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2162800000026

第26章 基督教新教文化与教育(4)

科尔伯还禁止法国匠师和工场主移居国外。有一次,几个工场主带着三十个丝织工人打算从巴黎移居西班牙,结果他们全部被逮扑。同时,他又鼓励外国匠师移居法国,他曾采取特殊措施把瑞典、捷克、德国的矿工,威尼斯的玻璃匠和制镜匠,瑞典的熬油工人以及荷兰和英国的匠师迁到法国。

17世纪的法国仍关卡林立,地方关税名目繁多。例如在罗亚尔河上从奥尔良到南特这一段水道就有二十八个关卡。因而严重影响了商品的流通。科尔伯针对这种情况,以政府的名义,划分大关税区,统一税率,取消了关卡。从而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科尔伯还利用中央集权国家机构保护国家民族工业,实行关税保护政策。他在1667年,把英国和荷兰呢绒的关税提高一倍。与此同时,科尔伯鼓励法国所需的工业原料的进口,特别鼓励用法国的船只运载这些货物进口。

总之,重商主义是当时富国强民之策,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第二节)新教文化与教育

新教文化是一个过渡性的文化,它既不同于万流归宗的和唯我独尊的旧教文化,也不同于启蒙运动之后的资产阶级唯物主义文化。这时,政权支配了神权,但神权的幽灵还到处游荡;科学的理性支配了信仰,但宗教仍为人们所崇拜;人文主义取代了神本主义,但人与神的关系还未被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所取代;现实主义艺术已取代宗教的象征主义艺术,但神仙仍然是描绘的主题;重商主义风行各国,但封建性的农业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工业仍处在手工操作的阶段。总之,这还不是未来的那种资产阶级大工业文化。与这种文化息息相关的教育,自然也具有这种过渡性质了。

一、人文主义与教育

文艺复兴最大的功绩之一就是发现了人,人的价值高于其他任何事物的价值,其中包括神。面对这种社会现实,人文主义教育的宗旨就与过去的教会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它已不是培养具有出世思想和无所作为的僧侣和僧职人员,而是培养能够积积从事社会、政治、文化和工商活动的实际活动家。人文主义的教育对象也进一步扩大,这时接受学校教育的不仅有贵族子弟,新兴资产阶级的子弟,中下层市民子弟,而且也有平民子弟。由于科学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和新成就,为人文主义教育内容的进一步充实提供了条件,学科设置不断增多,到文艺复兴后期已接近二十个学科,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能全面实施。新的教育任务和内容必然要求新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人文主义教育废止了教会的那种死板性和惩罚性的教育方法,代之以启发儿童学习兴趣的和学习主动性的教育方法。人文主义教育为了适应民族文化的发展,还提倡用民族语言进行教学,从而打破了教会用拉丁语支配一切教学环节的局面。

人文主义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首先出现在意大利,而后随着文艺复兴的传播而迅速扩展到西欧各国。

1.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

维多利诺的人文主义学校教育;

维多利诺(1378—1446年)出生在阿尔卑斯山南坡上的一个小村庄里。著名的帕多瓦大学就在他家乡不远处。帕多瓦大学是当时意大利人文主义的一个学术中心。第一个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曾在附近生活过,他在临终前,把自己的图书馆托咐给这所大学保管。彼特拉克的学生和崇拜者会集于此,研究和教授拉丁文学。维多利诺就在这所大学里受教育,从师于最有名的人文主义者。他学成后便到威尼斯创办人文主义学校。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位声靡意大利的博学的拉丁语学者和当时最好的数学家。这样就提高了他所创办的人文主义学校的声誉。意大利各地的青年人慕名而来,学校越办越兴旺。

当时王公贵族们竞相笼络有名的学者和艺术家。他们都想自己创办学校,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人文主义的诗人、画家。作家和教师共享文明的快乐,另方面也可以使高雅之士在社会上大出风头。孟都亚的冈察加侯爵在这个时髦的追求中,当然也不甘落后,于是他一再以高薪聘请维多利诺到他宫廷里创办学校。

维多利诺应聘来到孟都亚,冈察加给他一所毗邻王宫的房子作校舍,并批准他重建孟都亚宫廷学校。这所房子原名是“愉快的房舍”,他把它改名为“愉快的学校。”他按照人文主义教育的要求,对学校房舍和设备进行了改造,使学校焕然一新。围绕教学楼的是宽阔的运动草场,学生可以沿着河边或绿树成荫的草地散步和娱乐。人们还可以坐在僻静的地方学习,思考和讨论问题。

