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穷养男孩
2174300000005

第5章 男孩是最难“控制”的(2)

如果男孩喜欢拆卸一些构造比较复杂的大型物件,如机械用具、家具、车子等,这时父母请一些有机械方面专长的朋友给孩子做“指导老师”,这是一个不错的引导方法。通过专业老师现场指教和操作,孩子会将“破坏”活动变得像学习一样认真和投入。即使没有这方面的朋友,父母也可以通过看书或上网提前了解和学习相关常识,然后把基本的机械拆装原理告诉孩子,这样既满足了“破坏”欲望,也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与孩子一起体验拆装的乐趣,进行“破坏”活动,爸爸要比妈妈更适合参与。因为对于机械类问题,男士会显得比较专业和内行一些。在指导和参与过程中,父子之间也更容易配合默契。

父母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每一项实践活动,在男孩的任何一种“破坏”中,说不定会潜藏着莫大的惊喜和发现。随着男孩在“破坏”中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动手实践能力会不断地提高,这样他很可能就会从一个令人头疼的“破坏王”变成相当专业的“工程师”呢。

所以,对于酷爱拆装器械的男孩,父母完全用不着大费脑筋,与其呵斥加棍棒教育不如让他们发挥“破坏”特长,借着拆装的机会让他成为家庭的“维修工”。比如,让男孩安装家里的门把手,拧紧某个物件上的螺丝,或者给闹钟安装个新零件,给断腿的椅子修补完整。这些维修任务都可以交给男孩,让他们体验动手实践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感。父母不用喊叫,轻松让孩子自己学会变废为宝,只需在必要时提供一些指导即可。

当然,对于煤气管道、电器、水管之类的物件,父母最好不要让男孩参与。因为这些物品的拆装只有通过专业人员才能完成,否则会给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所以,父母要视情况安排男孩参与维修,让他的探索欲望得到进一步发挥。

总之,对待男孩的“破坏”行为,父母应该学会因势利导,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方法让“破坏王”变成“工程师”。父母在和孩子一起参与的“破坏”活动中,帮助孩子改掉只拆不装的习惯,让他们学会废物利用,变废为宝,体验组装和发明的乐趣。这样不但能促进孩子的成长,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和认真做事的态度。在“破坏”活动中,父母看到的应该是孩子的成长和探索中的惊喜,发现孩子潜在的天赋,而不是破坏后让人头疼的“残局”。要知道,男孩喜欢搞“破坏”,并不意味着成长之路的扭曲,而是发现孩子潜力与天赋的另一扇窗口。

“威信”不是教训出来的

有些家长认为,对男孩要严厉,不要多给他们笑脸,要让他们害怕,这样才能在男孩面前树立起威信,便于管教。可这种想法真的正确吗?这种方法真的奏效吗?

临近中考,小刚却迷上了电视剧《我是特种兵2》。不管作业是否完成,每天晚上必须先看两集再学习。小刚的爸爸看着儿子把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了看电视剧上,非常生气,屡次劝他要抓紧时间学习,可是小刚不听。小刚振振有词地说:

“还有几集就演完了,等看完《我是特种兵2》就专心学习,以后有再好看的电视剧也不看了。”

爸爸生气地说:“《我是特种兵2》不看又能怎样,是学习重要还是看电视剧重要?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小刚听了不耐烦,大声地对父亲喊道:“还有几集就看完了,刚开始看的时候你怎么不管?”

“你还敢跟我顶嘴!看电视能提高学习成绩吗?这都马上中考了,还没完没了地看这种电视剧。”生气的爸爸上前一把拔掉了电源。

“你为什么这么霸道,凭什么不让我看电视剧?”小刚生气地喊起来。

“我不让你看,你就不许看!越来越不听话,等哪天我好好收拾你!”

儿子看电视剧的权利被剥夺了,愤怒地回了自己的房间,一晚上也没有学习。小刚的父亲也气得没休息好。第二天小刚放学后,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视机前照看不误。小刚的父亲见状,抡起巴掌将小刚撵进屋子学习去了。

可见,一味严厉地管束男孩,容易引起男孩的逆反心理,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那么,面对“不听话”的男孩,家长该如何在他们面前树立起威信呢?

