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热议湘学及其当代价值
编者按:本文原载《光明日报》2013年5月30日第11版,《光明日报》约请的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建议,对湖南省湘学研究院的发展以及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刊特此转载,以飨读者。
《光明日报》编者按:千年湘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湘学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张力,深刻陶冶和孕育了一大批经邦济世的杰出人才,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湘学所倡导的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百折不挠的顽强品格、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意识,不仅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研究湘学、弘大湘学,乃发展湖南和当代中国、繁荣中华文明之要务。借此成立的湖南省湘学研究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本刊特别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杨胜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李捷,新华通讯社副社长路建平,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岂之,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方克立,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毛泽东研究专家罗斯·特里尔就“湘学研究院研究什么、湘学研究院如何推进湘学研究、湘学研究如何促进当代发展”等问题展开探讨。
湘学的内涵与外延
[湘学是一个有特定内涵和时空范围的学术思想史概念。湖南省湘学研究院倡导的湘学应该而且必须是“广义湘学”,即不仅要研究文化和学术意义上的“狭义”湘学,更要研究湖南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事、物的“广义湘学”。“狭义湘学”研究是“广义湘学”研究的基础,肯定而且有必要继续推进。湖南省湘学研究院要借助“湘学”这个平台,带动湖南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教育科技、名人名著、湖南人的精神特质等方面的研究,扩大湖南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王伟光:一本湘人奋斗篇,半部中国近代史。近代湖湘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近代湘人和在湘人士在中华民族复兴奋斗的舞台上演绎了无数悲壮史剧,更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由此上溯越千年,中华民族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潇湘大地豪迈放歌、奋勇拼搏,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兴旺发达,奉献了自己的心血乃至生命。研究湖湘人文,树传立史,谈经论理,弘大湘学,乃是发展湖南和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繁荣中华文明的一件要事。
方克立:湘学是一个有特定内涵和时空范围的学术思想史概念。它是中国传统学术即“国学”的一部分,具体说是中国儒学、宋明理学的一部分,与濂、洛、关、闽、江西之学,浙江婺学等地域学术传统一样,都是属于宋明理学中的不同学派。从两宋到清末,湘学学者都认同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尊崇宋明理学,坚持儒家道统,这是决定其学说、学派性质的一个基本特点。另一方面,湘学又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就是反对空谈道德心性,主张“学贵力行”、经世致用,提倡实事实功之学,是宋明理学中很有特色的一个学派。北宋的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也是湘学肇始的一个象征性人物。南宋时期以胡宏、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是当时影响很大的四大理学学派之一。明清之际,湖南出了大思想家王船山,他是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总结性人物,也是从古代湘学过渡到近代湘学的关键人物。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重要关头,湘学人物都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并相应地出现了几个人才群体。其中包括鸦片战争前后以陶澍、魏源等人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人才群体,咸丰年间以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湘军儒将集团,19世纪末以谭嗣同、唐才常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人才群体,20世纪初以黄兴、蔡锷、陈天华、杨毓麟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人才群体。他们大都出身于岳麓、城南等书院,深受湖湘学统的熏陶,也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了湘学的学理和学风。
