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心语
20803600000010

第10章 让好动的孩子不再溜号

调查对象:小超,九岁,男孩,小学二年级,外地农民工子女。家庭状况:父母都在私营企业工作,另有一个妹妹。

主要表现:

顽皮好动的小超自控能力较差,上课时总是管不住自己,喜欢溜号、做小动作。有时还会干扰其他同学听课,时常会惹来其他孩子告他的状。老师询问情况他也会找一些理由为自己辩解,有说谎行为。作业马虎拖拉,字迹潦草,常有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放学回家扔下书包就去玩耍,不会自觉主动地做作业,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原因分析:

(一)外因

1.家庭因素

小超的父母都在私营企业打工,非常辛苦。由于工作的忙碌,父母很少主动去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平时,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等到分数出来了,看到成绩不理想,就对孩子一顿痛打。粗暴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爱撒谎、爱欺负别人的不良恶习。

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由于生活条件所迫,小超一家四口租住在一间很小的屋子内,吃饭、睡觉在一间屋子。孩子缺少一个清净的、可以专心写作业的环境。小超在写作业的时候妹妹在旁边玩,或者家人在一边看电视。这样的环境,很难让一个孩子专心读书学习,更何况是小超这样一个自制力很差的孩子。

2.学校因素

小超一年级时就读于一所民办学校,老师对其管理并不严格,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在一年级这个养成行为习惯极其关键的时期,没能很好地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超现在的老师对他的要求似乎又有点过高。对孩子过高地要求,过高地期望,又让孩子觉得遥不可及,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有点自暴自弃。

(二)内因

1.学习态度不端正

小超比较好动、倔强,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空间想象力都很正常,导致成绩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懒惰、散漫,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主动性。

2.基础不够扎实

小超是外来农民工子女,一年级所学知识不扎实,拼读音节的能力很差,很多要求会读的字不会读,很多要求会写的字不会写,基础知识的欠缺,极大地影响了新知识的学习。

辅导策略:

(一)保护自尊,重建信心

小超是后转学来的学生,环境陌生,学习又一直处在落后状态,再加上他自身的家庭条件相对不好,与班级里其他的学生相比他更容易有自卑的心理。所以老师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公平地对待班中的每一位孩子。对孩子不忽视、不歧视、不疏远,关心他的学习、生活,经常性地与他沟通交流。注意他的一言一行,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公平、公正的。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放大镜去捕捉孩子的优点,并及时地给予鼓励。努力架起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从而一点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二)调整学习态度

对于不喜欢学习的孩子来说,首先要帮助他们调整学习态度,认清学习目的,了解学习对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其次,还应该注意调整学习时的心情,以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愉快的心情开始学习。渐渐地,学生就会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增强了,思维也变得灵活起来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人的兴趣爱好常常是某种行为模式长期延续的结果。同样,当我们总是以喜欢的心情去学习时,时间一久,学习也就成为我们的一种兴趣和需要了。喜欢学习的心情,慢慢地也会迁移到对新知识的求索上,这样学习就不再是被动的事情,而是内心主动的要求了。

(三)降低要求,减轻压力

课堂上,对他特别关注。把简单的题目留给他,多提问多鼓励,从而吸引他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让他不再有时间和精力搞小动作。在布置作业时,对他要有所照顾,在作业的数量上适当减少,在难度上适当降低。让他通过努力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来增强他面对学习困难的决心。随着他的不断进步,老师不断调整作业的数量和难度,直至达到与别的孩子相同的要求。要特别注意的是老师歧视与学生学习过程中失败的情绪体验,都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热情,巧妙地运用“罗森塔尔效应”便可以产生神奇的期望效应。而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会激发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厌学情绪的产生。

(四)课外辅导

认真分析孩子原有的基础知识,查漏补缺。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项辅导。可以在班级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重点进行拼音的辅导和识字的辅导,教给孩子必要的方法。努力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水平,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五)优帮互助

安排学习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为他的同桌,做他的榜样。必要时提醒、督促他遵守纪律,认真完成作业。课余时间还可以帮助老师辅导他的学习,向他介绍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六)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

通过家访、电话、家长会等形式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交流,向家长传达现代教学理论知识以及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改变家长以往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让家长多了解孩子、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及时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像小超这样从小没有很好地养成学习习惯的孩子想要帮助他转变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坚持,而这种坚持的原动力就来源于老师对学生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