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穷养男孩
2174300000034

第34章 不打不骂给男孩成功个性(5)

(2)要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和愿望。如适时地给孩子添置玩具、图书及彩笔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只要是合理的,家庭又是力所能及的,是会得到满足的。这样可避免孩子因需要不能满足而把别人的东西随便拿回来而又不告诉家长和小朋友的情况发生。

(3)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发现孩子有不诚实的言行时,要采取细致、耐心的方法,冷静地听听孩子的想法,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切不可急躁、粗暴,甚至施加压力,进行打骂、体罚等,这样只会适得其反,造成孩子为了躲避责罚打骂而说谎。

(4)制定一些规则并严格要求。如,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带回家;没有得到别人的同意,不可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了人家的东西要及时归还;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答应了别人的请求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去做好等。这些规则一经提出就要严格执行,不能朝令夕改,并要重视克服“第一次”出现的问题。对执行规则,家长要态度坚决、严格要求,切不可以迁就、姑息。

(5)成人要以身作则。孩子好模仿,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观察模仿成人的行为,因此家长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凡是答应孩子的事就一定要兑现。如因情况有变或因其他原因兑现不了,也要向孩子说明情况、解释清楚,表明不是有意骗他。要孩子做诚实的人,家长必须首先做到待人诚恳,不说假话,不夸大成绩,也不掩饰错误。家长用这样的言行做孩子的榜样,有利于孩子逐步形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品质。

教孩子诚信,其实也就是在教孩子做人:

(1)如果孩子没有信守诺言,家长要教导他重视自己的诺言,不可言而无信。

(2)发现孩子信守诺言,家长要及时表扬。

(3)要注意避免“逼”孩子许下不可能兑现的诺言。这种行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不利:一方面他学会了使用大而空的诺言取悦别人,另一方面他许下这种不能或很难兑现的诺言,有损诺言在孩子心中的威严和重要性。

懂得放弃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妇人不小心掉了一把伞,她一路上都很懊恼,不停地责怪自己怎么如此的不小心。回家之后,她才发现,连她的钱包也不见了。原来她一心惦记着掉伞的事情,结果在仓促、惶恐不安中连钱包也掉了。

人可分为悲观论者和乐观论者两种,差别就在于面对事情的态度。人类是知性的动物,任谁都会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感到后悔,但一味的悔恨,只能让自己困在死胡同里。这个时候,本身自我调节的态度就很重要了,悲观论者提不起精神,乐观者却越挫越勇,产生比以前更充沛的精力。莎士比亚曾说过:一直悔恨已经逝去的不幸,只会招致更多的不幸。就好像故事中的妇人。

而放弃往往带来另一种效应,就好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里我们需要引用一个小故事:

电视上有一个娱乐节目,内容是数钞票比赛。主持人拿出一大沓钞票。这一大沓钞票里面,有大小不一的各类面额,按不同顺序杂乱重叠着。游戏让现场选拔四名观众进行点钞比赛。看这四名参赛的观众在规定的3分钟内,谁数得最多,数目又最准确,那么,他就可以获得自己刚刚所数得的现金。

游戏开始了,四个人开始埋头“沙沙沙”地数起了钞票。当然,在这3分钟内,主持人是不会让你安心点钞的,他拿着话筒,轮流给参赛者出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来打断他们的正常思路,并且,必须答对题目才能接着往下数。几轮下来,时间就到了,4位参赛观众手里各拿了厚薄不一的一把钞票。主持人拿出一支笔,让他们写出刚才所数钞票的金额。

第一位:3472元。第二位:5836元。第三位,也数出了4889元的好成绩。而第四位,只数出区区500元。

主持人把四名参赛观众所数的钞票重数了一遍,正确的结果分别是:3372、5831、4879、500。也就是说,前三名数得多的参赛观众,分别多计了100元、5元、10元,距离正确金额,都只是一“票”之差。只有数得最少的第四位,才完全正确。

得到这样出乎意料的结果,台下的观众先是沉默,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时,主持人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自从这档节目开办以来,从来没人得到金额能超过1000元的奖金。

