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哲学深处的漫步
20944300000011

第11章 存在论的创立者:巴门尼德

爱利亚学派(产生于意大利南部、希腊本土),这个学派的名字源于巴门尼德,他是爱利亚人,以他的出生地来命名这个学派的名字,足见巴门尼德在该学派中的地位和影响。这个学派有4位代表人物,创始人是爱诺芬尼。他是巴门尼德的老师,还有芝诺,名气最大的是巴门尼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巴门尼德和他的弟子芝诺。

巴门尼德的盛年约在公元前500年,他的思想受毕达哥拉斯和克色诺芬尼的影响,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非常尊敬他,他到雅典后和苏格拉底、柏拉图讨论哲学问题,受到他们的欢迎和尊敬,称他为老师。柏拉图写过一个谈话录叫《巴门尼德篇》,他的思想称之为“存在论”。

“存在”—“是者”(不变的一),这个词是西方哲学史上提得比较多的一个概念。第一个提出来的就是巴门尼德。他认为哲学应该研究世界本原这样的问题。但是他认为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这些哲学家,他们找到的这个世界的本原不正确。他认为作为世界的基础和本原,应该是存在,即是者。不是人能感知的自然存在物,而是一个抽象的存在。他对存在提出了自己的规定,他指出,作为哲学的那个本原的存在有以下几个特性:一是存在是不动的(他认为存在是完满的,完满就没有虚空,也就没有动的余地);二是存在是唯一的,不可分割的;三是存在是圆满的,既然它是圆满的,它就应该是一个球形。这和毕达哥拉斯认为的“所有的几何图形中球形是最完美的”一致。这就是他对存在的三个规定。

巴门尼德把“存在”—“是者”作为真理的对象,即世界的本原,不变的一,这个概念与以往的哲学家提出的本原说相比,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思辨色彩。巴门尼德利用“是”动词的普遍用法,说明“是者”的普遍性。他说有两条道路:“一条是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这是确信的途径,与真理同行;另一条是不是的东西必定是,我要告诉你,此路不通。”他要告诉人们的是“所是的东西是”与“不是的东西是”之间毫无共同之处。

从以上的规定和论证可以看出,这样的“存在”绝不是变化生灭、具体可感的事物,而是世界的本原——不变的一。巴门尼德不满意自然哲学家们的观点所得出的结论。

巴门尼德认为作为万物本体的“存在”,它不是我们的感官所能把握的,我们的感官所能把握的东西,不可能成为万物的本原。为什么呢?这需要论证。巴门尼德思想体系里面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论证或者叫自辩。这也是巴门尼德开创的西方哲学的一个传统。哲学不同于宗教,它不是一种断定,它是一种说理,它必须要讲出道理来。中世纪宗教哲学说过:宗教,正因为它荒谬,我才相信。但哲学不行,哲学必须要论证,你的观点可以很奇特,很荒唐,但你必须要有论证。我们在读一些哲学有时会发现,有些哲学观点很荒唐,但论证很有特点。

巴门尼德论证为什么具体可感的事物不能成为万物的本体?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从认识的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从认识的角度,主体离不开客体,客体也离不开主体。他说,对存在,只能通过理性来把握,理性就是思维,他认为,只有思维和存在同时存在,才能把握。性质一样的东西才能相互认识。思维只能认识思维。思维能把握存在,那么,思维和存在必须具有同样的特性。如果存在是不断变化的话,那思维就没法把握它。因此,存在是不动的。而通过思维把握的存在就是真理。

我们的感觉所把握的具体事物也会形成一些想法和观点,巴门尼德认为这叫意见(意见之路)。意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真理之路则用理智来进行辩论。真理和意见是希腊哲学的一对重要概念。意见不是真理,意见没有唯一性,而真理是唯一的。其实,简单来说就是“知其然”是意见。即便是你说对了,但如果你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同样是没有价值的。而“知其所以然”才是真理(或者叫“知识”,柏拉图的说法),这才是重要的。他告诉我们,真理必须要通过理性,不能依靠感官,他从逻辑上来论证存在为什么为万物的本体,不像过去从发生的过程来判断。从巴门尼德开始,逻辑在先的原则确立了。从逻辑意义上追寻思想,成了西方哲学家们的一个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