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2162800000024

第24章 基督教新教文化与教育(2)

法国王权的加强是与城市实行联盟、王权战胜教权、铲除封建割据势力、实现国家统一等方面密不可分的。早在腓力二世(公元1180—1223年)时期,国王就有意识地庇护王室领地上的城市,也庇护其他封建领地上的城市。城市以金钱或武力支持国王剪灭封建割据势力相报答。王权与城市的这种联盟在反对英国金雀花王朝的斗争中进一步发展。法王加强主权的斗争必然与称霸基督教世界的罗马教廷发生冲突。法王腓力四世(公元1285—1314年)为了取得封建主和城市的支持,以战胜教皇上尼法斯八世(公元1294—1303年),于1302年召开了三级会议(僧侣、贵族和市民代表),法国的等级君主制形成。会后,腓力四世与罗马贵族联合,气死了都皇上尼法斯八世。在腓力四世的操纵下,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于1305年当选为教皇,称克力门五世(公元1305—1314年)。克力门五世把教廷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史称“阿维农之囚”。王权最终战胜了教权。到1438年,法王查理七世(公元1422—1461年)颁布“布尔日国会诏书”,宣布法国宗教会议的权力高于教皇,有权任命出缺的主教和修道院长,不向罗马教廷缴纳上任年贡,除宗教事务外不承认教皇的其他司法权力。法国虽未完全割断与罗马教廷的联系,但实际上已实行了教会自主,从而奠定了“高卢教会”即法国民族教会的基础。

英法百年战争(公元1337—1453年)虽然给法国带来巨大的损失,但战争也给法国带来某些良好结果,一是缴发法国人民的民族情绪和提高了民族意识,女民族英雄贞德以身殉国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二是进一步促进了法国的统一进程,战前属于英国的西南部的广大地区(基思和加斯科尼),现在都归并到法国。到查理八世(公元1483—1498年)执政时期,于1491年把最后一个封建割据势力布列塔尼公国吞并,完成了法国的统一大业。法国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

在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的同时,法兰西民族也形成了。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法国已具备了形成民族的一切因素。由个别的分散的封建领地形成了法兰西王国统一的共同地域。除了地方各省语言即方言土语外,创立了统一的法兰西语言,这种语言是在巴黎地方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经济关系方面,法国在中世纪后期已具有某种完整性,并形成了以北部为中心的共同市场。法国文化也显露出自己的民族特征,特别在文学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百年战争同时代的人物富罗沙(公元1337—1404年),他的名著《编年史》是早期法国艺术散文的典范。路易十一传记作者勒普·孔民的《回忆录》具有最大的文学和政治意义,整个作品都贯穿了为法国统一而斗争的思想。艾斯达斯·杰桑是用法国民族语言从事创作的著名诗人。法兰西一词的自身意义,到这时也发生了变化。最早它专指法国北部居民,甚至专指法兰西岛上的居民(即以巴黎为中心的王室领地居民)。现在法兰西人扩及到所有生活在法兰西王国的居民了。

