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名人谈文化艺术
1841600000008

第8章 施耐庵

勤奋的童年

施耐庵祖籍苏州,后移居兴化,兴化地处里下河下游,沟河纵横,港汊交错,其父施元德在兴化操舟度日。施耐庵有两个弟弟:二弟彦明,三弟彦才。

施耐庵因童年时聪颖过人,父亲元德公把他送到海陵东隅之白驹场读书。白驹场地处牛湾河、运盐河交汇处,这里盐业发达、物产丰盈、市井繁荣、人文荟萃,俨然有海滨城镇的韵味。优裕的乡里环境,良好的教育条件,熏陶着幼年的施耐庵。

施耐庵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很快成长为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19岁时,他初涉科场,一举考取秀才,30岁那年又考中了举人。

习文练武

施耐庵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小说家,他在小说《水浒传》中塑造了108位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施耐庵13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私塾读书。私塾先生是个武举出身的老人,壮年时因打抱不平,误伤了一个“鞑子”,才隐姓埋名,到此地教书。

一天早上,施耐庵听见后院有风声,却不见树叶飘动,于是他对着门缝朝院内望去,原来是先生在练功。先生手舞钢鞭,风声“呼呼”,人影难分。

先生练完鞭后,又打起拳来,只见他挥掌向一块大石劈去,“咔嚓”一声,掌到石裂,施耐庵惊呆了。先生练完功后见到他,问他为什么呆在这儿,施耐庵不好隐瞒,只好直说:“学生看先生练功入了迷,站在这儿发呆。”并求先生教他武功。

先生不肯教他,施耐庵并未灰心,从此他每天早起偷看先生练功,白天学习,晚上就模仿着练,这样坚持了3年,竟也练出了名堂。

有一年清明节,先生放学生一天假,让他门到郊外春游。施耐庵和同学正在赶路,忽听到“救命”的喊声,原来是个恶少在强抢民女。施耐庵见状,怒火中烧,他忙上前喝道:“你这小贼,光天化日之下,强抢良家女子,天理难容,快放了她!”

那恶少见是个书生,便没把他放在眼里,举起一块石碑,朝施耐庵猛砸过来。施耐庵并不慌乱,闪身跳出圈外,同时挥掌朝石碑劈去,只听“咣当”一声,石碑被劈成两半。那恶少大吃一惊,见势不妙,吓得抱头鼠窜,连忙逃跑。施耐庵刚要追,便被先生叫住。

施耐庵跑过来,跪在先生面前说:“学生出来惹事了,望先生恕罪。”可先生并没有责备他,还称赞道:“我因几个败家的徒弟而冷了心,本不想再收徒,今见你如此见义勇为,我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从此,施耐庵在老先生的精心培养下,不仅能写一手好文章,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为官清廉秉性不移

元泰定年间,施耐庵踌躇满志,到大都(北京)参加进士科考。自以为定能一举成功,曾夸下海口,此科定能金榜题名。不料,事与愿违,名落孙山。

施耐庵深愧有负父老乡亲厚望,遂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感。其时,大都好友刘本善,官居国子监司业,他素知施耐庵道德文章堪为人范,于是为他多方周旋,恰逢山东郓城县训导有缺,便举荐施耐庵前去赴任。

在郓城期间,施耐庵倡导学习,廉洁奉公,同情百姓,指导农桑。他的正直行为引起了上司和地方实力派的不满,每每受到刁难。当时,阳谷县有一个绅士吴林要安插他的亲戚,被施耐庵严辞拒绝。吴林怀恨在心,后来就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告施耐庵。施耐庵体会到官场黑暗,举步维艰,于是愤然辞官。

这段时间里,施耐庵利用公务之暇,留心地方掌故;辞职之后,为排遣心中烦闷,又游览了鲁中名胜:水堡村访问宋江后人,景阳岗凭吊武松庙,石碣村拜谒见贤桐,黄堆集(黄泥岗)考察劫“纲”遗址,狮子楼听评书说话。听樵夫晨歌,和渔夫晚唱,过金沙滩,经断金亭,穿黑风口……郓城期间的经历为他后来写《水浒转》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次年辛未,即施耐庵35岁那年,元廷又举办了一次特殊的科考,施耐庵求仕之心未泯,长途跋涉再次来到大都,获得赐进士的功名,因而被委派到钱塘(杭州)担任县尹。

施耐庵秉性不移,钱塘为官两年期间,他倡导农桑,轻赋薄税,秉公执法,抑制豪强。元朝官制:路府州郡均以蒙古人为长,称达鲁花赤,俗谓监州,以汉人为守副之。因而,施耐庵的正直行为时时受其上司达鲁花赤的干预。

“做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于是,施耐庵又一次愤然挂冠回乡。

施耐庵辞官之后,屈指一算,浪迹天涯已近10载,怎耐思乡心切?于是,一路买舟换车,日夜兼程,到家后方知妻子季氏夫人早于两年前病故;老父元德公卧病在床,后不久与世长辞,家庭的变故使施耐庵悲恸欲绝。其弟彦才理解哥哥的心情,便在白驹西侧花家垛帮他建了三间茅屋,施耐庵又亲自写了一副“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烟”的门联,表明了他隐居水乡的情感。不久,续弦申氏,教书种田,耕读两行,安心当起了乡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