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这些事让孩子自己去做
1838300000053

第53章 让孩子自己乐观起来

教子心经

一般说来,教育孩子学会乐观地面对人生,除了多与孩子交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之外,父母还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孩子克服一些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措施保持乐观。

美国有一对兄弟,一个出奇的乐观,一个却非常悲观。

有一天,他们的父母希望兄弟俩的性格都能改变一些。于是,他们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装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

一个小时后,他们的父母走进悲观孩子的屋子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在哭泣。原来,他不小心弄坏了玩具,怕父母会责骂自己。

当父母走进乐观孩子的屋子时,却发现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子挖着马粪,把散乱的马粪铲得干干净净。看到父母来了,乐观的孩子高兴地叫道:“爸爸,这里有这么多马粪,附近肯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给它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

这个乐观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从报童到好莱坞明星,再到州长,直至当上了美国总统。这中间,乐观的性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乐观是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而又不断进取的个性特征。孩子对那些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或对象,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对无法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乐观的性格是孩子应对人生中悲伤、不幸、失败、痛苦等不良事件的有力武器。如果孩子无法乐观地面对人生,就会意志消沉,对前途丧失信心,而且长此以往,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乐观的性格是可以培养的。早期诱发理论认为,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乐观的性格可以通过实践逐步培养,悲观的性格也可以在实践中逐步被改塑。

那么,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呢?

1.引导孩子摆脱困境

每个孩子都会碰到不称心的事情,即使天性乐观的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遇到困境时,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闷闷不乐,父母无论多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谈,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坚强面对,鼓励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不要尽往消极的方面想。

6岁的乐乐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一天,妈妈从幼儿园接乐乐回来时,就发现乐乐有点闷闷不乐。妈妈问道:

“乐乐,今天幼儿园有什么高兴的事呀?”

“今天一点都不好玩。”乐乐不高兴地回答。

“为什么呀?出了什么事吗?”妈妈问道。

“今天幼儿园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很会说话,老给同学讲搞笑的事情,同学们都不理我了!”原来,乐乐今天在幼儿园受到冷落了。

“那不是很有意思吗?以后,你每天都可以跟这样一个会说笑话的人玩了,你不高兴吗?”妈妈引导乐乐。

“可是,同学们都不理我了呀!”乐乐有些着急了。

“只要你和同学们一样与那位新同学一起玩,你们不是都可以玩得很开心吗?其他同学还是跟你一起玩的呀!是不是?”妈妈问道。

“嗯,好像是。”显然,乐乐同意了妈妈的看法。一路上,乐乐又恢复了往常的快乐。

父母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只要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就要引导孩子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这样,烦恼很快就会消失,孩子也会恢复快乐。当然,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难,教给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措施来保持乐观的情绪,这些都是促使孩子摆脱消极情绪的好方法。

2.父母自身要乐观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首先要乐观。父母在工作、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如何处理会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则,在面对困境、挫折时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孩子也会受父母的影响,在遇到困难时,乐观地去面对。

平时,父母应该多向孩子灌输一些乐观主义的认识,让孩子明白,令人快乐的事情总是永久的、普遍的。不愉快的事情只是暂时的,不具普遍性。只要乐观地对待,生活仍然是美好的。例如,碰到周末要加班去,就要对孩子说:“今天妈妈要去公司加班,这表明妈妈的工作很忙。”孩子会觉得妈妈很能干,在公司是核心人员。而不要对孩子说:“该死的,妈妈今天又要加班去。”因为这样孩子会觉得你是不得不去加班的,这就给孩子留下了不快乐的阴影。

3.不要对孩子“抑制”过严

许多孩子不快乐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自由。父母的溺爱,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一些行为和举动,甚至替孩子包办一些事情,这样,孩子什么事都不用做,也就无法从中得到乐趣。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认为,要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就不要对孩子“抑制”过严,而是要允许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

例如,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自己选择早餐吃什么,什么时候喝牛奶,今天穿什么衣服;对于四五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父母许可的范围内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选择周末去哪里玩;对于六七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一定的时间内选择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什么时候学习等;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应该允许他结交朋友,带朋友来家里玩等。

一般来说,只有从小就享受到“民主”的孩子,才会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因此,聪明的父母不妨做个“懒惰”的父母,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处理自己的事情。

4.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悲伤

孩子在遇到困境时,往往会表现出悲伤。父母应该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悲伤。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现出软弱,孩子就会把心中的悲伤积聚起来,久而久之,反而造成孩子的消极心理。

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不要呵斥,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孩子发泄够了,他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衡。当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应该及时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从而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

5.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

乐观的孩子往往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悲观的孩子则往往觉得没有希望。因此,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希望教育是一项细致的工程,需要父母及时地感受到孩子的沮丧和忧愁,帮助孩子驱散心中的阴影。

平时,父母要多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鼓励孩子想象自己的美好未来,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只要孩子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孩子必定会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事情。

6.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可以使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一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广泛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升华思想。可以选择阅读伟人的故事、童话、小说等文学作品。另一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为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如带孩子到邻居家串门,邀请其他孩子到家里来玩等。

另外,父母可多搞一些活动,如带孩子外出游玩;也可让孩子做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如利用废物制作小作品,通过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体会生活的乐趣,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教子小故事

加查林的奇迹

1958年和1962年巴西蝉联世界足球赛冠军时,加查林以自己优异的表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位世界足球冠军竟是一个小时候患小儿麻痹卧床不起的病人。他之所以能够重新站起来,走进足球场踢球,完全是他父母不丧失信心、坚定乐观、爱心哺育的结果。

加查林出生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一个小镇上,小时候家里很穷,不幸的是在他6岁时又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被疾病折磨得卧床不起。父母伤心极了,小加查林更是急得要命,不住地问父亲:“爸爸,我还能站起来吗?我什么时候能站起来?”听到儿子的问话,父母心都要碎了,尽管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可是心里却没有任何把握。他们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小加查林需要的是乐观和信心,否则可能会使病情更恶化。

父母带着加查林四处求医,走遍了附近大大小小的医院,但没有任何人说能够治愈这种病。无奈之下他们变卖了家产,来到了里约热内卢,去找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医生在为加查林进行了六次手术后,奇迹发生了,加查林站了起来。他拖着虚弱的身躯迈出了一步、两步……看着加查林蹒跚起步,全家人都有说不出的高兴。

加查林问母亲:“我还能踢球吗?”母亲坚定地说:“能!战场上有瘸腿将军,足球场上就会有瘸腿运动员,以后让你爸爸带你踢球。”母亲的话给了孩子巨大的鼓舞,激励他为重新走上运动场努力与疾病作斗争。父亲也深知儿子的心思,从此父子二人密切合作,开始了新的足球生活。

踢足球是又苦又累的运动,不仅需要技巧,还要有健壮的身体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就是对正常人来说也不容易,对做了手术刚刚会走动的加查林来说就更加困难了。父母看到儿子摸着受伤的脚犯愁时,总是乐观地给予热情的鼓励和安慰,告诉孩子不要怕苦,不要退却,要坚持锻炼。父母的乐观和鼓励给了加查林勇气、信心和力量,在父亲的陪伴下他坚定了踢球的志向,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以高超的球艺赢得了人们的称赞。

19岁那年,加查林被批准参加了里约热内卢的波达弗戈足球俱乐部,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刻苦练习,22岁时终于成为巴西足球的主将。在赛场上飞快地奔跑、巧妙地迂回的加查林引起了观众的注意,人们称他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尖刀”。加查林的奇迹来源于他的大勇大智,而他的这种大勇大智则是父母用爱心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铸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