在纱库街,北则木匠营。”

【作品赏析】《滑稽余韵》对封建社会的职业病进行了揭露,对人性丑进行了鞭笞,具有巨大深邃的思想意蕴和独特高超的讽刺艺术。

94.《西游记》

【点击作者】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出身世代书香而沦为小商人的家庭。明代小说家。除《西游记》外,还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四卷。

【情节浓缩】东胜神州傲来国的花果山顶上,有一块仙石碎而“产”出一石猴。石猴在西牛贺州得到菩提祖师指授,得名孙悟空,学得七十二般变化和十万八千里筋斗云,回花果山后,自号“美猴王”。

孙悟空闹龙宫得大禹定海神针,化作如意金箍棒;闯地府,从生死簿上划掉所有猴属名字。玉帝大怒,派兵擒拿,太白金星提议招降诱骗,召悟空上天,任弼马温一职。后悟空识破诡计,打出天门,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玉帝再次派兵捉拿,没有办法,只好将孙悟空请上天管理蟠桃园。王母娘娘举行蟠桃宴,孙悟空因没有被邀请,结果把天宫闹了个天翻地覆,并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在炼丹炉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炼就了火眼金睛。无奈之下,玉皇大帝只有请来如来佛祖,将他降压在五行山下。

500年后,如来派观音菩萨去东土寻取经人,来点化众生。观音于是点化唐朝僧人玄奘西行。唐太宗与玄奘结为兄弟,赐号“三藏”。

唐三藏西行取经,途经五行山,揭了如来的压帖,救出孙悟空,赐号“行者”。悟空与唐僧一起西行,在鹰愁涧收服了白龙,白龙化作唐僧的坐骑。后又到高老庄,庄主女儿被一长嘴大耳妖怪强占。这妖怪原为天界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逐出天宫,投胎成猪。观音为其赐名“猪悟能”,唐僧收为徒弟,赐名为“八戒”。在流沙河中,水怪被观音收服后,被赐名“沙悟净”,受命等候唐僧。唐僧收沙悟净为徒弟,赐号“沙和尚”。四人一起西去取经。

取经路上,师徒四人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遭遇了各种磨难。在白虎岭,白骨精三次变化,都被悟空识破,而唐僧不辨真伪,听从八戒谗言,将孙悟空赶走,自己却被黄袍怪拿住。八戒、沙僧斗不过,最后在白龙马的劝说下,请回孙悟空,降伏了妖魔,师徒四人继续西行。

在西坡,六耳猕猴变做假孙悟空,拖走行李关文,又把小妖变做唐僧、八戒、沙僧,企图上西天骗取真经。真假悟空从天上杀到地下,菩萨、玉帝、地藏都不能辨出真假,后在雷音寺如来佛处,才被佛祖说出本相。猕猴也被悟空打死。

在火焰山,取经道路受阻,铁扇公主恼恨孙悟空让她的孩子红孩儿去做了善财童子,不肯借芭蕉扇给他们扇灭火焰。孙悟空与她几次斗智,最后借天兵神力,降伏二怪,才扇灭了大火。

……

历尽千辛万苦,师徒四人终于来到灵山,见到了佛祖。唐僧送上唐太宗所赐紫金钵后,阿难把真经3084卷送给唐僧。不想九九八十一难还缺一难,在通天河,师徒四人过河时被老鼋翻落河中,经卷被打湿。

回到长安,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沙僧被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升为八部天龙。

【作品赏析】《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一部以神话为题材的伟大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它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首先表现在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力把自然社会幻想化,将天上人间、神魔妖怪与世态人情融化交合在一起,在荒诞与怪异中表现社会生活的现象与本质,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神魔小说的高峰。《西游记》在艺术上有鲜明的特色,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它塑造了孙悟空这样一个理想化的神话英雄形象,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独特的创造。

95.《宝剑记》

【点击作者】李开先(1502~1568),字伯华,号中麓子、中麓山人及中麓放客。山东章丘人。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他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尤以戏曲为多,有“词山曲海”之称,曾和他的弟子一起删定元人杂剧16种。