有时,聪明的放弃,其实就是经营人生的一种策略,也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不过,它需要更大的勇气和睿智。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最聪明的不是那个追求完美的人,而是那个懂得放弃的人。

永远活在过去,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吞钩现象”。心理学家们认为:“吞钩现象”是神经高度紧张的结果。面对这种“吞钩”式心理现象,只有深入的心理分析才能让自己放松,只有给自己时间才能让自己“吐钩”,只有自己真正意识到问题的实质,看到解决问题的出路,才能做到“鳌鱼脱却金钩去,摆尾摇头更不回”。

没有一种惩罚比自我责备、自我懊悔更为痛苦。既然发生了就让它过去吧,关键是能从中学到经验,吸取教训,迎接新的开始。

所以,父母一定要教会孩子该放弃的时候要放弃,可以这样教孩子:

(1)正确对待阴影。隐藏在过失深层的是无意识驱力,是人类的精神后院的污秽、黑暗和罪恶。每当个人对生活有顺应不良的心理困扰,就会把埋藏在潜意识深层的阴影激活,制造过失。举例来说,一个女孩感到活得不顺心、不开心的时候,特别要警惕潜意识中压抑的阴影即野性的冲动,要警惕突发的歇斯底里神经症候,要警惕异性的诱惑和蛊惑,以防止出现过失后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和痛苦。

(2)正确对待过失。阴影总是通过过失表现出来的。无论出现什么偶然的、突发的过失,从心理学角度讲,都有它的必然性、自发性。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对一些诱惑,在诱惑面前我们都可能有不同的表现,有人经受住了,有人没有。不记得是谁说过“你经受住了诱惑是因为你遇到的诱惑还不够大”。所以任何人都可能犯错,不要活在过去,对于以前的一切也不要总是自我埋怨。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也无法找到医治后悔的良药,面对现实,忘却过去,正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可以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3)正确评价过失。我们无法驾驭内在生命,因为内在生命享有固有的自由。生活中出现了过失,关键在于我们的评价。英国首相迪斯累利说:“重要的事情并非重要到不能再重要;不重要的事情也并非就像看上去那么不重要。”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根本是不重要的,说到底最重要的乃是个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创造一切。”认为某些“重大事件”比生命还重要,都是精神走火入魔造成的心理迷狂。

(4)正确对待人生。让孩子试着把他的错误当做一场大病。生病破坏了旧的东西,产生了新的东西。生病后会改变人性,往昔的生活轨迹开始消失,新的生活态度开始建立。一个在精神灾难的污泥中打过滚的人,会发现自己未曾发现的真理,找到自己未曾找到的活法。从这一角度去看问题,自己的过失绝对不能仅仅从负面去看,应当同时从正面去看。生病是“转生”,康复是“转世”,轮回往复,太阳会再次升起。

给孩子一颗感恩的心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讲到一位辛苦持家的主妇,操劳了大半辈子,却从来没有从家人身上得到过任何感激。

有一天,她问孩子:“如果我死了,你会不会买花向我哀悼?”

她的儿子惊讶地说:“当然会啊!不过,你在胡说些什么呀?”

妇人一本正经地说:“等到我死的时候,再多的鲜花都已经没有意义了,不如趁我还活着的时候,送我一朵花就够了!”

有时候,一朵花就可以表达谢意,给对方喜悦及希望。可惜的是,有些人并非不愿意表达感恩,而是天性木讷、害羞,不好意思大声说“谢谢”或是不懂得如何适当地向对方表示,尤其是不知道该怎么向父母表达感恩。

也许,对方并不期待回馈或报答,但并不表示受惠的人就可以因此而忽略对方的付出。长期辜负别人的付出,其实是自己的损失。没有道谢,就无法体会彼此的好意在互动之间是多么的幸福,也很可能因而无法再继续得到对方的恩惠。

其实,表达自己的感恩或接受对方的感恩,都需要练习,并且需要将它培养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大恩不言谢!”只是客套话!恩惠不论大小,宁愿相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为了感恩,请向父母送上一句“谢谢”、一张贺卡、一封信、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一份礼物……

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种美德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要培养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合理的长幼有别”与封建家长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侍从,这就为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强胡闹。

(2)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自己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来之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要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顾、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孩子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