英国王权的加强和中央集权集制的建立也经历了与法国基本类似的过程。在内战中,西门掌握了政权,于1265年初召开了国会。人会者除了贵族和主教外,还有每都两名骑士代表和每个城市两名市民代表。西门失败后,国会又成为大封建主的国家机构。1343年,国会设上下两院,上议院是贵族院,由教俗封建贵族的代表组成。下议院是众议院,由各郡的骑士代表和各城市的市民代表组成。这标志着英国议会君主制的形成。议会君主制是由封建贵族政体向中央集权制政体过渡的阶段,红白玫瑰战争(公元1455—1485年)结束后,出身于兰加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锋登上英国王位,建立了都锋王朝,这标志着英国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14至15世纪,英国民族形成的条件也已具备。领土已经统一。在经济上,英国已形成了广泛的民族市场,伦敦把全国大部分商品交换引向自己。英国语言的发展和统一也取得令人注目的成绩。从1066年诺曼底征服起,英国开始使用反映英国社会各个民族成分的两种语言。国王、宫廷官员、大部分贵族都使用法语。其他基本群众,例如农民、市民、中小封建主都说英语。英语又分许多方言,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伦敦方言。法律一般用法文编写,法官在办理诉讼手续时也使用法语,在学校里法语和拉丁语可同时使用。在私生活和公众生活中,英语占主导地位。1258年英王亨利三世号召英国居民都说英语(伦敦方言)。1362年爱德华三世规定,法庭审判案件时用英语。14世纪后半期,还出现了许多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荚浯文学作品,例如,著名文学家乔叟写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等。这些作品,在英国民族语言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思格斯指出:“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跨了封建贵族的权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国家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在这种君主国家里发展起来。”资本主义是在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资本主义出现而产生的资产阶级在其发展的早期还是十分软弱的。因此,它不但不反对整个封建制度,而且还支持以君主专制政体为形式的封建国家。这是因为君主专制国家最初是鼓励工商业发展的。在这一时期中,资产阶级也企图克服割据状态,以便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正是基干此点,早期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一般都是颂扬君主专制的。例如著名人文主义者马基雅维里在《君王论》中,就论证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必要性。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国家的利益,国王可以不守信用,不仁慈和不择手段。法国著名资产阶级思想家博丹(1530—1596年)也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拥护者。他认为,君主制是最好的形式。他还提出了国家主权思想,认为不经任何人同意颁布法律的权力,宣布战争与和平的权力,最高审判以及其他权力,是主权的重要特征。不难看出,博丹的国家主权论,是为国王的专权进行辩护的。

当然,在尼德兰和英国革命的前后,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们又纷纷从自然法的角度,批判封建中央集权制,为资产阶级的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进行歌功颂德了。这时,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就趋明朗化了。

3.殖民主义(Colonialism)

殖民主义是指对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扩张的理论、政策和活动。早期西方殖民主义是封建扩张主义、基督教霸权主义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综合产物。

西欧各国封建中央集权制政府一般都积极推行殖民扩张政策。西班牙和葡萄牙充当了殖民扩张的先锋。

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都完成了政治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专制王朝把开辟新航路,扩展殖民主义活动,看作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这就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成为西欧第一批海外殖民国。

葡萄牙主要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和进行殖民活动。1441—1442年间,葡萄牙航海冒险家从西非海岸带回金砂和黑奴。1442年葡萄牙从罗马教皇那里获得特许状,垄断了西非海岸的贸易。1452年,教皇尼古拉五世授权葡萄牙国王阿尔丰索征服和统治异教徒,并宣称异教徒是上帝“赏赐给信徒的产业”。1458年,葡萄牙国王派出一批传教士到冈比亚,企图使冈比亚人皈依天主教。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莫桑比给和印度卡里库特港。自此,葡萄牙打着传教的旗号,侵占非洲和亚洲广大地区。

西班牙在与葡萄牙竞争中,把航行方向指向西方,企图穿越大西洋,到达印度。在国王的支持下,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于1492年西航到达美洲新大陆,为西班牙乃至整个西方的殖民活动拓宽了道路。

这两个国家的殖民者所到之处,都被宣布为本国的属地。后来,两国为争夺殖民地而发生了争执。经过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调停和仲裁,两国于1494年6月签订条约,第一次瓜分世界。条约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加(一里加约合六公里)处,从北极到南极划一条分界线,界线以西所发现的土地归西班牙所有,以东归葡萄牙所有。当麦哲伦航抵摩鹿加群岛后,对该岛的归属问题又引起争执。1529年两国在萨拉哥撒再订条约。根据这个条约,西班牙几乎独占了美洲,葡萄牙将亚洲和非洲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瓜分殖民地。

两国的封建政府都祭起基督教这面神旗作殖民扩张的护身符。同时,基督教也借助两国的殖民扩张大力开展传教活动。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大批传教士涌进美洲大陆。向印第安人传播基督教福音。在欧洲教会异端审判法庭里起骨于作用的多明我会修士,这时又成为天主教海外传教活动的主力。传教士们不仅用宗教思想麻痹印第安人,让他们附首贴耳地当殖民者的奴隶,而且还利用宗教活动向印第安人勒索钱财,从事商业,放高利贷,兼并印第安人的士地。当时印第安人说,对付公牛,得提防它从正面冲来;对付驴子,得提防它后腿踢人,可是对付神父,得从四面八方来提防。

