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俄现代传媒文体比较研究
16956400000002

第2章 引言

对比研究中外传媒文体,这不仅是一种跨地区、跨文化的研究,也是一种对跨地区、跨文化边缘性传播现象所进行的研究。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产业化,传播成为生产力的今天,了解和研究外国传播技术,对我国推动信息事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中外传媒对比研究活动出现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从目前的现状看,这种对比研究还仅仅局限于中西新闻写作比较、媒体机构比较、媒体经营理念比较等,涉及的国家主要集中于美、英、日和澳大利亚。

近年来,介绍俄罗斯传媒现状的文章不断见诸国内报刊和书籍之中。学者们从俄罗斯新闻功能、俄罗斯媒体私有化、俄罗斯媒体寡头化、俄罗斯政府与媒体寡头之间的斗争等多个角度对俄罗斯传媒业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关注。但是,对俄罗斯现代新闻理论作整体介绍和研究,尤其是把中俄现代传媒文体作为学术课题而进行全面比较研究等,显得比较薄弱。

国内对中俄现代传媒文体对比研究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受专业技术因素限制较多。研究者不仅要精通俄语,熟悉俄罗斯当代新闻理论及传媒,还需要深入了解中国新闻理论及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等等。

与国内情况相比,俄罗斯新闻学界近年来对中国现代新闻职能、新闻学说、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政府对传媒调控机制等方面的介绍和研究,可谓红红火火。其中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新闻系和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很有特色,其科研水平在俄罗斯居领先地位。他们吸收了一批前苏联有关媒体驻中国记者站的高级记者和新闻工作人员到教研室任教和从事对中国新闻事业的研究工作。比如Серегеев Г.教授、Смородинов В.教授、Карпов А.教授、Воробьев В.教授、Бакулев Г.教授、Цвик В.教授等。他们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其中主要科研论著如《从“京报”到“人民日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因特网与中国大众传媒》、《中国新闻功能与经济发展》、《中国报业集团的发展趋势》等等。

从2002年开始,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新闻系整合中国在该系研读的高访学者、留学生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凤凰卫视等媒体驻莫斯科记者的力量,在俄罗斯率先开始俄中新闻比较研究工作。到2005年底为止,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已完成的相关比较课题有《关于中国留学生用俄语学习新闻学理论的途径研究》、《新闻学理论基础研究》、《俄中现代传媒文体的比较研究》、《俄中新闻写作技法比较研究》等。

由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研论著有《新闻理论基础》、《新闻写作技法》、《俄中现代传媒文体的比较研究》等,已发表《俄中现代报刊文章的特殊性功能》、《报刊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构成原则》、《报刊语言的口语化结构》、《中国报刊语言的变革》、《俄中现代报刊文章的特殊性逻辑结构》、《俄中现代报刊文章的特殊性写作方法》、《作者“我”在俄中现代报刊文章中的特殊性作用》等科研论文30余篇。他们已经奠定了俄中新闻比较研究的基础。

比较研究中俄现代传媒文体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各自发展过程中的得失,有利于我国新闻事业明鉴。

20世纪上中叶,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着不少可供新中国人民新闻事业借鉴的经验。因此,学习苏联的新闻工作经验,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政府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在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热潮中,中国新闻界系统地学习了列宁、斯大林的办报实践、办报思想和苏联新闻工作的传统,加深了对于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党性原则的认识,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建设我国新闻事业新体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新闻自由化”运动,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信仰危机,使70多年的苏联社会主义基业分崩离析。1991年宣布成立的俄联邦政权虽然继承了前苏联衣钵,但其社会体制完全由社会主义转变成为资本主义。俄罗斯新闻职能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宣传功能”转变成为“信息传播功能”。

比较研究中俄现代传媒文体,便于我们借鉴俄罗斯现代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国新闻事业严格遵守党性原则,有助于我国新闻坚持“党和政府喉舌”的功能,有助于我国建立快速发展、现代化、多功能、高效率、适合市场经济改革机制的大众传媒体系。