张岂之:湖湘文化是中国地域文化当中很有特色的一枝奇葩,而湖湘学派正是湖湘文化的核心精神。对湖湘学派,历史上有“湖湘学”、“湖南学”、“湖南一派”、“湖湘学派”、“湖湘学统”、“潭学”等称呼,梁启超、侯外庐等先生也使用过“湖湘学派”这一名称。“湖湘学派”主要指胡安国、胡宏父子和张栻为代表而建立的理学,由理学宗师周敦颐开源奠基,胡安国、胡宏父子开统,张栻总其大成。湖湘学派精神余脉传承久远,明清之际湖南有大儒王夫之,他是理学集大成者,远绍多端,并无师承;后来者曾国藩、谭嗣同、皮锡瑞、王闿运、王先谦等踵事生华,杨昌济、毛泽东也受到湖湘学派的影响,这些有代表性的人物著述宏富,其学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共同特点是崇尚实事、实学、实用、实践,经世致用之学是湖湘地域学术的显著特点之一。
杨胜群:湖湘之地,曾经被称为荆蛮之地,“罪官”、“犯将”贬逐于此。遭贬逐者却多为有识之士。他们曾“居庙堂之高”,沦落江湖之后,更感到国运沉沦、民生疾苦,忧患于心,发乎为诗文,成为湖湘文化之滥觞。历屈原、贾谊、杜甫、柳宗元直至范仲淹,形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湖湘人文精神。两宋时期,湖湘学派形成,为湖湘人文精神注入了更为积极的理性因素。明末清初,由王夫之引领,湖湘人文精神出现了新的提升。近代以来,湖湘人文精神升华为一种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担当的境界。魏源、左宗棠、谭嗣同、蔡锷、黄兴等人物相继在湘地崛起,在万马齐喑的时代,重新抖擞,或开思想先河,或力挺国家中兴,或喋血革命。20世纪20年代之后,湘地又崛起了心忧天下的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等新一辈人物,湖湘人文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革命性的升华。
李捷:“惟楚有才”,历史上的湖湘大地以一种宽厚博大的胸怀接纳着被罢黜、贬谪、流放以及迁徙的文化名人。这片土地大家辈出、群星荟萃,他们接力传承,造就了盛极古今的湖湘文化。屈原开浪漫主义之先,也称得上是“哀民生之多艰”现实主义的鼻祖。承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和隋唐佛学之盛,湖湘文化大开大合,返本开新“儒、道、释”等诸家之学,成就了宋明理学这一中国历史上唯心主义的巅峰,推动了“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当时的“经世致用”之学。明末清初,以王夫之为代表的湘学人,顺应时代潮流,革宋明理学之弊,集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之大成,开创船山学派,影响了有清和民国的几代人,为近代中国社会“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准备了思想和人才基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为湖湘文化注入了新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秉承五四运动优良传统,批判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思想,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中华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前提下的新发展,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继承弘扬湖湘文化精华,并注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精髓,为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传世之宝。历史证明,湖湘文化具有返本开新、兼收并蓄、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优良品格。
方克立:在湘学研究中,要不要提“现代湘学”这个概念?有没有“现代湘学”?什么是“现代湘学”?传统湘学是一种前现代的理学型的学术文化,它能不能转化为某种现代学术形态?怎样转化?我个人认为回答这些问题要慎重,要根据事实说话。毛泽东曾经深受湘学传统的影响,但是我们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之一的毛泽东思想归属于“湘学”的范畴,因为它不是对传统湘学的简单继承和延伸,而是对传统湘学的根本改造和超越,两者有性质上的根本不同。比如“实事求是”是湘学的一个重要传统,曾国藩将实事求是解释为朱熹讲的“即物穷理”,就是把它理学化,毛泽东则把它改造成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命题,使它获得了全新的意义和价值。不但不能把毛泽东说成是“现代湘学”的代表人物,就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湖湘学统影响的李达、金岳霖、李泽厚等现代湘籍学者,也不能把他们的学术思想归结为“现代湘学”,因为不论是马克思主义、新实在论还是所谓“人类学本体论”,都是一种现代性的思想学说,不能将其框限在某种传统地域学术文化的范畴内。今天中国的几大思潮,代表人物中间都有湖南人,他们之间的思想分歧和相互关系实际上是当代中国整个思想格局的反映。像濂学、洛学、关学、闽学、湘学、蜀学、浙学、徽学这样一些有特定时代内涵、表现出地域文化特征的传统学术概念,都不能随便延伸到现在,否则容易混淆传统学术与现代学术的界限。
张海鹏:湘学和湖湘文化之间有没有区别?这个值得思考。湖南的学者常常喜欢说湖湘文化,湖北的学者(我是湖北人)喜欢说荆楚文化,其实在我看来,荆楚文化更多的是指湖南湖北文化,我提出一个概念叫“湖广文化”,这可以把两湖自楚文化以来的发展予以概括。湖南、湖北两省是清朝雍正年间才分治的,以前一直叫湖广省,清朝设湖广总督,管辖湖南、湖北两省。湖北、湖南的文化,有许多共同性。湖南、湖北这一带的文化现象,在很长的历史里头,我觉得有太多的共同之处。因此我觉得,研究一种学问,应该是将更多的同质性放在一起来观察研究会比较好一点,不能够以现在的行政区域做绝对的划分。所以,如何开展湘学研究,应该把这些情况纳入考虑范围。
如何推进湘学研究
[湖南省湘学研究院要用历史、批判、开放、现实、创新的观点来研究湘学,要有雄心、有信心、有恒心,深入挖掘湘学的精神资源和时代价值,加强湘学普及和湘学宣传,提升湖南人文精神。通过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将湘学打造成敦煌学、吐鲁番学一样的地域文化品牌,在湖南走向中国、走向世界的舞台中起到重要作用。]