首先,在男孩面前树立威信,不能急于求成,而应水到渠成。它是父母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建立在与子女彼此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并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其次,在教育男孩的过程中,父母无须刻意树立威信,尤其要避免以教训赢得威信,否则只能事与愿违。这类父母通常无视男孩是否愿意听,也不管自己的语言是否恰当,在任何场合下都没完没了地指责男孩并要求男孩服从。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男孩,会对这种说教产生厌倦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对正确的教育也会产生反感。

再次,要想成为有威信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以身作则。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必须品行端正,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切不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在外面一副面孔,在家里却又是另外一副面孔。要求男孩做到的,父母应首先做到。

再者,对男孩要管得严,哪怕是小错也不应轻易放过。但每次批评男孩之后,家长一定要想办法去安抚他,开导他,使他感受到父母的爱,不会对父母产生畏惧、抵抗心理。严与爱相结合的教育,最能建立真正的威信。

最后,父母不要管得太多,管得太琐碎,事无巨细都唠叨几句,这样就容易使男孩产生厌烦心理,反而不听父母的。而平时很少教训男孩,但抓住一些主要的东西一管到底,这样反而更有效。

别让打骂男孩成为一种习惯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心愿,并且现在中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孩子,尤其是男孩,自然成了家中的宝贝。可为什么仍有一些父母采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男孩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受传统教子观念的影响。如“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气极了,拿脚踹”等有这种观念的大有人在。

二是有些家长小时候常被父母打骂,于是在教育自己男孩时也不自觉地继承了上一辈的教育方式。虽然他们深知被父母打骂的滋味不好受,心中会产生怨恨、反抗等,但毕竟自己早已迈过了那道坎,已经没有了切肤之痛,便糊里糊涂地以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三是有些父母感觉教育男孩相当辛苦,再加上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懒得动脑想其他方法来教育男孩,觉得打骂教育最直接有效。因此,一旦男孩犯了错误,就直接打骂——脾气暴躁的父母最有可能这么做。

四是取决于父母本身的生活状态。一些父母自己不成功,社会地位较低,往往会把操控男孩当成一种逃避和满足,甚至将自己在社会中的压力转嫁到男孩身上,比如要求男孩一定要出类拔萃,等等。

以上几个原因就是某些父母打骂男孩的主要原因,如果你也有打骂男孩的毛病,不妨对照一下。当然,也有的父母打骂男孩只是出于一时冲动,却可能酿成触目惊心的家庭悲剧。

有一对工作和家境都比较普通的夫妇,却有一个明显比同龄男孩更聪明、更活泼的不普通的儿子。

为了把这个好苗子培养成才,夫妇俩省吃俭用,为男孩报了各种辅导班,为孩子买电子琴并请了家庭教师。男孩也非常争气,学习很好,电子琴弹得也不错,特别讨人喜欢。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好苗子,却不能让他的父亲满意,经常因一些小事被父亲训斥。邻居时常能够听到父亲训斥儿子的声音。在男孩还小的时候,父亲的训斥很管用。不过,随着男孩的日渐成长,父亲的训斥越来越不见效了,男孩有时甚至会顶撞几句。于是,父亲便将“骂”改为“打”。

邻居过来劝解,男孩的父亲却说:“这没啥大不了的!官打民不羞,父打子不羞,男孩不打难成器……”就这样,在父亲粗暴的打骂之下,男孩开始逃学、打架、不思进取。当然,这样做的后果,自然是被父亲更加野蛮地暴打。

有一次,男孩因为顶嘴而被父亲用绳子吊起来毒打。母亲怕儿子被打残或打死,就向110求救。不过,那天之后他们就没了儿子的消息。等他们再次听到儿子的消息时,儿子已经进了监狱。他们夫妇去看儿子的时候,儿子怎么也不愿见自己的父亲。

因为这件事,妻子一直不能原谅丈夫,两人也以离婚收场。

本应该其乐融融的家庭,就这样支离破碎了。父母爱男孩,对孩子严格要求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不恰当的教育方法。现在确有一些家长在教育男孩时非打即骂,而不是用尊重、说服或沟通的方式。“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已经过时,动不动就打骂、训斥的教育方法后果严重。

有关教育研究指出,男孩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生活在暴力之中,他就会成为魔鬼!心理学家也指出,杀人犯大多是在暴力的、缺乏爱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

总之,打骂不是教育男孩的好方法,也别让打骂男孩成为一种习惯。打骂男孩,只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会让男孩失去自信,悲观厌世;会让男孩会变得脾气暴躁,心惊胆战;会让男孩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产生不满的情绪;会导致男孩说谎的行为;会促使男孩陷入孤独的深渊;会使男孩学习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会造成男孩人格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