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历代官学传承
20939000000004

第4章 夏商周时期的教育

大约在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洪水为患,鲧治水失败后,舜帝就让鲧的儿子禹担当治水大任。

禹首先教会了人们使用尺、绳等测量工具,然后到主要山脉、河流做了一番严密的考察。他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在彻底了解了山川地形的情况后,他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治水。

禹集中起来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他指导人们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还指导人们在高处凿通,低处疏导。

在艰辛的日日夜夜里,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趾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治水工作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江河从此畅通。

由于禹治水成功,舜帝按照以前部落联盟内采用的禅让方式,在自己老的时候,把王位传给了禹。

禹在治水过程中,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禹接受王位禅让后,又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征讨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取得了胜利,巩固了君权。

由于禹是夏部落首领,曾经被封为“夏伯”,禹治水成功和征三苗胜利后,“夏”就成为国名,中原地区从此出现了“国家”的概念。这便是历史学家所认定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世袭王朝夏王朝的起始。

禹教会了人们怎样和自然作斗争,使人们掌握了很多相关知识,用于发展生产,再加上当时经济上扩大交流范围和政治上实施政令的需要,使文字有了新发展。

文字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记录人们的思想活动,积累知识经验,也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夏代文字的发展,促使教育工作开展起来。

在当时,夏代的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任务,由国家机构中六卿政务官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教育的目的是要把贵族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即所谓“以射造士”。

在教育内容方面,一方面,夏代很重视军事教练。当时弓箭是主要武器,成为教练的主要项目;另一方面是宗教教育,这种宗教教育以敬天尊祖为中心。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当时教育的重要内容。

夏代国都有“序”这种学校的设置。它的性质,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如仪征、祭拜、养老的场所,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

夏代地方也有学校,被称为“校”,属于乡学性质。夏代曾利用宽广的场所来进行军事训练,从而成为习武的场所。

至商代,由于奴隶制度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日益提高,文化更加丰富,科学也有相应进步,教育也有了明显的进步。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证实古籍中关于商代学校的记载是可信的。

商代的学校名称有“序”、“庠”、“学”和“瞽宗”等。“学”是学习一般文化知识、专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场所。“瞽宗”原是商人祭祀乐祖的宗庙,后来发展成为商代贵族子弟学习唱歌、舞蹈的场所,即所谓“以乐造士”。

教师由国家职官担任,教育的内容包括宗教、伦理、军事和一般文化知识。因此,在商朝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备的学校。

商代颇重礼乐教育,即所谓“以乐造士”。当时有用作祭祀的场所“殷学瞽宗”,是乐师的宗庙。它位于国都南郊明堂西门之外,故也称为“西学”。祭祀时礼乐相附,瞽宗便逐步变为对贵族子弟进行礼乐教育的机构。

商代崇尚天命,教育之中虽也包含道德因素,但未分解出纯粹意义上的伦理道德教育。这种“德”也只在于强化顺从天命和先祖意旨的观念行为。

商代教育活动充满神秘的宗教色彩,几乎无事不占不卜。由此,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数术,就成为殷人教育的重要内容。商代的数术教育,实际是依附于宗教占筮活动的。

当时的占卜已成为一种职业,不仅商王室的卜辞龟甲需要分类归档和专职管理,占卜活动本身也完全职业化了。巫者是掌握商代文化、文字、宗教占卜事宜的主要集团,他们所从事的每一项职业,都需要有严格的专业训练。

商代王室贡职者或称“臣”、“王臣”及“小臣”。他们大多数具有一技专长,或司主国家政权某一方面的要职,或具体分管某一方面的业务,都是一种经过一定专业教育的国家公职人员。

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发展到全盛的时期。它继承商代的教育制度,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奴隶制官学体系,包括官学、乡学和国学,形成了居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六艺教育。

据《礼记》、《周礼》等文献的记载,西周官学已有“国学”与“乡学”之分。国学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分小学与大学两级;小学在城内宫廷中,大学在南郊;王城的大学称为辟雍,诸侯国的大学称为泮宫。

“辟雍”又分五学:居中者即以辟雍命名,也称“太学”;南面的曰成均,也称“南学”;北面的曰上庠,也称“北学”;东面的曰东序,也称“东胶”或“东学”;西面的曰瞽宗,也称“西雍”或“西学”。乡学则按地方行政系统,州设序,党设庠,闾里设塾或校。乡学的优秀生可以升入国学。

西周中期,政局趋向稳定,经济和文化获得空前的发展。教育方面逐渐增加政治、伦理的内容,要求提高文化教养的水平,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六艺”由6门课程组成: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属于综合艺术,包括音乐、诗歌和舞蹈;射,射箭技术;御,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训练;书,书法;数,包括读、写、算基础文化课。

在六艺之中,礼、乐、射、御为大艺,主要在大学阶段学习;书、数为小艺,主要在小学阶段学习。礼、乐代表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决定教育的贵族性质的因素。乐的作用主要是配合礼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礼重在约束外表的行为,乐重在调和内在的情感。射、御也渗透着礼、乐教育。

西周晚期,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开始动摇。至春秋时期,封建经济的因素不断发展,周天子失去“共主”的地位,贵族中的一部分向封建地主转化,士阶层兴起,贵族官学日渐衰废,代之而起的是私人自由讲学,由此而展开古代教育的新局面。

《周礼》中教育人们,见到不同等级的人,不同的场合,要有10多种不同的磕头方式。连走路说话也都有章法。

比如在登上堂的时候,从东边上的话先迈右脚,从西阶上的话先迈左脚,每登一级都要稍停一下,让两足都在同一阶之后再登。登堂以后,由于堂空间比较狭小,所以不必趋,而要“接武”,就是后一步要踩在前一步的足迹之半的地方。如果手里拿着贵重的礼玉,那无论在堂上或是在堂下庭院,则不必趋,因为怕跌倒摔坏了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