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
17201100000004

第4章 缅怀华夏人初“三祖”暨中华祧祖庄福林

2005年金秋季节,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虞舜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八届年会。会上听取了许多学者的相关报告,参观了较多的文化古迹,并在几个县市的广阔空间范围内踏察了宽阔的黄河、壮丽的中条山以及碧波万顷中闪闪泛白的盐田。这是哪里?原来这就是中国远古史中所指的“九州之险”的中心区,这就是中国远古史讲授的华夏人初三祖生存的空间以及三祖之战的古战场——今山西运城市。学术活动中,祖国山河的胜景,令我心旷神怡;丰富的远古历史内涵,一方面令我手舞足蹈,一方面令我蹙额窃笑,笑本人知识的寡闻,对于三祖之战,不知讲过多少遍,但由于对古地貌的无识,因而对于战争的原因,总是一般的说明出于对空间的争夺,却不知特殊的生活资料—食盐,在什么程度上影响到三祖战争。三祖之战结束,黄帝部落联盟胜利,三祖的部属大合会,后来终于形成了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为了不忘三祖时代的坎坷和折冲,为了珍视三祖后裔之间的友谊和融合,从而努力创造和实现今日社会的和谐,所以,撰此文。

一、三祖及其部落联盟各自生存的方域

(一)炎帝

大约距今6000余年前,或再稍早些,构成后来华夏族的前身,有一支是炎帝及其部落联盟。按古族别分,他们应属于古羌人,其中知名的有烈山氏、共工氏、四岳、缙云氏等。

1.烈山氏。据《国语·鲁语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也说:“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烈山氏,即因烧山种田而出名,所以柱当了田正,并且直至夏代以前,一直被奉为“稷神”。“烈山”,《礼记·祭法》作“厉山”,在今湖北随县境内。

2.共工氏。它是古羌人中最著名的一支,奉炎帝为始祖。共工氏是崇拜火的氏族部落。《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即共工氏掌治“九有”地方,其子后土治理“九土”出色,所以被祀为“社神”。而《礼记·祭法》也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这“九有”、“九土”、“九州”,即应指共工氏有九个氏族部落。

对于共工氏的九个氏族部落,不详其名,但对其活动区域却有线索可寻。《左传》“昭公四年”:“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这“九州之险”以内,应是共工氏的“九州”。由“九州之险”句注释可知,共工氏的“九州”,应指嵩山以西,华山以东,太行山以南,荆山以北。

3、四岳。据《国语·周语下》,四岳是共工的“从孙”。四岳活动的地方大致就是共工部四周的山岳地区,即所谓“九州之险”。九州之险处于黄河中下游两岸,人口较密,狩猎发展,农产较丰。四岳在“九州之险”内交往时,必须经由“三涂”:其一,太行山隘口;其二,车辕山隘口;其三,崤渑山隘口。四岳的后代有很大的发展,周代的齐、吕、申、许,都为姜姓,是其中的一部分。齐国的先人,很早本活动于华山以西,渭水以南的广大地区。《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可见四岳也奉炎帝为宗神。

(二)黄帝

1、姬姓国家。中国远古史发轫,有“三皇五帝”之说,其根据,既有神话,也有传说,而以历史传说为主。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孔安国在《尚书序》,皇甫谧在《帝王世纪》,还有孙氏注《世本》,都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为五帝。无论分为怎样的系列,或为“皇”,或为“帝”,“黄帝”总是不能缺的!可见,“黄帝”在中国人视野以内,历史地位何等重要和崇高。

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这段引文,有四点应关注。其一,黄帝是少典国之子,本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故改姓“姬”,名轩辕;其二,黄帝正妃嫘祖,据传说,善养蚕;其三,黄帝次子昌意,昌意子昌仆,生高阳,即后来的帝颛顼;其四,黄帝崩,葬于桥山。桥山,《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地理志》云:“上郡阳周县桥山南有黄帝冢。”阳周,隋改罗川。

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部落分为六个氏族,名称为“熊、罴、貔、貅、豸区、虎”。熊氏族也称为有熊氏族。黄帝隶属于有熊氏族,并领导另外五个氏族。“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中国从氏族社会以来,女子称“姓”,万世不变;男子称“氏”,而且其子孙可以因时、因地、因官等而命“氏”;上句中,所谓“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艹咸、任、荀、僖、姞、儇、衣,实际是姓“公孙”的部族的二十五个儿子,得“氏”者十四人,分为十二个“氏”。春秋时期及其以前,“姓”用以“别婚姻”——“同姓不婚”;“氏”用以“别贵贱”等级。经过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以后,情况大变;特别是汉魏以降,除极端个别情形外,姓与氏完全混用,姓就等于氏,氏就等于姓了。

