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荧河踏浪
1973200000055

第55章 装点荧屏的依稀往事(1)

岁月如歌,往事如风。在湖北电视事业发展50年的征途上,我走过了30年。从1980年1月进台至今,一路辛劳,一路收获,所有经历有的已远离记忆,有的却难以忘怀。

1992年底,我从电视宣传的前沿阵地――新闻部调到电视宣传的管理中枢――总编室工作。原以为到此处可略作休整,不想报到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奔进了诸多事务的漩涡。总编室是全台宣传工作的管理枢纽,又是台领导的参谋部和台编委会的办事机构。我迅速转换角色,由一名“直接”出作品的电视新闻记者和部门领导转换为“间接”出作品的电视宣传管理者和组织者。“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针对总编室业务忙而杂的特点,我提出了“以宣传管理为中心,以服务宣传为宗旨,以安全播出为目的”的工作方针,在实际工作中尽量做到眼睛朝着荧屏看,脑子围着荧屏转,脚手瞄准荧屏干。“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为了湖北电视台荧屏的靓丽多姿,我和同事们一直努力不懈,倾情奉献。

创办《早安湖北》

1995年3月,我与李世全,陈志远、赵云龙、江文强、刘萍等同志奉命赴浙江、上海、东方、山东、北京5家电视台考察学习。回台后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由我综合并于1995年4月25日起草了《关于25频道策划报告》。报告中策划了开办早间服务性杂志式综合栏目《早安湖北》,播出时间为7:00—8:00,长度为60分钟,其中包括由新闻部直播10分钟的《早间新闻》。

报告被批准后,其他新设置的栏目均落实到节目生产部门,唯独《早安湖北》没有部门承担。其主要原因是有的部门提出的条件和要求过高,台里无法满足。5月11日下午,黎鸣台长通知我和肖经球同志(当时主持我台的日常工作)到他的办公室。在询问了其他情况后,黎鸣同志说,台党委经过研究,决定由你们总编室承办《早安湖北》,条件是招聘14名具有大专学历的节目制作人员,台里提供办公地点,设备由台里统一安排,节目经费由台里解决,栏目也可带广告,有些困难今后逐步解决。我心想:这不是商量工作,而是直接下达任务。这既是对我们的信任,同时也是给我们肩上加压。

领到任务后,我当即召开科组长会议统一思想、制定措施。一方面组成了由我和张望英、陈兵、马力等同志参加的栏目筹备小组。另一方面会同台人事科迅速招聘编辑记者,其中包括借调鄂西电视台副台长曾益同志。经过认真策划,我们很快拿出了《早安湖北》栏目的整体方案。该方案将《早安湖北》定位于以普通百姓为收视对象,以生活信息服务为主的综合服务性栏目。这个栏目除《早新闻》和《早锻炼》节目外,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块是以传递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为主的“生活快车”,一块是以纪实手法表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和情感世界的“社会广场”。

《早安湖北》于1995年7月15日正式诞生,“邀来和煦的阳光,约来清新的空气,请来晶莹的雨露,愿一切美好与你相伴相随” 。每天清晨,这优美的旋律和悦耳的歌声作为《早安湖北》的主题歌伴随观众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工作和生活。1997年9月,因双休的出现,《早安湖北》由原来每周7次改为每周5次。5年来,《早安湖北》报道了大量最新的财经、金融、贸易信息和交通旅游信息。这些信息都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游、玩密切相关,因而深受观众欢迎。5年来,有近2000名普通人物走进了“社会广场”,讲述了一个个平凡而真实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展现了人间的真情真爱,有的反映了人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价值的乐观情怀,有的展现了人们的文化艺术情趣和不同层次人们的心态及生存状况……总之,观众朋友可以在《早安湖北》栏目里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听到自己熟悉的声音,看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画面。

《早安湖北》的人员结构是多元化的,有的是本台的正式职工,有的是正式招聘的,还有临时工。许多人在此之前没有做过电视节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早安湖北》筹备期间就实行每周四下午和晚上集中全部工作人员进行节目会审,这一做法从开始到现在从未间断。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是收得住人心,能把大家的心捆在一起,目的就是要把节目做好。大家有什么思想情绪,工作中有什么困难和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二是有利于业务进步。由于新手多,我们在会审中,边审边提意见,从节目名称到节目内容,从画面拍摄到画面组接,从题材选题到镜头运用,每个细节都要给予评价或修正。大家一致反映这种集中审片的办法好,因而自觉地持之以恒,使大家受益匪浅。5年来,在坚持了这一审片制度的同时,不断地对栏目进行改版,先后策划推出的小栏目有《周末伴你行》、《电脑俱乐部》、《厨房1、2、3》、《新家园》、《陪你逛街》等,不少同志的作品获“湖北电视奖”及省级以上奖项。