【情节浓缩】李开先传奇《宝剑记》是明代传奇中出现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戏曲代表作品。他把长篇小说《水浒传》中的故事改编成为传奇,而且写得很有特色。

全剧二卷五十二出。叙写的是宋汴梁人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但它的故事情节、主旨与《水浒传》所写的具有很的大不同。李开先在《词谑》中曾提及小说《水浒传》,他看过此书,创作传奇时,便以此为依据。《宝剑记》虽取材于小说《水浒传》,但其戏曲情节却有所不同。在小说《水浒传》中,因高俅之子高衙内见林妻张氏貌美,图谋霸占,设计陷害,步步威逼,林冲被迫无奈,手刃仇人,雪夜投奔梁山。而在传奇《宝剑记》中,作者有意作了改动,将林冲写成一个忠臣义士,把张氏写成一个孝妇贞妻。剧本的主旨正如作者开首曲《鹧鸪天》所言:“诛谗佞,表忠良,提真托假振纲常。古今得失兴亡事,眼底分明梦一场。”剧中写林冲对奸佞专权不满,曾两次奏本弹劾高俅、童贯等权奸,专权用事,败坏朝政,结党营私,祸国殃民,这才触怒了高俅、童贯一伙,于是便设下宝剑计陷害林冲,让其误入“白虎节堂”,把高俅索观“宝刀”,易为“宝剑”。林冲以宝剑蒙冤,后因宝剑而夫妻团圆。并把高俅之子图谋林冲妻子张真娘一事,移到了林冲发配之后,从而突出了朝廷上的忠与奸、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林冲之母、张氏之舅、锦儿代主母殉节,均为增饰。小说写张氏殉节而死,传奇改为投奔梁山,入庵为尼。最后,林冲手刃高俅父子,以报仇雪恨……

【作品赏析】李开先的《宝剑记》历来被人们称作奇书,在中国的戏曲创作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以后,都有广泛的影响。现在昆剧等戏曲中的《林冲夜奔》的词,大都沿用《宝剑记》中的原词,历经四百年沧桑而久演不衰,足见其艺术魅力。

96.《浣纱记》

【点击作者】梁辰鱼(约1521~1594),字伯龙,号少白,别号仇池外史,江苏昆山人,明代戏曲作家。他首创用昆腔演唱传奇《浣沙记》,一时广为传播,为昆剧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情节浓缩】剧情为春秋时期吴越争雄的故事。吴王夫差在相国伍员的支持下兴兵伐越欲报父仇,将越王勾践困于会稽山。勾践采纳大夫范蠡计谋,厚礼卑词向吴王称臣,并携妻子大臣赴吴服役。勾践在吴三年,敝衣劳作,曲意事关。吴王不听伍员劝谏赦勾践还乡。越王卧薪尝胆,伺机复仇雪耻。范蠡举荐未婚妻西施使用美人计,西施与范蠡倾诉离情,并把当年定情物溪纱各留一半,互嘱毋忘。吴王色迷心窍不顾伍员反对,恣意荒淫。越国此时兵精粮足,又阴施计谋使吴年荒粮尽并出师伐齐,越乘机侵吴,西施又从中迷惑吴王,使吴大败,勾践拜谢西施。范蠡与西施登舟远遁。

《寄子》为《浣纱记》中一折,常在舞台上演出,讲的是伍子胥忠心耿耿,冒着灭族的危险死谏吴王,并把儿子寄养在齐国大夫鲍叔家的故事。

【作品赏析】梁辰鱼的《浣沙记》,描写范蠡、西施的爱情故事,反映吴越两国兴亡,成为了后代许多戏剧版本的重要题材。

97.《鸣凤记》

【点击作者】《鸣凤记》,作者不详。约成书于隆庆年间(1567~1572)。

【情节浓缩】明嘉靖朝丞相夏言,为了收复被异族侵占的失地——河套,派都御史曾铣领命制三边。但曾虑朝中权贵从中作梗,难成大计。夏多加慰勉。曾督兵赴边后,受严嵩指使的总兵仇鸾和兵部尚书丁汝夔都拒不发援兵助曾铣。严嵩窃居相位后,与其子世蕃总揽朝政,群臣也多趋炎附势。乘严嵩寿时大加献媚的刑侍曹赵文华,被升为通政。严嵩为排挤夏言,先排除曾铣。兵部车驾司主事杨继盛上本奏参奏仇鸾叛逆大罪。在部院议事的会上,夏言力言收复河套,严嵩认为中华疆域广大,河套不足惜,并认为曾铣是罪魁,要先斩曾。于是严嵩指使心腹劾曾克扣军饷,妄动失机。并妄加罪名于夏言,让内臣在皇帝面前进谗言。曾、夏均遭斩首。夏氏全家远徙广西。

