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形符号到楔形文字
古代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这种神秘的文字写起来既不用笔也不用纸,而是用木棒刻在泥板上。
“楔形文字”这个名称,是英国人取的,叫cuneiform,来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这个名称表达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字最本质的外在特征,其实楔形文字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字一样,经历了从符号到文字的发展过程。
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的一大发明。苏美尔文由图画文字最终演变成楔形文字,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才宣告完成。
考古发现已经证实,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最初的文字外观形象并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图画。显然,被后世称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字,正是起源于图画式象形文字。考古学家曾在乌鲁克古城发现了刻有这种象形符号的泥版文书,经考证时间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载。这种文字写法简单,表达直观。有时复杂的意思和抽象的概念就用几个符号结合在一起来表达,如把“眼”和“水”合起来就是“哭”,“鸟”和“卵”两个符号合起来就表示“生”等。这种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复杂的意义,就用两个符号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后来又发展可以用一个符号代表多种意义,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这就是表意符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要表达的事物愈来愈复杂、抽象,原始的图形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要。于是,苏美尔人对文字进行了改造。一方面是简化图形,往往用部分来代表整体;另一方面增加了符号的意义,比如“足”的符号除表示“足”外,还能表示“站立”、“行走”的意思,“犁”的符号除表示“犁”外,还可以表示“耕田”和“耕田的人”的意思。这样,象形文字就发展成表意文字,即符号意义不直接由图形表达而是由图形引申出来。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已发展为表词音节文字,即用发音符号代替表意符号,同声的词往往合用一个字符,一个符号也可以表示一个声音,例如“星”这个楔形字,在苏美尔语里发“嗯”音,如果用来表示发音的话,就与原来的“星”这个词的含义没有关系了,只表示发音,这就是表音符号。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从公元前3000年起,苏美尔连年征战,统治者为给自己歌功颂德,记述征战过程的铭文逐渐增多,这时常常会碰到一些专有名词,如攻占的城市以及统治者的名字,为把它们区别开来,就开始使用发音符号,发音符号比表意符号又进了一步,一是符号的数目减少了,二是发音符号还可以表达图形符号无法表达的介词、副词、小品词及词格、词首、词尾等文法和语法结构。这样表达的语句的意思就更加确切。经过这些变化,苏美尔的文字体系逐渐完备。苏美尔人在简化象形符号的过程中,开始逐渐用楔形符号代替象形符号,最终创立了楔形文字。
苏美尔人的文字最早是写在泥板上,在泥板上印刻,因此只适合书写较短的、直线的笔画。由于书写时用芦苇角或木棒角按压,在按压的地方印痕较宽、较深,抽出时留下的印痕则较细、较窄,这样,这种文字符号的每一笔开始部分都较粗,而末尾部分都较细,就像木楔一样,“楔形文字”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楔形成为文字的标准字型后,以后在石块上刻写,也同样刻成这种形状。
最初楔形文字是从右到左自上而下直行书写的,这种书写方式的缺点是已写好的字符往往被刻字的手抹掉,后来就把字形侧转90度,改成从左到右的横行。
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是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苏美尔语的语言体系独一无二,在字汇、文法及句法构造上自成一格,与后来属闪米特语系的阿卡德语以及巴比伦语、亚述语有很大不同。但到底应该把它归并到哪个语系,至今还没有学者能够解决。因此,苏美尔语同苏美尔人一样,其归属至今仍是个谜。而且,苏美尔语存在时间比较短暂,在巴比伦王汉谟拉比执政后便成了死语,不再通用。只有祭司们在举行宗教仪式时使用,颇有些类似拉丁语。
公元前第三世纪末期,属于闪米特语系的阿卡德语取代了苏美尔语。阿卡德人在吸收苏美尔人的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楔形文字体系。后来的巴比伦语和亚述语,主要是在阿卡德语基础上完善的。
