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
17201100000003

第3章 由世系探索炎 黄两族起源发展的时与地江林昌

在《左传》、《国语》、《山海经》、古本《竹书纪年》、《世本》、《吕氏春秋》等先秦文献以及《大戴礼记》、《淮南子》、《史记》等秦汉文献里,有较多的关于黄帝、炎帝两族起源、发展、壮大的世系记载。如果将这些世系资料再加分析,不难发现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个系统偏重于历史方面,一个系统偏重于神话方面。偏重于历史方面的黄炎世系,地理范围较小,两族都在黄河流域由西往东发展。偏重于神话方面的黄炎世系,地理范围较大,除了以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为中心之外,又开始与长江流域有联系。这两个系统都有一定的历史素地,应当作综合考虑。

一、历史记载中的炎黄世系及其活动范围

我们先讨论比较接近历史方面的黄炎世系。《国语·晋语》中有一段较早较完整地叙述炎黄两族起源的文字: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远古时代,部落首领的名字就是该部落的名称。说少典氏娶于有虫乔氏,说明这两个氏族相互通婚。而少典氏生黄帝、炎帝,则是说黄炎两族由少典氏族分化而来。至于其具体地望,应由姜水和姬水推知。关于姜水的具体地望有两说。其一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条:“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岐水在岐山南面,属周原范围内。今天的陕西岐山县东面,就有一条西出岐山、东过武功、南入渭水的小河,应该就是古姜水。其二是明清时期的《大明一统志》《凤翔府志》《宝鸡县志》等史书所记,认为姜水即宝鸡市南面由南往北流入渭水的清姜河,沿清姜河两岸有益门堡与姜氏城。此姜氏城今名姜城堡,当与炎帝姜氏族有关。邹衡先生认为:“以上两说,孰是孰非,不必过于拘泥。但总是在凤翔府地,即今宝鸡市区之内。”

关于姬水的具体地望,历代史书无记载。现代学者认为其地当与岐山周原一带有关。如何光岳先生认为,姬与岐同音,而在岐山县南有一条小河流经扶风、武功而入漆水河。漆水源出岐山之北的麟游,在武功境内入渭河。霍彦儒等认为,这漆水之“漆”与“姬”字亦同音。可见,姬水确与岐山、漆水有关,而它们都在宝鸡地区范围内。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宝鸡地区很早就有祭炎帝、黄帝的习俗。《史记·封禅书》:“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吴阳乃宝鸡市区北的吴山之南面(今陈仓区内),即今凤翔的“三畤原”。总之,炎帝与黄帝的起源都在渭水上游的宝鸡地区。具体而言,炎帝在宝鸡境内的渭水之南,黄帝在宝鸡境内的渭水之北。

黄炎两族在陕西的西北部起源后,便往东发展,大约到了五帝时代的中后期,便已到了河南一带。其中黄帝族偏于黄河之北,炎帝族偏于黄河之南。《国语·周语下》有一段有关黄、炎二族后裔的世系传说:

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

其在有虞,有崇伯鮌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釐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

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

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惟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这里,黄帝、鲧、禹的后代杞、鄫两国,在河南的中东部。其中的杞即今天的杞县一带。《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封“大禹之后于杞”,《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汴州雍丘县,古杞国。”鄫在杞县东向的睢县。《春秋经》“襄公元年”:“曹人、邾人、杞人次于鄫。”杜预注:“郑地,在陈留襄邑县东南。”总之,杞国与鄫国都在今开封市与商丘市之间。在五帝时代的中后期,直到大禹治水成功,也就是距今4600年至4000年之间,黄河曾由洛阳、郑州地区向东南方向流,经颖水、淮河由苏北入海。也就是说,杞、鄫两国的地望曾经是在黄河的北面。而事实上,两周以来,凡一些可以考见的姬姓诸侯国,大多在黄河之北的晋南、豫中北、冀中南一带。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这些姬姓部族都在晋南。例如,霍在山西霍县,杨在山西洪洞,虞在山西永济,魏在山西芮城,韩在山西河津,等等。传说河南的新郑曾经是黄帝的活动中心所在。《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徐广曰:黄帝“号有熊”,又引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而炎帝、共工的后代如四岳、申、吕、许等,则偏向在河南的南面,也就是当时黄河的南面。四岳即太岳,也就是今天的嵩山。申国在今河南唐河县境内,吕在南阳县境内,许在许昌县境内,他们都在河南的西南或正南。正因为如此,所以传说河南东南部的淮阳曾经是炎帝族的中心。《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炎帝,初都陈。”陈即今淮阳境内。