夏家老仆朱裁为保夏家后嗣,让把已怀有五个月身孕的夏妾苏赛琼连夜逃往杭州,为杭州秀才邹应龙之妻沈氏收留于家中桑园。夏夫人在去广西途中,在宣山驿遇贬此为驿丞的杨继盛。杨知夏家不幸事,悲痛交加,即备车轿送夏夫人至徙地广西全州,并致书马平县举人张,多方关照夏老夫人。不久,仇鸾阴谋败露,杨被升为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杨为除奸党,弹奏严嵩无道,灯下草本,写得手指流血仍不止,置身家性命于度外。这一言辞激切的奏章,激怒了皇帝。杨被斩首,夫人张氏也刑场自刎,幼子与家奴被远徙外地。此时东南沿海倭寇猖獗,严嵩等却对此不闻不问,日日寻欢逐乐。嘉靖旨命严治倭寇,严不得不举荐亲信赵文华升兵部尚书,总统江南水陆,督兵剿倭。其实,这些官兵只会坑害沿海百姓,杀戮良民冒功邀赏。大比新科,临安邹应龙和莆田林润两结义兄弟双双高中。这两人师事翰林学士郭希颜,一向景仰夏、杨之忠诚,二进士与师三人一同拜谒夏与杨继盛夫妇的灵墓,为严世蕃仇视。

严世蕃与监察御史鄢懋卿定计,让邹塞外巡边,林出使云南,想以此置二人于死地。郭因弹劾严氏谋害易家事被赐死江西老家。郭举荐易生塞外投奔邹应龙。邹应龙巡边至榆林,逢见因劾奏严氏父子被贬此戍边的兵部郎中张,张原籍广西,易乃夏夫人之侄。邹即令易、张二人同赴广西,照顾夏夫人,等待赦命下。不久,回京的邹应龙与刑部给事孙丕扬同上本奏,弹劾严氏父子罪恶,已失帝宠的严氏父子及其党羽作群鸟散,赵文华因暴饮而死,鄢因疽发而亡,严嵩被放归江西老家,严子世蕃充军南雄卫。升任南道御史的林润,查得回藉的严嵩仍横行乡里,严世蕃也抗命不去南雄,即本奏朝廷,终将世蕃腰斩,严嵩收禁,妻孥家产抄没。邹、林升为都御史,忠臣得到褒封。

【作品赏析】《鸣凤记》写明嘉靖朝忠奸斗争事。共四十一出。现有《六十种曲》本和《古本戏曲丛刊》初影印汲古阁原刊本。

98.《艳异编》

【点击作者】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情节浓缩】《艳异编》今传四十卷本分星、神、水神、龙神、仙、官掖、戚里、幽期、冥感、梦游、义侠、徂异、幻术、妓女、男宠、妖怪、鬼等十七门,收文三百六十一篇;《续艳异编》分神、龙神、鸿象、宫掖、幽期、情感、妓女、义快、幻术、鳞介、器具、珍宝、禽、昆虫、兽、鬼、徂异、定数、冥迹、冤报、草木等二十二门,收文一百六十三篇。书中从历代笔记传奇、史传杂记中撷取爱情与怪异两类故事,合为一帙,自汉魏至明代间此两类小说名篇,多网罗殆尽。其中少数作品较为稀见,如《姚花仕女》等。亦杂入部分杂录之作,稍乏文学意味。

【作品赏析】《艳异编》所选篇目以“艳”和“异”为主要题材,这与明末社会思潮、选者审美趣味、小说观念变化密切相关。由此反映了明代中晚期小说观念由“奇”到“奇”、“艳”、“异”三者结合,从“雅”到“俗”的审美趣味和由“情理”到“情欲”的情感观的变化。