黄帝的儿子中姬姓国家集中在两个地区:其一,是晋、陕、豫之间,如虞、芮、荀、贾、耿、扬、魏、霍等;其二,是汉阳地区,如随、唐、巴等。而且,黄帝子姬姓中,包含不少戎狄。如春秋时期晋国周围存在的骊戎为姬姓,狐戎为姬姓,赤狄也有姬姓。

2、陶唐氏部族。黄帝的儿子中,祁姓的陶唐氏是著名的部族。陶唐氏部族最早活动在今河北唐县一带。《左传》“哀公六年”载《夏书》佚文:“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由《夏书》佚文,可以判断,陶唐氏部族曾是发展的,兴旺的。陶唐氏衰败后,曾有一部分迁徙至晋南。所说尧都平阳,即是今山西汾阳境。春秋时期晋国的范氏自称出自陶唐,历数自己氏族的兴衰和传承。范宣子说:“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周代,有一个房国,祁姓,在今河南遂平县境,据说是丹朱之后。

3、黄帝子中另有无姓的戎狄。《山海经·大荒北经》载:“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山海经·大荒西经》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此北狄。”由此可知,稍晚的犬戎、北狄,虽然不属于黄帝子的十二姓,而且又是戎、狄,但确实为黄帝的子孙,所以也必然以黄帝为其部族的宗神。

(三)蚩尤

1、三苗。苗,即髦或毛,音变为蛮。所谓“三苗”,大概是三个氏族部落。他们奉帝鸿为祖先。他们的著名的首领是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也即驩兜。三苗,本居长江中游南岸地方。《战国策·魏策》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之。”彭蠡,即今鄱阳湖;衡山为今安徽霍山;文山不详,大约在两湖的南边。三苗曾与禹交战,在九州之险失败后,一部分退回江南。一部分逃往三危,即今敦煌东南二十里。

2、巴人。巴人,指秦汉时巴郡南郡蛮。据《后汉书·南蛮传》,共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等五个氏族,大概五个氏族组成一个部落。

二、三祖之战的原因

上面谈到“九州之险”。“九州之险”处于黄河中下游的两岸,人口较多,狩猎发展,农产较丰,但距山麓较远的地方,水患严重。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炎帝部族以农业为主,在“九州之险”内,择地而居。而黄帝部族狩猎发展,牧业也发展起来,“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与此同时,远在江南的三苗或称苗蛮部族发展起来。由今武汉向西北,自汉口,经随州、襄阳、十堰沿汉水一线,正处于江汉平原区,特别是襄阳,是古代由江南通向九州之险区域的咽喉要道。苗蛮部族通过这里,与“九州之险”内各地物产交流,人员交往。

在远古时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部落或部族,为争夺生存空间,往往发生战争。当时的华夏人初三祖,也不例外。但是,三祖间战争的具体原因,除一般的争夺生存空间的原因外,还为争夺特殊的生活资料—食盐而战!

在三祖时代,狩猎业、渔捞业、放牧业、刀耕火种的农业,已经发展起来。然而不论经营哪种经济部门,不论人们吃什么,喝什么,都离不开食盐。“九州之险”地处大陆腹心地区,人口更为密集。社会经济生活迫切需要大量食盐,但所处方域却远离大海,又没有类似后世的井盐,所以若发现池盐,确感弥足珍贵!今日的山西运城市,在三祖时代处于“九州之险”内的中心区,中国著名的盐池——“解池”,是该市的一个重要的市区。甚至可以说解池对古代中原地区的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解池,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4公里。唐朝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左右,相传盐池有两位神——东池神和西池神。当地为池神修建了池神庙。池神庙所在地古称卧云岗,它面临盐池座北朝南。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尊东池神为资宝公,尊西池神为惠康公,3年后进爵为王。到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赐庙号为“宏济”。池神庙现存主要建筑为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重修后的遗存。整座庙宇规模不大,却精巧细致,极具文物价值。

池神庙南边,便是闻名遐迩的运城盐池,或称“盐湖”。盐池总面积130平方公里,由鸭子池、盐池和硝池等几部分组成,它的开发已经有6000余年历史。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我国内陆的重要的产盐地之一。