二、神话传说中的炎黄世系及其活动范围

炎黄两帝起源后,氏族分支很多,因此世系比较复杂,我们先讨论神话传说中的黄帝部落世系。

《国语·晋语四》说: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

这段话涉及较多的有关氏族社会婚姻制度、继承制度、氏族命名制度等问题。限于篇幅,此不展开。我们只就黄帝之子二十五人成为二十五宗,后来又分为十二姓来考察即可明了。当时黄帝族的发展是分支多线条的。这些多线条的分支发展,又当各有世系。但时代久远,已不可全部考索。下面一些偏重于神话色彩的资料尚可提供一些线索。

《山海经·海内经》:

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山海经·大荒西经》:

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摇山,始作乐风。

《山海经·大荒北经》:

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

《山海经·大荒西经》:

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大戴礼记·帝系》:

黄帝产玄嚣。玄嚣产极。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帝喾产放勳,是为帝尧。

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芒,句芒产虫乔牛,虫乔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及产象、敖。

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

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緺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氏,产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籛,是为彭祖;其四曰莱言,是为云郐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

昆吾者,卫氏也。参胡者,韩氏也。彭祖者,彭氏也。云郐人者,郑氏也。曹姓者,邾氏也。季连者,楚氏也。

《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虫乔极,虫乔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虫乔极皆不得在帝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勳。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勳立,是为帝尧。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史记·殷本纪》: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

《史记·周本纪》: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

以上世系,虽然是东周以后的人根据传闻而构拟的,不可尽信;但中国古代各远古民族都有重世系、辨源流、讲历史的传统,因此,即使是传闻的世系,也当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在黄帝世系中,玄嚣与昌意是重要的两支。从地理方位看,玄嚣一系偏北。《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大戴礼记·帝系》篇:“青阳降居泜水。”泜水,古代有两处,一处为河北的槐河,一处在河南的沙河。《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与晋师夹泜而军。”杨伯竣注:“泜水即滍水,今名沙河。源出河南省鲁山县西(南的)吴大岭,东流经县南,又东经宝丰、叶县、舞阳,合于北沙河”。前文曾讨论,黄帝族由陕西往东发展到河南后,曾在新郑留下有熊氏之墟。新郑与鲁山泜水相近,这之间不是偶然的巧合,暗示了某些历史的真实。因为黄帝、玄嚣都在河南中部,所以其后代亦大都在中原一带。帝尧唐都在山西南部的翼城县、曲沃县一带,帝挚在河北定州、唐县一带,周族后稷起源地在晋南。

现在再来讨论一下黄帝的另一支族昌意一系的活动范围。《山海经·海内经》说“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娶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大戴礼记·帝系》也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史记·五帝本纪》也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阳”。这里的“若水”,顾颉刚、姜亮夫、李学勤等先生已考证,均认为指的是四川西部的雅砻江至金沙江流域。《五帝本纪》索引“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国也”。《水经》“水出旄牛缴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又东北至朱提县为庐江水”。因为昌意降居若水,所以取蜀山女为妻。

