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水墨·三春:杨焕之散文集
16955500000002

第2章 序二

前几天,收到杨焕之赠与我她创作的诗文摄影集《静界》,得知她业余里极喜文学和摄影,曾在本系统的报社任副刊编辑多年。不久,她又托人转我一部书稿,名曰《水墨·三春》,算是散文集,希望我能点评一下。于是,闲暇之余,认真拜读,颇有感触,现小记如下——

说实话,这些年散文写作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随着多媒体或者自媒体的迅速兴起,大家利用文字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方式越来越直接,越来越随意,越来越快捷,借助于博客、微博、短信等通讯工具,将你的想法眨眼间就传播了出去,就让成千上万的人与你有了互动,当然,前提是如果你愿意的话。如此一来,大家想写点儿东西,有发表传递的愿望了,不必像从前那样必须往报刊投稿了。这些究竟算不算散文?如果说不算,那算什么,如果也算是,那散文真有点“滥情”了,因此一句话很难说得清楚。虽然我在许多的场合倡导散文应回归到文学本身,应从语言的表述上来界定散文的纯粹与否、品质高低,并极力强调散文创作语言的重要性。但是,冷静下来揣摸,洗尽铅华和返朴归真的写作又算什么呢?

这是我在阅读杨焕之的文字时,忽然生发的思考。

杨焕之是一名普通的公务员,从前当编辑时有感而发了,就陆陆续续写点东西,也不事张扬,更不企求于发表,只是记录自己的心情而已。她从没有涉足过“文学圈”,不像有些写作者那样有了几篇“文章”便迫切地申请加入“作家协会”。她对我说,自己说不清楚为什么写作,写作为了什么。她甚至问我出版这个集子有没有必要,有什么意义,说是自己之所以把从前的东西弄到一起,是想保存自己的心履历程。这话让我心里揪了一下,突然让我想起了我们这些所谓的“作家”,甚至已经是专业文学工作者并且有了点名气和头衔的人,最初的文学起点是什么,或者说原始的写作动机在哪里,是怎么喜欢文学并为之拼搏终生的了。那时候,我们和杨焕之一样,写作也是浑浊的,迷茫的,没想过成名成家,没想过发表出书,唯有矢志不移、只争朝夕甚至是匪夷所思地迷恋着文学那独特的魅力。于是,我感慨地对她说,这本集子,会保留你曾经的那份美好的心境,记录你曾经的那份纯真的追求,回味你曾经的那份绚烂的生活,这何尝不是我们生命的怒放呢?她想了想高兴地说,是啊是啊,原来这是有价值的啊!

是的,这就是杨焕之《水墨·三春》的价值所在,这就是文学能在平凡生活里带给我们充斥着喜怒哀乐才显得有滋有味的意义所在。没有任何功利的写作,没有任何章法的拘泥,全任凭生命和生活四溢张扬着有意味的率真着而写作,仅从这一点上看,这种写作比任何纯粹意义上的文学表达或许更有意义吧。因为,文学的炫技比起人生的起舞,实在是微不足道的。

基于这种认识,我想我们没有必要再仔细评价她的写作了。她的写作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的本身。她的写作主旨不在技艺而重在意义,她的文字不在文学专业之路而在情感记录之径。她文中所描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充满灵性,富有生命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我似乎感触到,她在写作时,一定把城墙、湿地、红叶、神话、庙宇,还有大自然中的诸多风景等,当作一处处个人的情感驿站和思想集散地了。也正是缘于此,她才能赋予写作对象以生命和灵性,让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一山,一水,一草,一花,一树的远山近水中驻足和留恋,感动自己也感动读者。因此,她整体写作中洋溢着质朴的现场感和“在场感”,不知不觉间默默寄托着对亲人的挚爱、对历史的沉思、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对社会和生活所给予的感恩,让我们时时刻刻感受着从她笔端流淌出来的那扑面而来的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文化情怀。这是大爱的体现,爱自然,爱生活,爱他人,爱亲友,也爱这个世界。

是为序。

贾兴安2014年3月30日(作者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百家》主编、邢台市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