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南海里的博览群书
16877200000002

第2章 在东山学校,毛泽东知道了华盛顿 拿破仑 秦始皇 汉武帝

他性格好静,听课专心,上课时有疑问的地方,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有时弄得教员都难以应付。

毛泽东在学校以写文章著称,他所做的《救亡图存论》、《宋襄公论》等文,立意高远,见解精辟,气魄宏大,旁征博引,令人折服。

东山学校是当时的新式小学,教经书,也教自然科学、英文、音乐、图画等。毛泽东入学后,编入戊班。当时的毛泽东一身土布衣裤,颇受纨绔子弟冷遇,但毛泽东以求知为乐事,全然不放在心上。他性格好静,听课专心,上课时有疑问的地方,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有时弄得教员都难以应付。但课后他对同学们说:“一个人的学问总有限,哪里晓得这么多。学问、学问,是问出来的。”

从韶山来到东山学校,毛泽东的眼界大为开阔了,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在这里,他读过《世界英雄豪杰传》,知道了华盛顿、拿破仑、叶卡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惠灵顿、格莱斯顿、卢梭、孟德斯鸠和林肯,这本书对毛泽东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简直让他爱不释卷。他在这本书中圈圈点点,认为“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伟大人物”,认为中国只有富强起来,才能避免遭受侵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开始明确学习的目的。就像看到了地平线上方的一丝亮光一样,毛泽东开始注意到了西方。他从这个时候起一直在思考中国应该从西方借鉴什么?既然华盛顿经八年苦战,始获胜利,遂建国家,那中国的出路何在呢?!

毛泽东在东山求学时大量阅读了描写中国古代皇帝的书,以满足自己的英雄欲。他认为皇帝并非都是昏庸无能之辈,他们同样是诚实、善良和聪明的人。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尧、舜、秦始皇、汉武帝的事迹深深吸引了毛泽东,其中有两个皇帝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一个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强者;另一个是极富军事头脑的汉武帝,他拓宽了汉朝的疆域。

在东山求学时,正值列强瓜分中国之时,他从经史子籍中寻求救国救民之理,从当时的时事刊物中洞悉国家大势,就在这个时候,他阅读了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和重读郑观应的《盛世危言》等书。他对康有为和梁启超推崇备至,康、梁的文章读了又读,差不多都能背下来。书不够读,他就请在省城长沙的表兄王季范寄一些新书给他,新书一到手,他就废寝忘食地阅读,紧要处、精彩处都作了特殊标记。在校史陈列室中,至今还保存着他当年归还《盛世危言》、《新民丛报》等十一本书的便条,可见毛泽东强烈的求知欲。

东山的求学生涯是毛泽东步入人生的关键时期,也是他萌发强烈的政治意识的开端。在东山小学时,每天早上学校集合时,校长常向学生训话,有时讲一点中国一天天贫弱,遭受列强欺侮的故事,每到此时,毛泽东都情绪激昂,感慨万分。学校里有几个教员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当他们讲起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强盛,日本及其他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时,他深为中国的前途忧虑。晚饭时,他和同学们聚集在校园内的小石桥上依着栏杆,看着桥底下缓缓的流水,和同学们一起议论时事和中国的富强之道,他的思路像流水一样,奔向远方,充满着无限的情愁。

东山学校的国文老师有规定,每个星期学生都要交一篇作文,毛泽东在学校以写文章著称,他所做的《救亡图存论》、《宋襄公论》等文,立意高远,见解精辟,气魄宏大,旁征博引,令人折服。对《宋襄公论》一文,国文教员谭咏春先生见后拍案叫绝,用朱笔在上面写了一段批语:“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还破例评为105。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的文思才华已经显露于世了。

虽然在东山小学只念了半年,然而毛泽东的视野更为开阔了,矢志救国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开始向往长沙了。

(阿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