比较研究中俄现代传媒文体的价值在于:通过比较研究,认识俄罗斯现代传媒文体在新闻功能转变过程中,如何来提高新闻信息的社会传播效率。了解和掌握俄罗斯现代媒体理论流派的产生根源及其发展经历。本科研论著所包含的研究材料、主要见解、论述和结论等,有助于我国新闻工作者对俄罗斯新闻传媒特点加深了解,促进中俄两国新闻界在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推动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

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产生于2000年前后笔者在俄罗斯留学和工作期间。受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院长科斯托玛罗夫(Костомаров В.Г.)院士的启发,笔者于2000年9月初步将硕士研究方向确定为《俄中现代报刊语言比较研究》。在随后的2年中,笔者受俄罗斯演讲协会主席、俄罗斯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演讲与传媒语言教研室主任阿努什金(Аннушкин В.И.)教授的指导,在该院报刊语言学现有科研基础上,逐步搞清了苏联及俄罗斯报刊语言的特点,并对俄中现代报刊语言的相关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为了展开对俄中现代传媒文体的比较研究,在科斯托玛罗夫院士的举荐下,笔者于2002年7月转学到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并考上新闻系博士研究生。

在新闻系大众传媒教研室博士研究生导师巴拉巴什(Барабаш В.В.)教授、特罗菲莫娃(Трофимова Г.Н.)教授、格拉别利尼科夫(Грабельников А.А.)教授、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博士研究生导师茨维科(Цвик В.Л.)教授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笔者开始了俄中传媒文体的比较研究。

到2005年10月,笔者先后参与和主持完成的相关课题有《关于中国留学生用俄语学习新闻学理论的途径研究》、《新闻学理论基础研究》、《俄中现代传媒文体的比较研究》、《俄中新闻写作技法比较研究》等。出版新闻与传播学论著有《新闻理论基础》、《新闻写作技法》等多部,发表《俄中现代报刊文章的特殊性功能》、《报刊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构成原则》、《报刊语言的口语化结构》、《中国报刊语言的变革》、《俄中现代报刊文章的特殊性逻辑结构》、《俄中现代报刊文章的特殊性写作方法》、《作者“我”在俄中现代报刊文章中的特殊性作用》等学术论文10余篇。

上述课题、论著和论文被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大众传播教研室看作是:“为研究俄中两国传媒及传媒文体奠定了科研基础。”

《中俄现代传媒文体的比较研究》论著是在笔者的博士论文《俄中现代报刊文章的相同与区别研究》基础之上编译而成的。该著作分为五个部分:导论、中俄报刊政论作品的发展风格、中俄新闻文体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中俄现代新闻文章的共同特征、中俄现代新闻文体的不同特征和结论。

·第一章《中俄报刊政论作品的发展风格》回顾和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立及其发展风格、俄罗斯报刊体裁的发展与研究风格以及苏联新闻对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中俄新闻文体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对中俄新闻文体的主要修辞要素、中俄新闻文体的主要修辞种类、新闻作品中的语言游戏等进行了研究。

·第三章《中俄现代新闻文章的共同特征》对新闻体裁的分类法、新闻文章的主要特征、新闻修辞方法、报刊词汇、外来词汇的扩张问题五个共同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

·第四章《中俄现代新闻文体的不同特征》对中俄新闻功能的不同定位、中俄新闻作品的逻辑结构、“作者”在中俄新闻作品中的不同用法和中俄新闻作品的特殊性写作方法四个不同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著作的创新之处在于用历时和同时两个时间概念,对中俄传媒文体的发展进行纵向和横向同步研究,分析了一系列中俄现代传媒作品,对文体中的多种现象进行了历史性、概念性和详实性描述,充分展示了两国现代传媒文体的系列典型特征。

本著作运用历史比较法、结构分析法、体裁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上述提出的各项研究内容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论著引用的例文不仅量大,而且涉及范围广泛。对其中的一部分作品,笔者冒昧剖析了它们的不足之处。这里深表歉意,并望谅解!对某些例文只作展示,而未作分析的目的在于给智者提供更广阔的分析空间。

从2005年11月初回国开始,到完成本著作的修订工作只用了6个月时间。在这期间,可谓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辛勤工作。由于时间仓促,书中尚有不少粗浅、疏漏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张举玺

2006年8月于河南大学明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