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名人谈文化艺术
1841600000005

第5章 苏轼

父子名噪京师

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母亲程氏秀外慧中、知书达理。少年苏轼在父母的培育下,勤奋好学,博通经史。他成长在一个各种社会矛盾渐趋尖锐的时代。这时代一方面号称“百年无事”,经济、文化都有相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既有辽、夏入侵的外患,又有豪强兼并、人民困苦不堪的内忧。社会危机四伏,积贫积弱的形势日益严重,改革的呼声,在士大夫阶层中渐次高涨。

苏轼在这样的家庭与社会气氛的熏陶下,受儒家经世济民思想的影响,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并主张针对现实中的种种弊端进行改革。他21岁随父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与弟苏辙同科及第。其父苏洵也深受重视,父子三人,一时名噪京师。仕途失意

苏轼出京做地方官,勤政爱民,尽心职守。八九年的时间,他辗转迁徙,但每到一地都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体察民间疾苦。当时正是北宋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代,当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新法有关的诗文,被卷入上层政治冲突中,于是在湖州任上被突然逮捕送交御史台论罪。从元丰二年7月被押,到11月释放,苏轼在狱中倍受诟辱,几置死地,幸得多方营救,才得贬出。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押公事,近于流放。他因经济困难,申请城东坡荒地,躬耕求食,自号东坡居士。但他仍继续关心国家政局,因壮志难酬而苦闷。

画白团扇救人

苏轼被贬杭州做官时,一天,有一位绫绢商人上堂起诉,状告一个制扇工匠欠他两万绫绢钱迟迟不还。

苏轼派公差传唤制扇人到公堂受审。制扇人跪禀道:“我家世代以制扇为业,前不久父亲死了,今年开春以来,杭州地面连日阴雨,天气寒冷,没有人买扇子,我一时拿不出钱来还账,不是故意拖欠不还。”

苏轼听后觉得制扇人值得同情,于是感到此案很难处理,想了半天才想出办法。对卖扇人说:“快把你家的扇子取来,我帮你卖出去。”那人忙回家把扇子抱来,苏轼挑选了20把白团夹绢扇,顺手拿起判状子的毛笔,在扇面上以行草书题字,画枯木竹石,一会儿就完成了。然后交给制扇人说,赶快拿到衙门口外面去卖,换了钱立刻还人家。制扇人接过扇子叩头谢恩,刚出府门就被买扇人围了起来,你争我抢,20把扇子很快就卖光了,卖得的钱正好够还账。

苏轼此举,使很多杭州人感动得落了泪,夸赞郡守苏轼为官清正。制扇人全家更是感激涕零。

黄州东坡肉

苏轼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对医学、考古、水利等诸方面均有独到见解,并对膳食、烹饪也颇有研究,是一位著名的烹饪学家和美食家。以其别号东坡命名的菜点很多,其中尤以名肴“东坡肉”的传说最为广泛,并以其不凡的来历,响誉古今。

北宋元丰二年十二月(公元1080年初),苏轼因“乌台诗案”受挫,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由于贬职,每月薪俸不多,生活很窘迫。后经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黄州城东旧时营防废地数十亩,让他在那里亲自带人开垦耕种。第二年冬天,苏轼即乔居黄州坡躬耕,在荒地树林里筑起了一间草房,并在房壁上绘上雪景,名曰“东坡雪堂”,因而自号“东坡居士”。在这里,苏轼除常与人赋诗下棋外,闲暇时便研究起烹饪技术,还亲自烹制各式菜肴。经常与友人一起吟诗喝酒,借以发泄政治上的失意苦闷。

驰名全国的“东坡肉”,这一楚乡湖北特有的传统名菜,素为人们所熟知,它是由苏轼亲手制作始创于黄州。后来,随着苏轼的升迁,此菜传遍大江南北,曾相继被介绍流传于苏、杭等地,并受到人民的崇高赞誉。盛而不衰的“东坡肉”,流传至今。

成就倍出

苏轼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指他的散文成就。在散文方面,他特别重视“以意为主”。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语言上骈散交杂,长短错落;最著名的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

总之,苏轼以其突出的创作成就成为北宋文学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