王伟光:要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上来统一思想,用历史的观点、批判的观点、开放的观点、现实的观点、创新的观点来研究湘学。研究湘学还要提倡三种服务:为现实服务,为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研究湘学,不要把它当成仅仅是研究学术之学,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思维看湖湘,要以实事求是、务实重行的哲学思维方式来研究湘学;研究湘学,不要把它当成仅仅是研究湖湘之学,要把它看成中国学术、中华文化的有机部分,站在全中国、全世界放眼看湖湘,要以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眼光和远大视野来研究湘学;研究湘学,不要把它当成仅仅是研究湘人之学,要重视非湘籍人士的贡献,以开放包容之心看湖湘,要以更为宽阔的视阈、更为开放的心态、更为兼容的文化自觉自信来研究湘学;研究湘学,不要把它当成仅仅是研究历史之学,要古为今用,以批判地借鉴继承、为现实服务的心态看湖湘,要以为现实服务、为今天服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学风来研究湘学。
李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加强文化建设的根本指针,是湘学研究应当把握的首要原则。湘学研究应该发扬立足湖湘、服务全国、放眼世界的优良传统,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服务于“中国梦”的伟大实现。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湘学在新时期以及历史发展中的价值和定位,也才能真正体现湘学的经世致用传统。毛泽东所讲的“古今中外法”是湘学研究应该遵循的基本方法,也是湘学与时俱进、返本开新、服务当代的关键所在。因此,湘学研究不能做成书斋里的学问,也不能是复古、训诂的考据之学,而一定要树立实践品格,善于从湖南大地这一局部发现全国战略发展的大局问题,善于从湖湘文化的滋养中发现当下中国文化发展的优秀因子,善于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总结提炼文化发展进步的有机要素,真正造就湘学研究“植根人民、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服务当代”的宏大气象。
张海鹏:无论是研究湘学,还是研究湖湘文化,指导思想都要明确。无论是广义湘学还是狭义湘学,都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实事求是地看待湘学的历史和湘学的发展,看待湘学在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来统一对历史的看法。同时,湘学不仅是湖湘之学,更是中国的湘学,要以博大胸怀和开放眼光来开展湘学研究。要勇于接受不同意见,敢于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批评。
方克立:如何推进湘学研究,我讲三点看法:第一,严格的学理意义和作为一种地域学术传统的湘学,是指从两宋到清末,在湖南地区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将儒家的性理哲学与经世之学相结合,主张体用合一、“内圣”与“外王”并重的学术形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千年湘学”或“传统湘学”。这应该是湘学研究的主体内容和核心内容。第二,除了研究千年湘学之外,还要做历史文化溯源的工作,包括考察古代南方楚文化的影响,以及屈原、贾谊、柳宗元、刘禹锡等宋以前流寓湖南地区的学者所做出的贡献,甚至可以追溯到楚祖鬻熊,追溯到舜文化和炎帝文化。叶德辉说:“湘学肇于鬻熊,成于三闾。”三闾大夫屈原是周敦颐以前古代湘学的另一个象征性人物,但是宋以前的湘学与宋以后的湘学情况非常不同,两个阶段有重要的差别。从某种意义讲,宋以前并不存在宋以后那样一种有特定的学术内涵和学术传承特点的湘学,那时还没有形成所谓“湖湘学统”。第三,要研究千年湘学、传统湘学的现代影响和现代意义,包括研究湘学精神的现代转化问题。这种研究主要是总结千年湘学中的积极内容和精神价值,充分发挥它对今天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张岂之:在推进湘学方面,要注重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利用现代多学科的方法,对湖湘学术进行科学总结,比如总结其理学、经学、史学、文学、科技等方面的成就。这是湖湘学术实现现代转型必须尽力去做的。二是注意发掘湖湘学术的现代价值,服务于当代社会。湖湘学与理学关系深厚,一直有重视道德研究和践履的传统,如果结合当代社会问题加以研究,发扬优良传统,使之贯穿于教育,显然有利于当代公民的道德建设。三是注意湖湘学术与中原文化、其他区域文化关系的研究,例如与洛学、闽学、徽学的互动关系,这样有利于开阔视野,更有利于揭示湖湘文化的特质,从而丰富中国文化整体研究。
路建平:湘学研究院在起步阶段,首先要有舆论声势,以引起大家的关注。宣传要靠组织,要善于运用新媒体,举行一些带有推广性质的座谈会,找一些已基本达成共识或还需要讨论才能达成共识的话题,邀请专家学者讲一讲。如果围绕一个或几个大家关心的话题连续搞些有成效的活动,不怕不能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湘学方面来,不怕湘学研究的人气培育不起来。要注意在网络上搞专家座谈会,以最便捷和迅速的方式扩大湘学的影响。我们在对已有的成果做了一些梳理以后,特别是基本达成共识以后,还要请一些有研究的同志在高校开讲座,把成果推介出去。在进入高校课堂的过程中,要注意延伸湘学研究范围,提升层次,进一步寻求学理支撑、构建学科体系。
罗斯·特里尔:我们研究湘学尤其是湖湘人物如毛泽东这样的历史人物时,需要特别注意其所处的时代,后来者在看待问题时,往往容易站在当代人的角度来对历史人物吹毛求疵,我们不能责怪前人过时了,因为我们如果这样做的话,前人可以将责任推到我们身上,说后来人完全不能理解当时的情形。同时我们要注意对材料的发掘,要从浩如烟海各式各样的材料中发现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这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当然档案管理机构也应当在适当时机将一些不为人知的档案公之于众。当我们发现了某些有用的东西时,一定要采取适于公众所习惯的方式使其为公众知晓,这样人们才能够获得相对完整的历史映像,建构起完整的历史观念。
湘学如何促进当代发展
