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水墨·三春:杨焕之散文集
16955500000001

第1章 序一

前些天,刚收到杨焕之的行走诗文摄影集《静界》,又收到她一叠厚厚的书稿《水墨·三春》,希望我作序。工作之余,我忙里偷闲认真阅读这本书稿,对作者本人和她的文章也就有了更深的认识。

杨焕之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父亲在煤矿工作,高中毕业后也就到煤矿参加了工作。从煤质化验员到统计、出纳、报纸编辑、办公室副主任,一步步走来,积累了许多人生体验,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阅历。由于喜好文学、爱好摄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便时常游走于田畴,览大地之风光,阅世事之沧桑,在获得大量精美图片的同时,也收获了大量散文佳作,并先后在《牛城晚报》、《河北工人报》、《中国煤炭报》发表。这样日积月累二十多年,便有了这部二十多万字的散文集《水墨·三春》。作为一名职员,一个女儿的母亲、母亲的女儿,于工作、学习、家庭、生活之外,还能如此坚持,足见其对生活的高品质追求。当然,其中的甘苦,即便她本人不说,我们也能够深切体味。

杨焕之将她的这一部散文集冠名为《水墨·三春》,我觉得甚是贴切。全书共七大部分,几十篇文章,配了许多她自己拍摄的精美图片,文因图而添意,图因文而增魂,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散文,本身就是闲暇之时,用闲散之笔娓娓道来的闲情逸致。杨焕之作为一名生长在农村、工作在企业的女性作者,自她笔下流溢的质朴,更让人嗅到一种生活的淡雅和芬芳,在她字里行间跳荡的率真,又会让人感受到一种鲜活的启迪和生命的体验。慢慢读来,许多精彩的篇什与章节,令我赞叹不已,感慨颇多。尤其那些对人生的追求、对亲人的挚爱、对历史的沉思、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对社会和生活所给予的美好,都呈现了泥土般淳朴的思想,水一样清澈的情怀。这一点,极其难能可贵。

或许她的文章和每一个个体的作品一样,还存在值得斟酌之处。但她对写作的追求与热爱,以及她真心的倾诉和善意的表达,都具有真实存在的意义。

杨焕之的写作,不事技巧,她用的是生活,以及对世间万物的感悟和思考。丰富的生活积累,使她的许多作品似乎是信手拈来,即成文章,但却在无华中,将文章渲染得格外真实、十分生动,让人读后倍感亲切。读她的作品,犹如婉约的小夜曲,袅袅流淌在自己的心田,又如磅礴大气的风韵,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比如在第二、第三、第六、第七等几辑中,都能感受那扑面而来的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在第二辑中,还能从许多篇章中体味到她挑灯夜读时的潜心思考和精神感悟,即使一些名川秀水游览之后的即兴篇章,也不乏奇句妙语,既有对风景之外的思想拷问,也有对风土人情的人文关怀。我想,作为一位热爱生活并善于思考的人,这些秀丽的景致,也总是能迸发思想的火花吧。

在这本书中,我特别欣赏收录在第一、第二、第四辑中的游记散文,如《雨西湖》、《广府古城印象》、《穿行在红叶黄花中……》、《卢克索神庙》等篇章,读来就像置身于一幅幅永不落幕的山水画卷中。文中的山水草木,都充满了灵性和生命的张力。我相信,她在写作这些散文时,一定是在这诸多风景中寄托了无限情思,才使得山水有情,草木有灵,让读之人和她一起重游故地,心生留恋。

写作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丰富、不断完美的生命历程,杨焕之以一种持之以恒的坚守笔耕不辍,并成就了这部《水墨·三春》。我喜欢她的这部作品,并祝愿她在今后的写作中,泼好每一笔生活的水墨,绘好每一处生命的春光。

梁嘉琨

2014年4月17日

(作者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煤矿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