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水墨·三春:杨焕之散文集
16955500000008

第8章 千古兰亭

“永和九年,……会于会阴之山阴兰亭,……这里有曲水流觞,茂林修竹……”终于来到了书圣那行云流水般的书法所描绘过的地方——千古之兰亭。且不说书圣那笔走龙蛇、飘逸洒脱的书法曾带给人的享受,就是那曲水流觞、茂林修竹所摇曳出的山野清风也是多么的令人向往?

终于有机会寻觅到书圣的遗迹,来到了心仪已久的地方。

驱车兰亭镇。这里原叫兰渚山,因越王勾践在此种兰而得名。另一说法是这里还曾有一个汉代古兰亭驿站,故而叫兰亭。

我曾想,往事越千年,历经悠悠岁月,不知这里还会不会有茂林修竹、曲水流觞。谁知一走进兰亭景区,连这里卖的东西也变得文雅起来,兰草、文房四宝等让人赏心悦目。古朴宜人的石板路两边更是长满了竿竿修竹。不禁让人感到凉爽惬意。

曲径通幽,没走多远便到了第一景点——“鹅池”,看到了父子碑上的“鹅池”两个大字。传说气势磅礴的“鹅”字为书圣王羲之所书。一天,王羲之刚写完了“鹅”字,因有紧急公务,便匆忙离去,剩下的字,他的儿子王献之便偷偷地为之代写了。这两个字一个笔画粗、一个细。细的虽然也遒劲有力,但还是能看出儿子的一丝怯意。这里的鹅池的确也像一只大白鹅,肥大的鹅身在碑的正面。碑的背面水中的石板小桥则是长长的鹅颈,头是另一个小水池,形象极了。

王羲之酷爱鹅,这里更是流传着许多与之有关的故事:有一次在山阴道上王羲之碰到一个老道士去卖鹅,王羲之便要买。老道士说什么也不卖。其实老道士火眼金睛早看出了是书圣,非要他回去抄一篇老子的《道德经》来换鹅。王羲之爱鹅心切,急忙回去连夜抄了一篇《道德经》,第二天早上便去与老道士交换。果然老道士高兴地把要卖的一笼鹅送给了王羲之。王羲之回来后,就把那些鹅放养在这鹅池里。我想,那时的鹅池水一定很清很碧,那鹅也一定雪白得像天上的仙品一般。右军王羲之放养着这些白鹅,过着优哉游哉的田园牧歌般的生活,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和激情,就连天气的阴、晴、圆、缺也都用毛笔不厌其烦地流畅地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离开了“鹅池”,行不远即来到小兰亭。“兰亭”二字为康熙所书,“文革”中断成残碑。小兰亭之左为流觞亭,亭前有沟,水流潺潺,曲曲折折;流觞亭后,有御笔碑亭,亭中碑的阴面是乾隆帝书写的《兰亭即事》诗。碑的正面是康熙摹《兰亭序》,形神兼备,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只是有一点美中不足,就是作品中的所有“一”字都不是“兰亭序”中的模样,全都是酣畅浓重的一笔。凡是“一”上下都断了行气,让人感到遗憾。据说这是康熙故意写成的,他认为自己是“一”,是天子,不应该和别人一样,应该是自己的东西。

正对着的“曲水流觞”,那水的形状也是和书上的模样差不多少,只是失去了原有的气势和韵味,已成了涓涓细流,再没有了那时的大气和豪迈,上面能漂起一个个酒碗。想一想书圣当时虽为右军,却风流儒雅,偕友斗酒赋诗,而且选的地方更是有着茂林修竹,而且能沿溪列坐。在大自然的风清月朗中,在幽篁溪水旁,直抒胸臆,是何等地潇洒,这比起现代人的交友互相利用、灯红酒绿,远离山野,又是何等地倜傥不羁。难怪他的墨宝和魅力要流芳千古了,也许这流芳千古跟不矫揉造作,充满着山野气息,充满着豪爽和真情是分不开的,是伴随这兰亭的美丽的修篁和曲水明月、清风而呵就,而不是由室内书童研墨而写成。据说他们当时在此沿溪列坐,置酒觞于清流中,觞随水流,而觞一旦稍滞于谁之坐前,需赋诗一首。如诗不成,则罚饮觞中之酒。这就是“曲水流觞”。据传,在这次雅集中,有26人作了诗,得诗37首,编成了一诗集。王羲之这天作诗两首,同时,趁着醉意,还为这诗集写了篇序文。这就是脍炙人口、字文双绝的《兰亭集序》。据说,王羲之酒醒之后,看到《兰亭集序》,自己也大感惊异。后来接连补写几次,都不满意。这幅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唐代的褚遂良评“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此地被视作“书法圣地”,连景区卖的东西也都是雅的。成盒的笔和成棵的优质兰草。且《兰亭集序》在书法盛行的唐代备受推崇。据传这《兰亭集序》的帖子,也被唐明皇的一个大太监骗到了手,随葬李隆基。《兰亭集序》成了千古之谜。兰亭也随之成了书界人士朝拜的圣地——而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