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064

第64章 张衡创造大家世罕见,南阳才子真丈夫

张衡(78—139)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先后任侍中、太史令。博学多才,通五经、贯六艺,于文学、天文、历法都有极高造诣,创造了测定天体星象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著有《地震对策》、《浑天仪图注》、《灵宪》;文学作品有《二京赋》、《四愁诗》。墓在南阳。有郭沫若撰书墓碑,内称“如此发明之人物,在世界史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张衡是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又是学者、作家。毛泽东非常赞赏张衡。对张衡故事相当熟悉。1954年5月16日,毛泽东在参观北京古观象台时,对张衡作了很高的评价。毛泽东向随员介绍观象台:你看那上边有龙,龙嘴巴下边还有蛤蟆。说:这些是重要文物,保存得不太好啊!还说:张衡是河南省南阳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好学不倦,从天文、历史,到哲学、文学,各个方面都有成就,尤其在天文学上做出杰出贡献,还写了一本天文论著《灵宪》。他创造的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量地震的地动仪,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世界科学界称为地震仪的鼻祖。毛泽东又说:“张衡活了六十二年,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他做官三十七年,在中国天文学和科学技术上,留下了光辉一页。后人要学习他这种好学不倦、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我国的文物,要很好地保管,对祖国的文明史要很好地研究、继承和发展。(张随枝《红墙内的警卫生涯》,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43页)

六十年代初在试验火箭时,毛泽东和科学家、技术人员再次谈到了张衡的功绩,勉励他们为祖国航天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