在古代,盐池里的盐是怎样开采出来的呢?为了叙说的方便和叙说得明白,先顺便说明盐池的形成。今日运城市南面临西东向的黄河。在接近黄河北岸岸边,横亘着中条山。早在远古时代,由于造山运动和地壳变迁,造成中条山北麓的断裂,出现了一条狭长的凹陷地带,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湖泊。湖泊中的钾盐、石灰石、镁盐等慢慢与早期的淤积层结合,经过长期的蒸发作用,盐类沉淀,结成很厚的矿石层,于是形成今天美丽的盐湖——解池。盐湖的南边,紧邻着中条山,当地人称它为“南山”。每到夏天,有南风从中条山的山谷间吹来,和着强烈的阳光吹过盐湖,吹干了盐湖周边一方方的盐田里的水份,只留下一片晶莹洁白的食盐!为采捞食盐,暖风吹干盐田中的水份是首要条件。但同时,还必须具有另一与之对立的条件——大量的水!盐湖里的盐份,早已沉淀或结晶,若没有足够的淡水,使固体盐变成液体盐,便无法采捞出盐来。为了采捞到池盐,盐工除了利用天然雨水外,还要视季节和天气向盐田中灌入大量淡水。有的地方冒出泉水,也是重要水源。

相传,当年舜帝来到盐湖边,看到辛勤劳作的盐工,不禁感慨万端,他手抚五弦琴,吟诵《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古唐诗合解·卷一〈古诗〉》。

时至今日,在池神庙里,仍然有舜帝抚五弦琴,吟《南风歌》的遗址——歌薰台。翻译《南风歌》的大意:由中条山吹来的温暖的南风啊,可以解除我的民众的烦愁;南风刮起得适时啊,池盐结晶可以使我的民众财富充盈。舜帝生于中条山下,青年时代成长于中条山下,该地盐池的富民作用使他耳濡目染,欢欣鼓舞,同时开垦盐田的艰辛,治盐的繁重,激起他体恤民生之情。这是4000多年前出现在中条山麓的社会生活画面。然而,人们哪里知道,在比《南风歌》更古大约2000年的时候,在中条山及其周围的广阔范围内,华夏人初三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彼此之间曾为生存空间,尤其为特殊的生活资料——食盐,进行过多次战争和极其惨烈的争夺。

三、三祖之间的交往、冲突和融合

(一)主要历史文献《逸周书·尝麦》

《逸周书·尝麦》载:“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监四方,司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命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辔,战车上驾驭马匹的绳索;绝,断也。绝辔之野,任凭驾战车的马匹驰骋,形容厮杀得极端疯狂。

(二)第一次战争:蚩尤对赤帝(即炎帝)的战争

据《逸周书·尝麦》,(蚩尤与赤帝“同朝为官”)蚩尤不服气,动用武力驱逐赤帝,激烈争夺于“涿鹿之阿”(或说太行山东麓)。赤帝的地盘——“九隅”丢失殆尽,赤帝很恐慌。

(三)第二次战争:黄帝对蚩尤的战争

继据《逸周书·尝麦》,被打得大败的赤帝,在恐慌中前去说服黄帝,请求支援。黄帝听说蚩尤的强盗行为,很愤怒,慨然允诺赤帝的请求,出动甲兵,用大规模的军队支援赤帝。在中冀中冀,古冀州的中部。古冀州即今山西省全境、河北省东南部(参见运城市盐湖区虞舜文化研究会编,叶雨青著《舜帝传说故事》第1页)。双方进行了发疯般的厮杀,黄帝终于擒斩蚩尤而获大胜。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这里的应龙可能是共工氏之子句龙。面对蚩尤气势汹汹的进攻,黄帝命令应龙在冀州之野予以反击。应龙还是运用蓄水的老办法,当然不是生长在水乡的蚩尤的对手,结果吃了败仗。于是黄帝另换一套办法,对付蚩尤。因为黄帝率领的军队,习惯于干旱气候,所以他就施展自己的惯用本领,请来了旱神女魃。蚩尤对此不能应付,终于遭到失败,被擒杀于“凶黎之谷”。读了这段神话,联系到上文池盐的采捞,值得注意:蚩尤伐黄帝,黄帝鏖蚩尤,在交锋中,有应龙蓄水,有蚩尤请风伯、雨师,有黄帝下女神旱魃,在这些关于蓄水,兴风雨,致干旱的反复较量中,也隐含着盐湖抢捞食盐的争夺。