楔形文字传播的地区主要在西亚和西南亚。在巴比伦和亚述人统治时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发展,词汇更加扩大和完备,书法也更加精致、优美。随着文化的传播,两河流域其他民族也采用了这种文字。公元前1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已成为当时国家交往通用的文字体系,连埃及和两河流域各国外交往来的书信或订立条约时也都使用楔形文字。后来,伊朗高原的波斯人由于商业的发展,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进行了改进,把它逐渐变成了先进的字母文字。
最早的圣经故事——奇异的神话
1956年,苏美尔学者S·N·克莱默通过对苏美尔人的天堂神话与《圣经》里的天堂故事进行比较,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圣经》中的天堂故事源于苏美尔。他提出了几点有说服力的理由:第一,天堂的位置可能相同;第二,情节十分类似;第三,也是他认为最有说服力的理由,即认为夏娃取自亚当肋骨之说,实际上源于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神话中,水神和智慧之神恩奇最薄弱的部位就是肋骨,而在苏美尔语,肋骨音“提”,又有“创造生命”、“给予生命”的意思。究竟是否同源,可能有待进一步寻找证据,但克莱默对产生于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传说给予的高度评价和赞赏,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传说,和这里数不清的神一样,数不胜数。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神话。神话的内容涉及宇宙的起源和人的创造,众神的喜怒哀乐以及人神之间的爱情等。这些神话流传甚广,影响深远。根据苏美尔学家和亚述学家的研究,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传说对希伯来人、希腊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圣经》中的传说以及希腊神话有很多就取材于两河流域流传的神话。其中最主要的有苏美尔人的天堂神话、大洪水的神话、巴比伦人的创世神话等。总之,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一样,深深影响了犹太文明以及希腊、罗马文明。
由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无法正确认识生死现象,因此生死总是被神秘化。在神话中,有关生与死的神话传说很多在一则渔夫阿达帕的故事中讲述道:有一天,渔夫正在水上泛舟,南风女神忽然掀翻他的船只。阿达帕一怒之下,折断了女神的翅膀。他被叫到天神的御座前,接受训斥。后来,天神气消后,赐给他面包和水。当时,如果他接受了这些圣餐,他就会长生不老,但阿达帕心存疑虑,担心这是毒药,不敢吃。结果不光他本人,连整个人类都因此丧失了获得永生的机会。
最早的飞人神话也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在一则牧羊人伊塔那历险的神话中这样描述道:伊塔那的羊群患了不育症,没有羊能够下羊羔了。为了寻找生命之源的草药,伊塔那骑在一只老鹰的背上,升上天空,但是,就在要接近目标时,他却被一种神力摔回了地面。下面的泥版上就刻画了这一场面。
创世神话中以巴比伦的创世神话最著名。巴比伦人有关创世的神话特别多,所描述的创世过程不尽相同,流传较广的是《埃努玛·埃里什》。这则神话描述道:世界之初是一片混沌,没有天地,只有一对男女存在。男的叫阿普苏,女的叫提亚马特,他们产生了万物,但把世界搞得一片混乱。这时,马尔都克神出现了。他威武勇敢,力大无穷,将一颗能变成风暴的药丸投入提亚马特口中,使她的肚子立即膨胀起来,马尔都克一枪投去,将提亚马特杀死。于是,马尔都克将提亚马特庞大的尸体一分为二,一半为天,一半为地。之后,他设置了日月星辰,为众神建立了居所。为了侍奉神灵,他把自己的血混着泥土塑造成人。在神话中,提亚马特又被称为混沌,因此,马尔都克便成了征服混沌和开创天地的英雄。
值得注意的是,巴比伦的创世神话记载在7块泥版上,每一块代表一天。有的学者认为,基督教以7天为一星期就是源于这一神话。这些泥版1854年在尼尼微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遗址出土,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吉尔伽美什》——一个英雄的传奇
提起美索不达米亚文学,人们总是首先想到著名的《吉尔伽美什》,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史诗。的确,这是两河流域文学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充分展示了东方文学的巨大魅力,足以令美索不达米亚人民感到骄傲和自豪。
这部史诗的主要部分于19世纪中叶从亚述古都尼尼微出土,经过学者们约半个世纪的发掘整理,到20世纪20年代,这部史诗的泥版已基本复原,翻译和注释也基本完成。我国也已有该史诗的中译本。这里特别要提到大英博物馆的乔治·史密斯,是他首先“发现”并注意到这部史诗。由于他的成功译读以及在尼尼微遗址的实证考古,人们才注意到这部最古老的史诗,并对史诗进行翻译和研究。可以说,史密斯为《吉尔伽美什》史诗重新面世作出了杰出贡献。
