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米粮库胡同往事
19271300000007

第7章 陈宗蕃自建“淑园”

下篇 群英荟萃米粮库

20世纪70年代,米粮库胡同东口路北,有两扇坐北朝南的大红门,门楼上方是半圆形的墙垛子,有些“既土又洋”的民国建筑特点。当时这院子已被北京市半导体研究所占用,每天早晚上下班的职工骑着自行车,鱼贯而入,倾泻而出。

其实,细究这院子之“根”,是当年陈宗蕃的私宅“淑园”,建造于20世纪20年代初,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1.中西兼容筑家园

陈宗蕃,字莼衷,号淑园。福建闽侯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进士,官费留学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法政、经济。1910年毕业回国之后,曾在邮传部任职,并以官员的身份参加了末代皇帝溥仪的登基典。之后,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陈宗蕃在银行做过公会秘书、卫生局科长、北平市参议员等。

陈宗蕃十五岁时不幸失去父母,虽家境贫寒,却刻苦读书,努力研究新学,学业优异。如此,正应和了“从来富贵多纨绔,自古贫寒出英才”。

陈宗蕃自1904年进京以来,经过近二十年的打拼,“节衣缩食,薄有余积”。1923年在米粮库胡同东口内路北,置地十余亩,陈老伉俪自行设计,建成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式住宅,定名为“淑园”,并亲自撰写《淑园记》一文,记述淑园建造的过程和现状。在《淑园记》一文中,他是这样解释的:“淑者,善也。非徒景物清淑之谓,因将以淑其身,且以淑吾子孙。”园林学家赵光华在《中国古典名园》序中说:“陈宗蕃之淑园面积较大……园内有山池荷塘,花木极盛。”

陈宗蕃的福建同乡及挚友郭则沄,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授庶吉士、武英殿协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陈郭两家,通家之好。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郭则沄落户于景山后街5号,与米粮库胡同咫尺之遥,经常携其孙郭久祺登门拜访陈宗蕃,闲谈品茗。

因此,郭久祺对米粮库胡同及淑园印象极其深刻,他回忆说:“淑园总体建筑格局为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建成之后,陈宗蕃院宅的东南部,有一排松树隔开,成一片长方形的小园;其南部是一座假山,中部是一片月牙池。池内种有荷花。池的南侧,有洋灰砌成的一个龙头,一个虎头,都能喷水,龙头实际连着自来水,虎头则与井水相通。池子的东北面是一座葡萄架。淑园的东部有个网球场;东北部是一片花木,后面是花房,靠后墙。”

郭久祺说:“胡适先生在1930年至1937年曾住在米粮库4号的楼房,就在淑园西边不远处。”

淑园的东墙是一段高大的黄瓦红墙,是皇城内的另一段皇墙;原有一座黄琉璃瓦红门,矗立在米粮库胡同东口,名为“黄瓦西门”,其斜对面就是“黄瓦东门”(中间有地安门内大街相隔),即现在黄化门街西口。民国时,为交通畅通,陆续拆除皇城墙。1927年,又将部分皇城墙分段招商拆卖,于是,陈宗蕃便个人出资买下这段既是自家东院墙,也是分段招商的内皇城墙。此举令该段皇城墙得以保留至今。

2.脚踏实地写“燕都”

陈宗蕃在米粮库胡同“安营扎寨”后,便一门心思撰写老北京专著《燕都丛考》。自1927年始,至1935年成书,历经八年之久。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清常教授评价陈宗蕃的著作说:“《燕都丛考》是迄今所见记述民国时期北京内外城历史,街巷胡同变迁极为详尽的书。”

《燕都丛考》最大优点之一是搜集的资料广泛翔实,其仅引用的书目就有205部之多,既有正史、会典、九通等官修巨籍,也有地方志、私人诗文集,包括宋、元、明、清以及民国等各时代的文字资料,其中有不少资料已经失传。将如此浩瀚烦琐的资料汇集一起,梳理成篇,分门别类,条目清晰,当属不易。

在写作过程中,陈宗蕃不满足于所掌握的文字资料,而是亲自实地踏勘调查,了解实地情况后方落笔。特别是在记述故宫章节时,将宣统出宫前、出宫后,以及太后、太妃、后妃们的居住情况讲述得十分清楚,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书中重点记述北京城区街道胡同的变迁,其中包括街道名称、曾用名称、街巷位置、沿街重要衙署和古迹、历史掌故、传说逸闻、现状等。由于该书注重调查考证,多为陈宗蕃长期艰苦细致的实地踏勘,使之“语必有征,信之垂后”,因而对老北京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新中国成立后,该著作仍旧多次再版,就是证明。

《燕都丛考》的不足之处则是范围有些过窄,仅涉及内外城,而北京许多重要的古迹名胜在郊区,书中均未涉及,实属遗憾。

3.“淑园”频频易主

郭久祺撰文回忆说,历史学家傅斯年于1930年—1933年曾借住淑园的北房;辅仁大学校长陈垣1933年—1937年曾借住淑园的南房。这里所说的“借住”,应该是租住。直至抗日战争爆发,这些“名人住户”方先后搬离。

1937年,陈宗蕃将淑园卖与冯某(曾是黑龙江督军吴俊升的管事)后,便迁居至仅一路之隔的慈慧胡同内北月牙胡同。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冯某又将该院落卖与吴清源大夫,吴将此宅院改造为“清源医院”。

在地安门居住了六十多年的杨庆生老爷子回忆说,当年在米粮库胡同东口的墙上,就写有“清源医院”四个大字,白底黑字,老远就能看到。他弟弟小时候淘气,把脑袋磕破了,就是在清源医院医治的。

之后,画家陈半丁入住米粮库胡同“淑园”。有文字记载:“为了避开日本人的吵闹,几番周折,在严惠宇、杨济成等友人资助下,购得地安门米粮库四号院宅邸,该院落占地十余亩,院中有园中园五亩,故以‘五亩之园’命之。”如此,“十亩”变为“五亩”,是否将院落分割成两院?余之“五亩”为清源医院所有?尚不得而知。

新中国成立前夕,陈宗蕃与社会名流傅增湘、张伯驹、陈半丁、王雪涛等成立了“北京诗画社”,陈老被推选为会长,每星期聚会一次,吟诗作画,并畅谈古今诗画。推测之后画家陈半丁入住“淑园”,也与陈老“牵线搭桥”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