如前所述,黄帝本族的发展主要是在中原,但黄帝族的一支昌意、韩流、颛顼则降处川西之若水,并与蜀山氏女缔结婚姻。这说明中原地区的黄帝文化很早就影响到西南地区,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很早就有交往。而中原的虞舜、夏禹又都是昌意、颛顼的后代。这又说明从五帝时代早期直到五帝之末的舜,乃至夏朝,中原文化与西蜀文化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络。李学勤先生指出:“很多人以为蜀地僻远,交通封闭,长期不通中原,甚至怀疑随武王伐纣的蜀的地理方位,现代考古学的发现已足纠正这种误解。有充分证据表明,在商代及其以前,蜀地已与中原有文化上的沟通。广汉三星堆的发掘,更以大量材料印证了这一点。蜀国的陶盉、牙璋等确与二里头文化有明显的联系。蜀、夏同出于颛顼的传说绝不是偶然的”。我们再来讨论神话传说中的炎帝后裔分支世系。

前引《国语·周语》说,炎帝的后裔有共工、四岳以及申、吕、齐、许等等。那么,炎帝到共工之间的世系又是如何的呢?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宇宙》篇提供了资料:

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

共攻步十日,四时。

说明炎帝与共攻之间有祝融;而且共攻与日月星辰等天象有关。以下《山海经》提供的资料进一步提供了共工之前与之后更多的世系情况: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海内经》

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大荒北经》

据此,可知炎帝系统的世系也是源流悠长的。其间的关系为:

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四岳术器后土-噎鸣-岁十二信-夸父。

不仅如此,据《国语·郑语》还有祝融八姓的传说:

祝融……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当周未有。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妘姓,邬、郐、路、偪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斟姓无后。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姓夔、越,不足命也。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

此外,据有关文献可知,炎帝之后还有三苗一族。《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谓之饕餮。”贾逵说:“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郑玄则谓:“三苗为饕餮。”《后汉书·西羌传》也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

这样,我们可得炎帝族的分支世系如下:

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四岳-申、吕、齐、许术器后土-噎鸣-岁十二信-夸父缙云氏三苗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彭姓:彭祖、豕韦、诸稽秃姓:舟人妘姓:邬、郐、路、偪阳曹姓:邹、莒斟姓:无后芈姓:夔、越、蛮、荆。

现在,再来讨论炎帝后裔各氏族的分布。前文,我们已指出,炎帝族共工的后裔四岳、申、吕、许的地望,都在今河南的中部或南部,属于中原地区。其实,共工氏的活动范围也当在中原地区。《逸周书·史记解》:“昔者共工自贤,……唐氏伐之,共工以亡。”《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荀子·议兵》:“禹伐共工。”共工与尧、舜、禹发生直接关系,而尧舜禹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首领,则共工氏当时的活动范围也当在中原地区。所以共工的后代四岳、申、吕、许也都在中原。

但炎帝族的另几支后裔则已发展到了长江流域了。其中三苗族开始也在中原地区,后来在尧舜禹部族的攻击下,逐步南移到长江中游。《吕氏春秋·召类》:“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汉学堂丛书》辑《六韬》:“(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丹水,又称赤水。《山海经·海外南经》:“三苗国,在赤水东。”丹水源于陕西秦岭东南向的商县,往东南流经丹凤,入河南淅川境内与淇河、淅水相会,再南流进入湖北省均县入汉水。丹水又称赤水者,乃是因为丹水流经丹凤县密阳乡时,“水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浮水侧,赤光上照如火”(《水经注》“丹水”条)。总之,丹水的地望在陕东豫西的中原地区。

舜后期与禹时,苗氏的大部分继续南移,进入湖北境内的江汉平原和湖南境内的洞庭湖四周。《淮南子·修务训》:“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战国策·魏策一》:“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旁,而衡山在其北。”《史记·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由这些材料可知,在舜禹时期,三苗已南下江汉流域。其中的地名如“苍梧”在湖南沅湘二水以南,洞庭湖在湖南岳阳市境内,彭蠡湖在江西境内,即今之鄱阳湖。从此以后,长江中游成了三苗部落的主要活动区。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即称江汉流域的古民族为苗蛮民族。