[历史上的湖南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和湖南人在全国的地位似乎在削弱。湖南省湘学研究院有责任和义务全身心投入文化强省建设热潮当中,为提升湖南文化软实力,重塑湖南在全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形象,重塑湖南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湘学研究院要学以致用,力争在宣传湖南形象、扩大湖南影响、培育湖南新人方面奋发作为。]
王伟光:从作为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意义来讲,湘学要研究古往今来的历史与人物,但湘学不是为历史而历史、为古人而古人,要为现实服务。既要研究历史上的湘人湘事,也要研究当今时代的湘人湘事,要为湖湘的当代发展做贡献。研究湘学,不仅要研究历史时期的湘学,更要研究湘学的现代继承和创新问题,要拓展现代湘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内容等。研究湘学,不完全是为了研究湖南、宣传湖南、发展湖南,更多的是为了实现今天中国的现代化。
杨胜群:学术文化与人文精神从来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带地域性的学术文化,它的精髓必定是当地独特人文精神的反映。学术文化也只有深刻揭示人文精神,也才有自己的生命力。传统湘学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和兼容并蓄、变革求新的学术精神,无疑是湖湘人文精神在学术文化上的体现。正是由于这样,湘学才得以在历史上独树一帜,并且历久弥新。因此,今天振兴湘学,要继承和发扬湘学的优秀传统。自古以来,湖湘之域因其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等,逐渐形成一种既具有中华文化共性又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湖湘文化和以心忧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担当等为主要特质的湖湘人文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地域特色比较依然存在,在湖湘文化影响下,涌现出了文学湘军、出版湘军、电视湘军。今天我们要提倡“新湘学”的概念,这种湘学是继承旧湘学并有所创新发展的,要通过湘学研究振兴湖南人文精神,给湖南人才成长提供文化土壤,提供学术精神,给当代湖南的发展鼓劲,要让湘学为“中国梦”和民族复兴大业提供正能量!
方克立:湘学研究必须为现实服务,为文化强省、文化强国做贡献,传统湘学可以提供许多有价值的精神资源。比如湘学中有一种注重探讨宇宙人生之大本大源问题的原道精神传统,湘学提倡知行统一、强调“学贵力行”和经世致用的实学学风也非常突出。另外,一些湘学人物还表现出了不囿成见、兼容并包的开放气度和与时偕行、变革求新的通变精神。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不论是南宋时期的湖湘学派,还是明清之际的王船山,都表现出了坚持民族大义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经过批判继承和创造性的转化,都可以为今天的现实服务,为今人提供思想启示和历史借鉴,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路建平:探讨湘学问题不一定只是湖南人,还可以请一些有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专家,这样既可以看到优势,也可以看到不足,换句话说,请省内省外、国内国外的专家和我们共同研究湘学、研究湖南,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认识、比较和提炼,这样会更有利于湘学研究的发展,更有利于湖南的发展。凡是关心湖南的各界名流,都要想办法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湘学方面来,让他们为宣传湘学、弘扬湘学,为宣传湖南、建设湖南献计出力。
张岂之:湘学研究院当然要立足于高深研究,但是也要注意学术成果的普及和传播问题。希望湘学研究院的成立能推动湖湘学术文化探究的深化和发展,做到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实现学术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
罗斯·特里尔:我们一定要注意传统文化的普及,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知道传统文化,尤其是要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受到欢迎。教材当中应当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东西,只有教科书当中有这类内容,湘学才能被年轻人所认同。
【链接】湖南省湘学研究院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提议、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周强亲自关心、支持下,于2012年6月4日揭牌成立的湘学研究机构、组织机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任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新华通讯社副社长路建平,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又声任名誉院长;湖南省政协常委、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朱有志任院长;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厅级纪检员刘云波任常务副院长;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唐浩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原所长王兴国、湘潭大学副校长王继平、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育民、中南大学教授彭平一任副院长。湖南省湘学研究院主办有湘学门户网站中国湘学网(www.xiangxuecn.com),编辑出版《湘学研究》集刊、《湘学年鉴》及内部资料《湘学通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