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英汉修辞格比较与翻译
16861700000002

第2章 序言

最近读到陈科芳教授的新著《英汉修辞格比较与翻译》,欣然下笔为其作序。

陈科芳于2006年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关于她的喜讯就接连不断,包括:专著《修辞格翻译的语用学探解》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多篇论文在《中国翻译》等刊物上发表,系列口译教材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多部译著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等;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哲社课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课题、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20余项;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省教坛新秀”等人才梯队;担任全国翻译院系负责人联席会议常务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等学术职务。2010年,她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浙江省最年轻的外语教授。2010—2011年,她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博士后项目全额资助,在伦敦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4年暑假,受所在单位资助,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培训;2014年9—12月,她又受澳门大学邀请,在澳门大学文学院担任兼职研究人员。她还先后担任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主任、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浙江师范大学外事处主持工作副处长等行政职务。2012年,她工作调动至浙江外国语学院,担任翻译教育研究所所长、英文学院教授等职。

在忙忙碌碌中,陈科芳从未停止对修辞翻译的喜爱和追求。其专著《修辞格翻译的语用学探解》,论文《基于语用推理机制的翻译过程框架》《委婉语翻译中的文化传递》《从英汉委婉语比较谈委婉语的翻译》《试论〈红楼梦〉中仿词的翻译》《委婉语翻译的语用学分析》《〈红楼梦·金陵判词〉中修辞格的翻译》《委婉语翻译的礼貌观》《〈红楼梦〉委婉语的翻译》《关联理论与仿词的构造和翻译》《〈阿Q正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课题“修辞格翻译的研究”“翻译课教学中修辞格的处理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以《红楼梦》的翻译为例”“基于语用学原理的修辞格翻译研究”“修辞格翻译的语用学探解”等都与修辞翻译紧密相关。

最近其专著《英汉修辞格比较与翻译》获得浙江省社科联省级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资助,同时列为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将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细读《英汉修辞格比较与翻译》后,不难发现:

选题准确独到。近些年关于修辞研究方面的有分量的著述较少,关于修辞翻译的专著更是少之又少。主要的专著包括:1.陈小慰的《翻译与修辞新论》(外研社,2013年),通过引入代表修辞思想当代发展的新修辞理论,从建构性的视角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问题,改变翻译探讨中对修辞的传统观念,重新认识修辞对翻译的作用和启发价值,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翻译修辞观。2.曹磊的《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构建了翻译的修辞符号学视角研究,以打破翻译研究的这一局限性,并论证了其作为一个崭新的突破性的方法在解释长期以来关于翻译等效、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的争论中的优越性,阐明了修辞符号意义在翻译中的传递。3.龚光明的《翻译认知修辞学》,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经过多学科整合,拟构了翻译修辞学的理论框架。内容包括绪论、翻译修辞主体论、翻译修辞文本论、辞格学与翻译、文化修辞学与翻译、认知语义学与翻译、认知语用学与翻译、文体修辞与翻译、翻译修辞批评论等九部分,动态地整体论地疏解了翻译操控的全过程。这几本著作都从学理基础出发,主要描述修辞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及修辞学本身的有关问题。陈科芳的这本专著则主要研究修辞格本身及其翻译问题,更加注重实效,能更好地解答修辞翻译的实际问题。

结构合理科学。本书从修辞格的研究动态入手,先是描绘了相关研究的动态图谱,让读者对这方面的研究有一个大致了解,然后进行词源追踪,从定义等方面,为该修辞格廓清轮廓,再从构造和分类上,对该修辞格进行学理上的分析介绍。这样层层铺垫,娓娓道来,为随后的翻译分析,打下了很好的认知基础。在译例分析中,不光有英译汉的例子,而且有汉译英的例子;不光有文学作品中的例子,而且有实用文体方面的例子。最后言简意赅地对每一个章节进行小结。总体结构合理科学。

译例翔实丰富。不光根据相关话题,举了大量的典型例子,而且对这些例子进行详细点评,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不光举了文学作品的译例,而且也举了实用文体的很多例子,说明修辞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中的重要性,可以帮助大家避免“只有文学作品才需要修辞”的错误认识。

符合学术规范。本书注重学术规范,在可能的情况下,引文标明出处,译文标明译者。标点格式等细节,都很注重。

当然,本书中还有一些缺陷,比如:对修辞格的学理分析可进一步深入,修辞格问题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可进一步明确,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辅助修辞格翻译研究这方面也可以做些有益探索。但瑕不掩瑜,总体而言,这部著作非常值得广大翻译学子借鉴学习。

冯庆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