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文学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1827800000004

第4章 东晋全能画家顾恺之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是我国东晋时期的大画家。他出身士族,多才多艺,以“画绝、才绝、痴绝”而驰名于世。

他于公元346年出生在江苏省。他生得虎头虎脑,很结实。父亲给他起了个名字叫“虎头”。小虎头聪明好学,不但爱写诗作文,画儿也画得很好。

有一天,顾恺之的父亲在家里宴请几位客人。一位客人带来一把华美的乐器——筝,借着酒兴弹奏起来。曲子奏完后,有位客人提议说:“这把筝真是太妙了!要是写一篇文章来赞颂它,那才好呢!”

在一旁陪客的顾恺之听了客人的话,略微思索了一下,就提笔写了起来,不一会儿,一篇题为《筝赋》的文章就写完了。然后,他大声地读了起来:

这筝多么的端正修直啊!

弧形的筝面就像天穹一样深远,

下面的筝底就像大地一样平坦。

虽然它的身上绘着华丽的花纹,

可它的本质却是那样朴实自然。

这是多么和谐统一啊!

许多人喜欢你文雅漂亮的躯体,

可懂得音乐的人却更赞美你那清亮的声音……

客人们听了连声称赞起来:“好!太好了!这篇赋真可以和嵇康写的《琴赋》媲美呀!”

顾恺之听了大家的夸赞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爽快地说:“为什么要拿我的文章和嵇康相比呢?不知道我的人,会因为我生得比他晚而看不起我;如果是赏识我文章的人,是会认真评价我的文章的,用不着和前人相比。”

听了顾恺之的这番话,大家连连点头,都觉得这个小孩子的确文思敏捷,气概不凡,是个很有抱负的少年才子。

顾恺之拜名画家卫协为师,苦学苦练。到了十几岁时,他的画就十分出色了,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青年画家。

据《京师寺记》中记载,东晋兴宁年中,江宁(今南京)有一座瓦棺寺刚刚修好,寺里的僧众请当时的社会各界布施。士大夫们纷纷慷慨解囊,最多的一笔布施没有超过十万钱。

顾恺之也出来布施,他准备捐赠一百万钱。大家知道顾恺之一向清贫,根本不可能拿出这么大一笔钱,就都以为他在说大话,寺院里的僧众也请他收回自己的承诺。顾恺之对寺僧说:“给我准备一面墙壁。”他从此就住到寺里,在那间屋子里闭门不出,在墙壁上作画,一直画了一个月零几天,才完成了一幅维摩诘的画像。但是这幅画唯独没有画上眼睛。顾恺之对寺僧们说:“第一天到这里来参观此画的人,请他们布施十万钱,第二天来的人请他们布施五万钱,第三天来的,就按照惯例收取吧。”

第一天,顾恺之打开了门,为维摩诘像点上了眼睛,顿时,整幅画如龙点睛,光照一寺。前来观看、布施的人如潮水般涌来,整个寺院水泄不通。很快就得了一百万钱。

顾恺之的三绝当中有一个是“痴绝”。

据《晋书·顾恺之传》记载,他曾经这样评价过自己:“恺之体内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其实这正是他乐观单纯、诙谐幽默的个性,很有魏晋名士的风度。下面就据《晋书》所载,举几个事例供大家欣赏。

顾恺之每次吃甘蔗,总是从尾部吃到头,有人就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吃,他回答说:“渐入佳境。”

有一次,他把自己的一些画装在一个柜子里,在柜子的前面贴了一道封条,然后把柜子寄存在将军桓温之子桓玄那儿。这些画都是他的精妙之作,也是他最珍惜的。桓玄悄悄地打开了柜子的背面,偷取了这些画,然后又把柜子装好,恢复原样,说自己从来没有打开过。顾恺之见柜子的封题如旧,而画已不在,一点都没有怀疑是有人窃取了,而是不停地说:“真是妙画通灵啊,变化而去,就像是人的羽化登仙。”一点都没有怪谁的意思。

他为散骑常侍时,和谢瞻同在一起当差。他常在夜下长声歌咏,谢瞻每次在远处赞美他,他听到赞美,就更加努力地歌咏,不知疲惫。后来,谢瞻困了,要去睡觉了,就叫了另外一个人代替自己继续站在那儿看着他。而顾恺之毫无察觉,一直吟诵到快天亮。

顾恺之对中国绘画及绘画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人物画善于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运用“铁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细线,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他在《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等画论中还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通过形象思维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对后世的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今传世的顾恺之作品摹本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