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英汉修辞格比较与翻译
16861700000007

第7章 修辞格的分类

古典西方修辞学学者通常将修辞格(Figures of Speech)分为两大类:即形变辞格(Schemes)和义变辞格(Tropes)。形变辞格(Schemes)是指通过巧妙安排从而改变词语的普通形式的辞格,如头韵(Alliteration)、排比(Parallelism)、倒装(Anastrophe)、对偶(Antithesis),等等。义变辞格(Tropes)是指改变词语的一般意义的辞格,如明喻(Simile)、隐喻(Metaphor)、拟人(Personification)、夸张(Hyperbole)、委婉(Euphemism)、转喻(Metonymy)、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反语(Irony)、矛盾修饰(Oxymoron)、设问(Rhetoric Question),等等。

汉语修辞格的分类标准很多,如唐钺在《修辞格》(1923)中将27种辞格分为比较、联想、想象、曲折、重复等5类,被视为汉语修辞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辞格分类体系。出版于1926年的王易的《修辞学》将辞格分为化成式、表出式、布置式、譬喻式和代替式等5类。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1932)中将38个辞格分为材料上的辞格、意境上的辞格、词语上的辞格和章句上的辞格等4类。周振甫的《通俗修辞讲话》(1956)从表达效果上将26个辞格分为具体、强调、含蓄、趣味、精炼、变化等6类。王希杰在《修辞学通论》(1996)中,根据美学标准把修辞格分为语言的均衡美、语言的变化美、语言的侧重美和语言的联系美等4类。余立三的《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1985)则将修辞格分为词义上的修辞格、结构上的修辞格和音韵上的修辞格等3类。

此外,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1963)提出以“语言因素和表现手法的关联性”作标准,将现代汉语辞格区分为“描绘”“布置”“表达”三类。具体分类情况为:描绘式类,主要是利用词语的转义条件构成描绘事物的一定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较物、连物、夸张、代替各式。布置式类,依据词语排列方式构成表现事物的一定修辞手法。有对照、衬托、对偶、反复、回环、排叠、层递、连珠、倒装、错综各式。表达式类,是根据语义语气语调和各种变通的说法构成一定的修辞手法,有同语、反语、撇语、问语、引语、幽默、讽刺、双关各式。张弓从语言表现形式的角度对辞格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一致、角度统一,而且从“语言因素”的角度切入又减少了交叉、相容的情况,科学性较强,这种分类简明、概括,便于操作。

本书为了更加方便地阐述英汉修辞格的翻译,将它们分为三个部分,即:

词义修辞格(Lexical Figures of Speech),它是一种主要借助语义联想和语言变化等特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包括:Simile(明喻)、Metaphor(隐喻)、Allusion(用典)、Metonymy(借代)、Hyperbole(夸张)、Personification(比拟)、Parody(仿拟)、Irony(反语)、Euphemism(婉曲)、Pun(语义双关)等;

结构修辞格(Structural Figures of Speech),它是使用句子的特殊结构来加强语言效果的修辞手段,常见的结构修辞格有:Parallelism(排比)、Rhetorical Question(设问)、Antithesis(对偶)、Repetition(反复)、Transferred Epithet(移就)、Oxymoron(矛盾修辞)、Contrast(对比)、Anastrophe(倒装)、Climax/Anticlimax or Bathos(递进)、Anadiplosis(顶针)等;

音韵修辞格(Phonetic Figures of Speech),即通过语音的关联而创造出来的修辞方式,常见的有:Onomatopoeia(拟声)、Alliteration(双声)、Assonance(叠韵)、Reduplicative Words(叠音)、Homophonic Pun(谐音双关)、Consonance(辅音押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