在校学习的学生,除了冈察加的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之外,还有来自意大利各地和欧洲各国的上层家庭的子弟。有些教师和学者也经常来拜访维多利诺,学习他的教学方法和了解他的课程设置。整个欧洲的贵族都把孟都亚宫廷学校看成是人文主义学校的发源地。维多利诺认为,一个贵族气氛如此强烈的学校不是最好的学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执意吸收同等数量的贫民子弟人学。冈察加不仅满足了维多利诺的要求,而且还免除贫民子弟的学费,并向他们提供伙食和衣服。

学生的年龄从六岁至二十七岁不等。修业期约十五年,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阶段。这所学校与中世纪大学不同,不进行专业教育,而是进行通才教育。所授课程包括三个大的方面。第一是由人文主义发展起来的传统经典文化学科,包括拉丁文、希腊文、文法、文学、修辞学、音乐、历史;第二是神学,包括《圣经》、宗教练习、早期教父的著作,第三是骑士七技,这主要是体育训练。

维多利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贯彻人文主义的教育原则。其一,让学生在一个娱乐的环境中学习,并且在学习时也能玩乐。其二,学校是一个亲密的大家庭、学生和教师应在朋友般的亲密气氛中生活和学习。维多利诺经常带着几个欢快的学生沿着学校四周婉蜒的小路散步,谈话和学习。其三,学校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纪律性的地方。在培养学生的纪律性时,老师不能采用辱骂和冷漠的方法。爱护学生,尊重师长,是纪律教育的钥匙。其四,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应允许他们个性的发展。老师对每个学生都应了如指掌,给予适合他们兴趣和能力的学习任务,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天性发展。

要一丝不苟地贯彻这些教育原则,教师是关键,所以教师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同时,课程也不能忽视,必须经过精心安排。

维多利诺主办的这所孟都亚宫廷学校,是一所新型的人文主义学校,在这里学生和学者们都能在相互尊重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和竞争,是个出人才,出成果的理想教育园地。

盖利诺的人文主义学校教育:

盖利诺(1370—1460年)是意大利著名人文主义教育家,他与维多利诺是同时代人。尼可罗侯爵聘请他到费拉拉办学校,他愉快地应聘,并创办了人文主义的费拉拉宫廷学校。这所学校与维多利诺的“愉快的学校”有所不同。孟都亚宫廷学校主要是培养能适应国家政治生活的绅士和主子,而费拉拉宫廷学校则侧重于培养学生成为有文化的教士、教授和创作者。费拉拉宫廷学校在欧洲影响很大,德国、法国、英国的青年学生云集于此,他们学成后,把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文化和对古典文化的热情带到自己的家乡,播下了文艺复兴的种子。

孟都亚宫廷学校和费拉拉宫廷学校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的北斗,在二者的引导下,大量的人文主义学校如群星一般遍布于意大利乃至西欧各国。这些学校成为培养人文主义者的摇篮和传播人文主义文化的基地。

2.法国人文主义教育

拉伯雷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拉伯雷(1494—1553年)是法国著名人文主义者。他在《巨人传》这部名著里抨击了中世纪的教育制度,并提出了人文主义的教育理论。

巨人高康大的父亲聘请了一位名叫贺罗劳斯的家庭教帅,教他渎书识字。这位教师按照中世纪的教学方法教诲他。他学了五年零三个月,才学会A、B、C三个简单字母。在以后的五十年中,他的学识没有任何进展,直到这位老师去世时,他依然只认识这三个字母。中世纪的教育把高康大造就成一个傻瓜。两年后,一个人文主义者来教育他。这位新教师采用人文主义的教育方法对高康大施教,让高康大在愉快的环境里接受教育。通过网球和其他球类运动来锻炼身体。在吃饭时,让他阅读有趣的打仗的历史,和朋友在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玩纸牌和投骰子来学习算术,培养他对数学、几何、天文和音乐的兴趣。此外,还让他学习马术、剑术、角力等体育课程。他还和伙伴们参观工匠作坊,观察和学习他们的技能。这种教育是这样的亲切、自然而又容易,不仅没有使高康大感到困惹。而且把学习视为一种娱乐。所以效果十分良好,高康大很快从愚昧中解脱出来,并掌握了大量的正确而有用的知识。为了继续深造,他又到巴黎大学就读。

拉伯雷认为,只有实施人文主义教育,才能把人从讨论无聊的神学中,从禁欲主义中解脱出来。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为了充分地享受人生快乐和尽可能地增长才智的创造性的教育。他这种教育思想为法国人文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

人文主义教育的摇篮法兰西学院:

1526年,在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的支持下,人文主义者创建了法兰西学院。它是法国人文主义教育的摇篮。