全部史诗载于12块泥版,总共3500行。从结构上看,分为前言和正文两大部分。前言主要描述了英雄吉尔伽美什其人其事。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国王,他非人非神。众神创造了他完美的身躯,并赋予他美貌、智慧、勇敢,使他具有世人无法具有的完美品质。正文按情节发展可分为7个部分,讲述了英雄一生的传奇故事。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
吉尔伽美什做了乌鲁克国王后,性情暴戾,荒淫无度,弄得民不聊生。天神听到百姓的哭诉后,就为吉尔伽美什创造了一个对手恩奇都,让恩奇都去制服吉尔伽美什。两位英雄经过艰苦厮杀后,不分胜负。最后,两位英雄相互敬佩,结成了莫逆之交。他们生活在一起,做了许多有益于人类的事,其中主要有杀死保卫松树的怪物洪巴巴,反抗女神伊什塔尔,击毙女神派来的天牛等。故事描述道:当吉尔伽美什决心为民除害,杀死巨妖洪巴巴、救出女神伊什塔尔时,充满了危险,但他勇敢无畏、不怕牺牲,誓死也要完成这项艰险的事业。经过残酷的战斗,吉尔伽美什和恩奇都终于取得了胜利。吉尔伽美什因此得到了百姓的敬佩,赢得了伊什塔尔的爱情。女神充满激情地向英雄倾诉道:“请过来,做我的丈夫吧,吉尔伽美什!”女神还说,如果他接受她的爱情,就能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不料,吉尔伽美什拒绝了伊什塔尔。他不喜欢伊什塔尔的水性杨花,到处留情,而且不善待自己的爱人。伊什塔尔遭到拒绝后,由爱生恨,便请天牛替她报受辱之仇。吉尔伽美什和恩奇都与天牛展开了生死搏斗,最终除掉了天牛。不幸的是,他们受到了伊什塔尔的父亲、天神安努的惩罚。天神让恩奇都患上致命的疾病,离开了人世。挚友的去世,使吉尔伽美什悲痛欲绝,同时也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吉尔伽美什决心到人类的始祖乌特·纳比西丁那里去探寻永生的秘密。他在经过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后,终于找到了乌特·纳比西丁。乌特·纳比西丁向他讲述了人类曾经历大洪水的灭世之灾,但自己一家得到神助而获得永生的经过。显然,乌特·纳比西丁获得永生的秘密对吉尔伽美什毫无用处,因为再也不可能有这种机遇了。后来,吉尔伽美什得到的返老还童的仙草又不幸被盗,最后只得万分沮丧地回到了乌鲁克。全诗以吉尔伽美什与恩奇都的灵魂对话而结束。
故事迂回曲折,情节跌宕起伏,语言十分优美,生动地反映了人们探索生死奥秘这一自然规律的愿望,也表现了人们反抗神意但最终难逃失败的悲剧色彩。尽管史诗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真实的历史过程。在巴比伦时期的泥版以及石刻中,许多是以吉尔伽美什的传奇故事为题材的,说明该史诗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泥版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巴比伦动人的叙事诗
亚述巴尼拔图书馆藏有12块残破的泥简——目前这批泥简已成为大英博物馆的珍品。这几块泥简所记述的,就是美索不达米亚文学作品中最动人的吉尔伽美什(Gilgamesh)叙事诗。这篇叙事诗,和希腊之《伊利亚特》(Iliad)史诗相类似,由好几个不同的故事连缀而成。故事所牵涉的时代,可上溯至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时代,下则到达巴比伦洪水泛滥若干时期以后。
男主角吉尔伽美什乃犹努克(Uruk)之王,是洪水泛滥时期惟一幸存而长生不老之巴比伦人。吉尔伽美什高大英勇,天生神力,英俊绝伦。
他三分之二是神,
三分之一是人。
谈英俊,举世无匹……
目光远大,通晓宇宙万物。
经验宏富,断事如神。
别人看不见的,他看得见,
别人猜不透的,他猜得透。
他知道什么时候会刮风,
他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
为了磨炼他自己,
他曾千里跋涉,
历经险阻。
他一生事迹,最后曾刻为碑铭。
但这样的人会受到指挥。不少做父亲的人说:“他强迫我们的孩子去筑城,白天筑到夜晚,夜晚筑到白天!”不少做丈夫的人说:“他不但使我们的妻子独守空房,而且还糟蹋我们的闺女!”伊西塔接到指控,便去找吉尔伽美什的母亲阿努努(Aruru),阿努努也是一位神。伊西塔要求阿努努:照吉尔伽美什的样子,再做一个儿子,让他们两个人为敌。吉尔伽美什有了对手,便不再去找犹努克人的麻烦了。阿努努手拈一块黏土。吹口气立刻变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英吉都。他赋予他的特点是:有野猪般的体力;有雄狮般的英武;有飞鸟般的快捷。英吉都化成人之后,却不愿做人而愿做兽。他成天与禽兽为伍,有时还下海与鱼虾游戏。
猎人想捕捉他,但用网用陷阱都行不通。一个猎人去求吉尔伽美什,他说:“王啊,我要捉英吉都,可是捉不到。请借给我一个美丽的女巫,以她为诱饵,我想英吉都再狡猾也逃不掉了。”吉尔伽美什果然挑了一个最美丽的女巫给猎人,同时说:“去吧,我的好猎人,去找一个有水有草的地方。当英吉都来时,你叫她搔首弄姿,他见了她一定会着迷的。在他着迷后,他的禽兽朋友便会舍他而去。”
猎人带着女巫果然在一个有水有草的地方,找到了英吉都。
看哪,他来了,我的小姐。
解开你的裙带,
除下你的面纱。
当他接近你,
你便搔首弄姿。
别死板板地躺着,
敞开你的胸衣,
紧紧把他搂着。
让他饱尝人间滋味,
让他忘记禽朋兽友。
记着啊,小姐,
让他躺在你身上,
你要紧紧搂住他。
于是,那女巫果然
解开了裙带,
除去了面纱。
当英吉都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