在前面讨论黄帝世系时可知,黄帝有子曰昌意,而昌意、颛顼之后又发展出三个分支:其一是鲧至禹一系的夏族,其二是穷蝉至帝舜一系的虞族,其三是据《大戴礼记·帝系》的老童、重黎、吴四、陆终一系的后代六姓。而这产生出六姓的祖先重黎在《史记·楚世家》又被称为“祝融”;“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而在《国语·郑语》里,祝融之后则有八姓。事实上,《郑语》的祝融(重黎)之后八姓与《帝系》所说的六姓,实际上是同一回事,因为据《国语》韦昭注可知,八姓中的向姓是彭姓之别,斟姓是曹姓之别。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这些祝融之后的早期分布,大都数在中原地区,只有小部分在南方。如昆吾,曾在河南许昌,顾在河南范县,苏在河南济源,温在河南温县,舟在河南新郑,郐在河南密县,参胡在山西南部芮城,鬷夷在山东定陶,偪阳在山东峄县,等等。这些都属中原地区。其它在南方者有彭姓,彭祖在江苏徐州境内,诸稽在浙江绍兴诸暨,夔、越、蛮、芈,均属楚文化范畴,地望在湖北、湖南一带,如夔在湖北秭归;芈在江汉流域;越亦当在两湖之间,而非后来的吴越之越。

祝融之后,到了夏商周时代,便逐渐衰落,有的甚至消亡了。如董姓的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的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的舟人,“则周灭之矣”;斟姓,则自行绝灭无后;至于妘姓、曹姓,“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在祝融之后中,只有姓的楚国,在夏商周三代,一直发展顺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成了南方的霸主,所以《国语·郑语》说:“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由于芈姓楚国成了祝融族的主要后代,所以人们习惯上容易产生祝融族在南方的误解,将祝融族挂靠在炎帝族之后的传说,大概正是在这种误解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事实上,正如李学勤先生所指出:“祝融八姓的早期分布,北起黄河中游,南至湖北北部,可以说是环处中原”,也就是说,“推本溯源,八姓的原始分布都是中原及其周围。

《国语·郑语》的祝融八姓与《大戴礼·帝系》所说的陆终六姓,实际是同一回事,上文经李学勤师的梳理,其间的同一关系已很明了。《郑语》祝融八姓与《帝系》陆终六姓之所以能够大致相同,是因为他们所记的是同一组祖先族系;而略有细节不同,是因为两书是分别保留的两张世系名单,时代久远,自然会有些细节差错。

这里要讨论的还有一个问题是,《国语·郑语》所说的祝融八姓属于炎帝族系,而《大戴礼·帝系》所载的陆终六姓属于黄帝族系。这主要原因可能是如上所说,炎帝族发展到后来,主要活动区域已在长江中游地区,而黄帝族发展到后来,也有相当一部分南移到长江中游。两部族本来即同祖,而发展到后来又杂居一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已难以清楚地划分界线,于是有了《国语·郑语》祝融八姓源于炎帝,而《大戴礼·帝系》陆终六姓源于黄帝,而八姓与六姓实际是同一组世系的现象。我们不能因此认为这是古书记载的错误。事实上,这之间的歧异与同一,正反映了炎黄民族善于融合而且很早就开始了融合这一民族特性。这是需要特别值得赞赏的。

另外,司马迁的《史记·楚世系》所叙楚族世系,基本采用《大戴礼·帝系姓》系统。这与司马迁的取材标准有关。司马迁著《史记》,在众多的材料里,首先取信的是六经。其《伯夷列传》的“赞辞”说:“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而在六经之中,尤取信于《五帝德》《帝系姓》,其《五帝本纪》的“赞辞”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其中如“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说明在《国语》与《帝系姓》之间,司马迁更相信《帝系姓》,于是他就“择其言尤雅者”,而“著为本纪”的。司马迁的做法是否完全可取,我们可暂置不论,但读书须识体例,确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