法国虽然在地理上与意大利毗邻,但接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却比较迟缓。法国的保守派,封建贵族,教会以及他们的学术思想的代表巴黎大学,对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思想家与学者多方加以迫害。巴黎大学是当时欧洲的最高学府,是国际学术权威,但它却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最顽固的堡垒。国王法兰西斯一世为了提倡人文主义新文化,也不得不撇开巴黎大学而另建法兰西学院。

法兰西学院由国王亲自监理,实施人文主义教育。学院开设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和数学讲座。它与意大利的宫廷学校相类似,不仅注重人文主义教育内容,而后来还产生了注重公共教育的倾向。它成为法国传播人文主义文化的重要基地。

3.英国人文主义教育

15和16世纪,英国最有声望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是科勒特(1461—1519年)和利里(1468—1522年)。他俩和莫尔都是英国传播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人物。

科勒特是人文主义者的首领,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后到巴黎大学留学。回国后,他在牛津大学讲授希腊文版的《新旧约全书》。他还担任圣保罗大教堂学校的校长,科勒特在这所学校里宣传教会的改良思想,讲授《圣经》,介绍古典语言和文学。结果,他把这所学校办成了英国人文主义教育的样板。1510年——1522年,利里接替科勒特的校长职务,他围绕“新学术”即人文主义学术思想设置了这个学校的课程。

后来,人文主义的中心又转移到牛津大学。它吸引了那些对古典文化充满热情的青年人和学者来此学习和研究。与此同时,英国很多中等学校,包括称之为公学的私立学校都推行人文主义教育。行会也开始从教会手中接管一些学校,并设立自己的新学校,他们都愿意聘请人文主义者前来授课。这样,英国人文主义教育普遍地推进开来。

4.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伊拉斯谟(466—1536年)是德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是文艺复兴后期西欧人文主义者的泰斗。他毕业于巴黎大学。在巴黎,他曾招收学生,从事教育工作。他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1499年10月,伊拉斯谟来到牛津大学,成为由科勒特领导的人文主义团体的成员。在以后的五年里,他游历欧洲,充任私人教师和从事写作。1511年,他到剑桥教书和完成了他的希腊文版的《新约》翻译工作。此书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优秀的著作之一。它是以当时所能有的资料为依据的最好的版本。它改正了存在于拉丁文《圣经》中的许多错误,它也是向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们提供的最优秀的希腊文典范。

他自称是世界公民,周游西欧各国,他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也自然是分散性的了。他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己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他认为人类进步的主要障碍是愚昧,促使人类进步的主要力量是启蒙。而这种启蒙只能通过古典文化而获得。他还初步探讨了教育的三个因素是自然(儿童的禀赋)、教导和练习,并正确地指出了教导和练习的主导作用。他针对中世纪教会的原罪论,提出了儿童的性善论。他主张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并照顾儿童的个性差别。他还强调幼儿期家庭教宵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讨,提出“事物先于文字”的口号,主张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

二、民族主义与新教教育

宗教改革运动的直接社会后果是一批新教派的产生,并相继成为西欧二些国家的国教。为了造就适应新教需要的人才和更好地为民族国家服务,新教对教育实行干预,把旧教教育改造成新教教育。

1.德国的新教教育

路德的教育思想:

1555年,在“教随国定”的原则下,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德国北部和中部的许多诸侯接受了路德新教。

在新教诸侯国的土地上,天主教的修道院被关闭,修道院学校、教区学校和与天主教会有关的其他学校也随之消亡。一些与教会无关的读写学校和拉丁文学校也受到人们的冷落。1520年,爱尔福特大学有1527名学生,到了1527年仅有十四名了。在海德柏格,一教授和学生一样多。维也那大学在1519年有661名学生,可到了1532年,仅剩十几名学生了。

路德对学校教育的这种冷落状况十分忧虑。他认为对任何社会,学校教育都是必需的,尤其是对一个正在两种文化之间过渡的国家更是如此。他曾说过,如果他不是一个教士,他肯定会成为一个教师。他还坚信,人类的生活可以没有天堂和地狱,但学校不能没有。为此,他写了《致德国公民的市长和市政官的呼吁书》,强烈要求他们创办学校,以填补废除天主教会所造成的空白。

路德在向世俗统治者大声疾呼创办新教教育的同时,还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以指导新教教育。他提出了全国的儿童,不论贫富、男女,都应入学受教育。为了办好教育,国家必须掌握教育大权,由国家强制推行普及和义务教育。当然,国家政权应通过教会来具体实施普及和义务教育。

路德关于小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是读、写、算和宗教。此外,体育和音乐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