99.《辽阳海神传》

【点击作者】蔡羽(生卒年不详),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情节浓缩】本书写一商人为一美貌女神所爱,并在她的帮助下经营获利。本书表现了商人的人生梦想,其人神相恋且神助人富的题材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鲜见。就文体特点而言,本书文笔通俗,对话接近口语。后被凌濛初以《叠居奇程客得助》为名改编入“二拍”中。

【作品赏析】小说描写男女青年大胆、主动地追求婚恋自主,冲击传播统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也间有暴露社会的笔墨。

100.《封神演义》

【点击作者】许仲琳,号钟山逸叟,明代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人,明代小说家,约生活于嘉靖时,具体生平不详。

【情节浓缩】《封神演义》一名《封神传》。全书一百回,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三十回重点写商纣王的荒淫暴虐;后七十回写武王伐纣。演义叙述纣王进香,题诗亵渎神明,于是女娲命令三个妖怪迷惑纣王,帮助周国兴起。纣王、妲己荒淫暴虐,作恶多端。姜子牙晚年遇文王,帮助文王武王谋划伐纣。武王起兵反商,商周之战过程曲折,其间神怪迭出,各有匡助。神仙们也分成两派,阐教支持武王,有道、释两家;截教支持纣王。双方各逞法术,互有死伤,截教最终失败。诸侯孟津会盟,牧野大战,纣王自焚,商朝覆灭,周武王分封列国,姜子牙将双方战死的重要人物一一封神。其中著名的情节有“哪吒闹海”、姜子牙“七死三难”、“十绝阵”、“诛仙阵”等。

“哪吒闹海”讲的是七岁的哪吒在河边嬉戏玩耍,他挥动混天绫搅乱了东海龙宫,又拿乾坤圈打死了龙王三太子,闯下了大祸。四海龙王水淹陈塘关。为了百姓的安危,哪吒自刎偿命……师父太乙真人收了哪吒的七魂六魄,并用荷叶嫩藕使他再生。哪吒终于击败了四海龙王……这一段叙述层次分明,高潮迭起,同时也表现出哪吒由天真顽皮到勇武狠斗的性格发展过程。

从作者的描写看,商灭周兴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商由盛而衰。这一时期,上苍给纣王安排了一个狐狸精妲己。亡国由腐败始,腐败从色相生。妲己的使命就是蛊惑纣王,加速商的腐败,加速朝政的混乱,在内部来瓦解商。为了增加商的毁灭力度,后又增加了野鸡精和玉石琵琶精。纣王于是更加昏庸,听信谗言,设虿盆,造炮烙,杀害忠良,诛杀后、妃,搜刮民脂民膏,无所不用其极。

第二个阶段是商对新兴势力的围剿与周室的逐步壮大。周兴对商是莫大的威胁,不能容忍。因此,刀兵之事频起,武装镇压,势在必然。这便是张桂芳的进攻,闻太师的打击,四魔的围剿等等。剿而不灭,周在围剿中受到了锻炼,力量不断增强。

姜子牙佐周,历尽千苦万苦,经历了“七死三难”的厄运,方才聚集了力量,丰满了羽翼。第六十七、六十八回之后,即姜子牙金台拜将之后,周开始反守为攻,主动伐商。这可以说是商灭周兴的第三阶段。即使到了周室主动伐商的阶段,也是极其不易的。正如书中描写的破“十绝阵”、“诛仙阵”等等。然而,无论商如何顽强,无论周多么坎坷,但最终还是以纣王自焚,商灭周兴作为了断。

【作品赏析】《封神演义》是继《西游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著名的神魔小说。它以历史上武王伐纣的商周之争为线索,以神话的形式,讲述了大量神魔争胜斗法的故事。小说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作者无拘无束、光怪陆离的想象。书中的众多神仙妖怪形貌各异,各具法术;他们所用的法宝,其实许多带有科学幻想的成分,种种奇思妙想,令人目不暇接。全书充满了反映人类超越自然、上天入地愿望的奇异想象,是一部具有魅力的神怪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