据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虞舜文化研究会编《虞舜文化研究丛书》及宣传资料载:古时,蚩尤部落就曾活动在今运城市盐湖区一带,在盐湖区东郭镇至今仍有一个村子叫做蚩尤村。相距不远,在盐湖区还有一个村子叫做社东村。蚩尤村和社东村两村的村头,各有一座坟冢遗址,据说它们就是当年分别埋葬蚩尤躯干和头颅的坟墓。当年,黄帝杀蚩尤以后,恐怕蚩尤死后,作祟于战胜者子孙,所以,对其尸体进行肢解,埋葬时也使其身首异处。盐湖名字叫做“解池”。“解”,义为“肢解”,地方音,读第四声,(界)音。“解”字,还有另外音义,读音为,写作“醢”,义为“醢刑”,“剁成肉酱解池”的“解”,最先为笔者解读。义为“醢”,音为而不为者,系山西省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景惠西先生。景先生系运城本地人,而且任职方志办领导,根据地名“名从主人”的原则,笔者认为景先生对“解池”的“解”字的解读,更接近真实。蚩尤战败遭杀戮,其部下有一部分逃到幽州去了,有相当部分退回江汉平原,还有很多人屈服了。黄帝战胜,遂“大合鬼神”,庆祝部落联盟的扩大。

(四)第三次战争:黄帝对炎帝的战争

在黄帝支援炎帝战胜蚩尤以后,又发生了黄帝对炎帝的战争。《史记·五帝本纪》载:“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振德修兵……教熊、罴、貔、貅、豸区、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战争的原因,说得不具体,只说明“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愤怒,反对,纷纷叛离炎帝而归向黄帝。炎帝不识相,仍然坚持侵凌之志。所以,黄帝教熊、罴等6个氏族与炎帝战争。在阪泉之野,经过三次战斗,黄帝获胜,炎帝屈服。

(五)三祖之间的交往、冲突和融合的历史意义

三祖之间的交往、冲突和融合的历史意义重大:其一,促进了氏族部落之间的交往、分工,加速了阶级分化的过程;其二,促进了不同血缘的氏族部落的相互融合,后来形成了华夏族。

四、中国远古史先祖“模糊年表”一瞥

(一)“模糊年表”及其作用

中国远古史,从渺远的历史中,可以探索出先祖的“模糊年表”。

将这段历史,首先定一个“准年表”——颛顼年表。据《史记·五帝本纪》和考古资料得知,颛顼帝之都——“帝丘”,即今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距今为6000余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由“准年表”——颛顼年表上溯和下推,虽然不精确,但肯定会有大致年代轮廓,定其名曰“模糊年表”。“模糊年表”的作用:在制定远古史先祖绝对年表暂时存在困难的情况下,不妨制订一个“模糊年表”,可以作为未来的绝对年表的“垫脚石”。

(二)三祖之间交往、冲突和融合的模糊年表

据《史记·五帝本纪》注,孔安国、皇甫谧《帝王世纪》及孙氏注《系本》,并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高阳(笔者:即颛顼)、高辛(笔者:即帝喾)、唐、虞为五帝。而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黄帝为五帝之首。这样,黄帝实处于“三皇”系列和“五帝”系列两者之间。而在《逸周书·尝麦》中,却又将炎帝(即《尝麦》中的赤帝)、黄帝与蚩尤拉在一起,进行循环战争。蚩尤,作为三苗的首领,既是后起的,又存续的期间较长。所以,三祖之间交往、冲突和融合延续多少年?确实说不清楚。现在,也以“模糊年表”办法处理,可以了解年代轮廓,即若如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颛顼以上即是黄帝,而且据《国语·鲁语上》载:“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帝高阳也”,所以估算黄帝与颛顼二者相距100年,而已知颛顼距今6000余年,因此,6000余年+100年=黄帝距今6100余年!于是,在“模糊年表”中写上一条:“黄帝、炎帝、蚩尤三祖之间交往、冲突和融合”,“距今6100余年”。

(三)辽西红山文化等的年代

辽西红山文化,出现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距今5000余年《辽西发现五千年前文化遗址》。江汉平原的早期国家三苗,在时代上,与辽西红山文化相仿。

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距今2070年+2000年=4070年。

(四)华胥氏是中华民族之母,距今8300年

据新浪网站新闻栏目2006年3月2日报道,“万人蓝田祭华胥氏,专家称华胥氏是中华民族之母”。据了解大规模祭祀华胥灵的活动,自明朝开始,于民国时期中断至今。又悉,从今年起,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将在蓝田举行盛大的民祭活动。据专家考证,华胥氏处于母系氏族社会,距今8300年。《太平寰宇纪》载:“蓝田为三皇故居,境内有华胥陵。”华胥陵也称羲母陵,位于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

(五)中国远古史先祖“模糊年表”距今若干年主要内容出处距今8300年专家考证,华胥氏处于母系氏族社会,距今8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