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解读《宦经》
1992800000064

第64章 为官贪婪自取灭亡

贪则亡也。

贪婪会导致灭亡。

为官贪婪是许多人走向灭亡的开始,他们把权力作为谋利的工具,这是跟人们的期许背道而驰的。贪官窃取国家和百姓的钱财,占为己有,他们执法犯法,其行为比强盗还要丑恶。贪心一起,人就会变得疯狂;被欲望所驱使,其理智和信念便全无了,只有灭亡才可使他们停止。

刘长的骄纵暴敛

西汉文帝时,淮南王刘长自以为是文帝的同父兄弟,关系最亲,日益骄纵,他常对人说:

“我身为皇上兄弟,自该多多享福,这是上天赐给我的权力。”

淮南王不务政事,只知追欢逐乐。他在自己的封地上建有一座广大的狩猎场,为此驱逐了许多当地百姓。这些百姓失去家园,对刘长恨之入骨。

淮南王刘长手下的一位官员见百姓凄苦,忍不住劝谏淮南王说:

“王爷乃尊贵之身,百姓乃王爷的臣民,王爷可以把他们赶出家园,百姓自是免不了对王爷不满了。自古为王者当要爱惜百姓,施民以惠,否则何以赢得百姓的拥护呢?这件事王爷考虑不周,小人不敢不加以提醒。”

刘长大怒,他大声说:

“身为下官,当极力维护主子,你这是在为百姓说话指责我啊!我做事没有不妥当的,而你却犯了滔天大罪!”

刘长下命斩杀了那位官员,淮南国的官民敢怒而不敢言了。

文帝前三年(前177年),刘长入朝。他和文帝同坐一车,共同游猎,口中竟直呼文帝为“大兄”,毫无君臣之理。

朝中大臣见他过于放肆,私下直谏文帝,说:

“淮南王目无君主,公开违犯纲纪,可见其人的专横。刘长连陛下都敢欺慢,对百姓的苛刻自是可以想象了。为王者只知骄纵暴敛,不晓施恩,长此以往百姓便会抗暴起事,如此一来汉室危矣。趁他恶不昭著,陛下当为国除奸,以去后患。”

文帝不忍下手,他当面规劝刘长,语重心长地说:

“听说你不恤百姓,乱施刑罚,这实在令朕担忧啊。正因为你我为兄弟,你的作为更要谨慎。施恩是你的责任,也是你的护身符,百姓从你身上得不到半点好处,他们只能思贤盼变,你的地位还能长久吗?”

刘长咧嘴一笑,竟道:

“只要陛下爱我,谁还能奈我何?何况这并不是实情。”

刘长百般狡辩,文帝心中失望,他直言正告他说:

“历代存亡,皆由王者寡恩多敛而起,你若执迷不悟,休怪朕无情了。”

刘长为报母仇,私自杀了辟阳侯审食其。文帝哀怜他思母情切,竟赦免了他的罪过。为此有的大臣进谏道:

“刘长擅杀大臣,陛下却不予追究,这只会助长刘长的凶恶。陛下不是爱他,而是害他啊。”

文帝心中烦乱,仍是坚持自己的主张。

刘长在封地上为所欲为,胆子越来越大。

一次,他心血来潮,竟动用天子的仪仗出出进进。刘长的属官脸上变色,劝谏说:

“天子的仪仗是天子才可以动用的,王爷这样做无异于造反。若有人报知皇上,王爷如何自辩?”

刘长沉吟片刻,却随口说:

“皇上乃我的兄弟,我只是贪玩好奇而已,皇上不会怪我的。”

文帝听说此事,十分惊骇,他命皇舅薄昭寄书刘长,对他规劝责备。薄昭在信中说:

“王爷屡受皇上宽贷,只因皇上不忍加罪于兄弟,此乃亲情使然。但国有国法,王爷若不自省改过,天下声讨,到时连皇上也难以保全王爷了。”

刘长接信,心中却有了反叛的念头,他对家人说:

“我虽贵为王爷,却处处受制,难道我就不可以为帝了吗?”

文帝前六年(前174年),刘长派人出使闽越和匈奴,阴谋叛乱。事情败露后,刘长的同谋全被斩杀,刘长被载入车中,流放到蜀。

流放途中,刘长悔恨难当,他流泪对侍从说:

“我不知满足,贪取无度,方有今日的下场,我哪里怪得了别人呢?”

刘长不再进食,绝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