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092

第92章 杜预饮马长江称潇洒,石头城上读《左传》

杜预(222—284)西晋大臣。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字元凯。历任秦州刺史、度支尚书等职。后拜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总领大军灭吴。晚年耽思经籍,尤嗜《左氏春秋》。自称有《左传》癖。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传世。

杜预是西晋初期的大臣,历史上著名的《左传》学大师。《左传》即《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1906年,毛泽东在韶山井湾私塾时就诵读《左传》。《左传》是他读“四书”、“五经”后所接触的第一本编年体史书。他在《左传》上下过功夫,熟读如流。《左传》有多家注疏。其中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现存最早,也为后人公认为最有权威的注疏本。

毛泽东精熟杜预《左传》注疏,也高度评价杜预率军伐吴、统一南北的功绩。1971年10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与周恩来、叶剑英等讨论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派代表团赴联合国,在大会上的发言应包括哪些内容等事说:总而言之,要旗帜鲜明,“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势如破竹”是晋主司马炎的“三军总司令”杜预讲的,此人号称“左传癖”。他带兵占领武昌,准备进攻东吴的首都建业。一个“二杆子”参谋向他建议,现在长江涨水,等明年再打。杜预说:“今兵威大振,如破竹之势,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有着手处也”。果然一举成功,“三分天下归一统”。做文章就要“势如破竹”,才能说服人。毛泽东是以杜预的话比喻写文章,他常爱运用“势如破竹”作比喻。如1954年的《在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就说:“黄埔军也曾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北伐时势如破竹,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脱离人民。”“势如破竹”成语,出自《晋书·杜预传》。1975年8月,晚年毛泽东在他的白内障治疗后的几个月后,又阅读了《晋书》第三十四卷《杜预传》,并在卷首作了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