《早安湖北》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办的。也是湖北电视台最早在非黄金时间开辟的投入少,产出高的自办栏目。可以说,它们的出现,为我台的节目生产、用工制度及经费使用等方面都作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经验。我个人也从中受到锻炼和提高,更主要是从中掌握了节目组织与生产的第一手材料,获得了有效的管理方法与经验。

策划卫视节目

从1994年起,我台就开始做电视节目上卫星播出的准备工作。同年4月,在汉阳九真山投资建设总面积为1.4万多平方米的卫星电视站,当年完成土建和设备安装调试,并顺利通过入网检测、1995年7月15日,我台推出节目上卫星播出的实质性措施:将25频道播出的节目时间由原来每天9小时延长至每天19小时,并且做到了节目栏目化、栏目规范化、播出准点化。

1996年初,我们根据台编委会的意见制订上星节目设置方案。当时,云南、贵州、四川、新疆、山东、浙江等省级电视台的节目已经上星播出,经广电部批准与我台同时上星播出节目的共有十家省市电视台。对于前者,特别是山东、浙江的卫视节目,我们看得见,能比较,而后者的十家电视台实力相差无几,但我们看不见,无法比较,在这种情况下,制订节目方案,其难度和压力不言而喻。为此,台编委会多次开会研究,并反复征求台内外相关人员的意见。每次会议,我们都认真记录,并归纳出主要内容,由总编室宣传科、节目科、收视调查科的有关人员消化后再提出意见提交编委会研究,这样反复来回了许多次。尽管当时台领导班子处于新老交替的特殊状态,但我及同事们都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和务实求真的态度对待这件事。

1996年9月中旬,由我执笔的《湖北电视台上星节目设置方案》经台编委会讨论通过。这份凝聚了全台职工智慧和台外多方人士意见的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上星节目设置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国内外宣传湖北改革开放的进展和成就,宣传湖北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方面的动态与成果,展现湖北的风俗民情与全省人民的精神风貌。坚持自办节目为主,突出湖北地方特色和楚文化底蕴,把上星频道作为形象台、喉舌台、精品台来办好,体现湖北电视台的整体水平和实力。

第二,上星栏目的设置原则是:1.优化栏目(节目)结构,按播出时间、接受对象设计板块栏目,明确栏目宗旨;2.合理设置栏目和播出频率,除新闻节目外,一般不设每天都有的栏目,栏目长度一般控制在30分钟之内;3.栏目内容要贴近观众、贴近生活,栏目名称要与栏目宗旨和内容贴切;4.适当增办服务类、文化类和双休日特别节目。

第三,上星节目编排构架是:突出新闻报道与纪实性节目,重组社教类节目,加强文体和电视剧。设置周末版,周六白天播出,星期天重播……(其他略)

第四,要求与措施:1.台编委会对上星节目作总体规划并组织实施,可根据节目质量调整播出时间和次序;2.各部门主任要加强对上星节目生产的督察指导和审查,对节目质量负责;3.实行制片人制,制片人在部主任领导下具体负责上星节目的计划、生产、质量和经费开支;4.上星节目的年生产费用约1500万元,除开办之初台里给予少量补助外,主要靠部门拉广告和赞助(各栏目挂牌广告长度另定),设备投入所需资金由技术办向台长办公会报告解决;5.节目主持人相对固定到栏目,要加强对播音员与主持人的培训与管理;6.建立上星节目的监看网络,通过收视率调查和聘请老同志监看,鼓励挑毛病、出主意;7.主动走访各节目上星的兄弟台,寻求解决上星节目的相互落地问题;8.恳请省委省政府下文,要求全省各地认真解决我台上星节目的收视效果。

1996年9月26日,由我起草以上述内容为主体的《湖北电视台上星节目设置方案的报告》分别送交省广播电视厅和省委宣传部。与此同时,我们又根据“方案”的内容,逐条组织实施,我本人还到一些新开办或改造的栏目组,同制片人和编导探讨、策划相关事宜。

1996年12月上旬,黎鸣台长、姚仁杰副台长及我等人到省委宣传部汇报上述方案及准备工作情况。王重农部长、李德华副部长等部领导与相关处室领导听取了汇报。听完汇报后,部领导认为“方案”和准备工作总体上是可行的,希望抓紧落实。王重农部长说:将电视节目送上卫星播出,实现跨地域覆盖,这是我省电视事业加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将有效地提高电视节目质量和改善收视效果。你们要抓住这个机遇,迎接这个挑战,以此为契机,把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各项管理提高到新的水平。他还建议以省委宣传部和省广播电视厅的名义,联合向省委、省政府报告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