宗教改革之后,许多新教派也随着英国和荷兰等国的殖民主义势力来到殖民地区,英国在北美英属殖民地建立了英国国教会组织;荷兰在新阿姆斯特丹建立了加尔文教会。基督教各派在积极参与殖民主义的传教活动中,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宗教。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三次主要航行的成功,开启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新时代。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源泉是欧洲殖民主义者对亚、非、美三洲人民的掠夺。他们把掠夺来的巨额金银和其他财富,直接或间接地变为资本主义工业的资本。正如马克思所说:“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销售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西班牙和葡萄牙基本上采取旧的殖民方式,例如,建设军事据点和商站,控制海运和垄断东西方贸易;进行公开的赤裸裸的抢劫和贩卖奴隶等。从殖民掠夺的巨量财富,大都被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对外战争的消耗,同时也大量用在宫廷的奢侈豪华生活方面。这些钱财没有在本国起到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因而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两国在激烈的殖民竞争中逐渐丧失优势。

16世纪末,荷兰、英国和法国也积极参与殖民活动。由于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很快,工业发达,国势强盛,可以用商品和大炮打开西班牙和葡萄殖民帝国的大门,所以,在亚、非、美各地区逐渐排除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势力。

这些殖民强国,为了争夺殖民地,经常进行战争。1588年,英国和西班牙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大海战,英军胜利,摧毁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1628年,荷兰和英国开战,进击英国在东印度的贸易据点,英军失败。1640年荷兰与西班牙开战,把西班牙打败。荷兰取代了西班牙海上的霸权地位。英国在1640年取得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对荷兰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英国与荷兰之间的商战先后进行三次,最后以英国的胜利而生结束。荷兰丧失了霸主地位。从1756到1763年,英国又与法国进行了七年战争,法国失败,从而确立了英国殖民霸国的地位。

西方殖民主义一出世,就给亚、非、美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西班牙殖民主义者残酷屠杀印第安人,使印第安人锐减。例如,海地岛在西班牙人人侵之初,人口约六万,到1548年仅剩五百人。据估计,16世纪中叶,在西班牙殖民地上的印第安人被屠杀了一千五百万。由于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从16世纪起欧洲殖民主义者开始从非洲贩卖黑人运往美洲当奴隶。16世纪从非洲运人美洲的黑人奴隶约九十万,17世纪约三百万,18世纪的七百万,至19世纪七十年代,累计一千五百万。在猎扑中杀害的黑人和在途中折磨死的黑人,又有七千五百万。

在三百年的殖民统治中,西班牙从美洲掠去了黄金二百五十万公斤,白银一亿公斤。葡萄牙在16世纪从非洲枪走三百多万公斤黄金。荷兰、英国和法国等殖民强盗,从东方也劫掠了巨量财富。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东方人民的血汗和尸骨上。马克思曾尖锐地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当然,我们对资本原始积累应进行全面分析,从它给东方人民带来的灾难而言,它所具有的这种残酷性应给以批判。但它还具有进步性,因为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步骤,它在客观上加快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在整个世界的胜利。因此,我们对它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进步性应给以肯定。

4.理性主义(Rationalism)

人文主义者复兴古典文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恢复了科学的理性主义。当然,这时科学的理性主义包含了这个时代的特殊内容。

人文主义把人推到大自然面前,唤醒了人研究自然的兴趣,促进了对自然的研究。由于在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还是哲学的一部分,所以理性主义首先表现在自然哲学上。

这个时代的自然哲学家和古典时代的自然哲学家一样,特别重视科学的理性主义(或理论的理性主义),并把自己的理性主义建立在唯物的自然主义的基石上。

自然哲学家们首先肯定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例如卡尔丹诺(公元1501—1576年),他勇敢地否定基督教关于物质是上帝从无中创造出来的神学教条。他指出,一切事物都处在产生和灭亡的不断更替中,这种不断更替,一方面表明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另方面也证明在变化着的事物中,一定存在着某种自身不生不灭的东西。这种不生不灭的东西就是“第一物质”或“原初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