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势力大的吞并势力小的。语本西汉·刘向《说苑·指武》:“王孙厉谓楚文王曰:‘徐偃王好行仁义之道,汉东诸侯三十二国尽服矣。王若不伐,楚必事徐。’王曰:‘若信有道,不可伐也。’对曰:‘大之伐小,强之伐弱,犹大鱼之吞小鱼也,若虎之食豚也。恶有其不得理!’文王遂兴师伐徐,残之。”
这段话的大意是: 王孙厉对楚文王说:“徐偃王(春秋时徐国国君)好行仁义,使得汉水以东三十二国都归顺了徐国。大王若是不讨伐徐国,将来必定向徐国称臣。”楚文王说:“他确实很仁义,所以我不能讨伐他。”王孙厉说:“大国讨伐小国,强国讨伐弱国,如同大鱼吃小鱼,好比老虎吃小猪,何谈没有道理呢!”于是,楚文王兴师灭了徐国。
这段徐偃王以仁义亡国的故事,《韩非子》《淮南子》等书亦有记载,但惟独《说苑》中有“大鱼吞小鱼”这句话,故由此而演变为“大鱼吃小鱼”这一俗语。
现多用指代弱肉强食的现象。
【大丈夫】dàzhàngfū
指有作为、有志气的男子。语出《孟子·滕文公下》。
战国时有个叫景春的人,他说公孙衍、张仪一发怒诸侯都惧怕,称得起大丈夫。公孙衍、张仪二人都是魏国人。张仪后来为秦国丞相,以连横之策使六国臣服于秦,以对抗苏秦的合纵抗秦之策。孟子认为这二人不过是奸巧之徒,阿谀苟容,窃取权势,得志横行,气焰可畏,但非大丈夫所行之事,“乃妾妇之道也”。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史记·淮阴侯传》亦载:“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后来“大丈夫”渐为口语,且使用极广。
【呆人说梦】dāirénshuōmèng
见“痴人说梦”。
【呆若木鸡】dāiruòmùjī
“木鸡”一词原是指有修养学识而以镇定取胜之人。见于《庄子·达生》。
《庄子》里有个传说故事: 古代人们非常喜欢斗鸡游戏和比赛,有个叫纪渻子的人驯养斗鸡有方,于是国王便请他去驯斗鸡。由于国王玩斗鸡心切,天天去看纪渻子,询问驯养斗鸡的情况,纪渻子知道国王急于斗鸡,便加紧驯鸡。十多天后,国王又来询问驯鸡之事,纪渻子回答道:“已驯得差不多啦!请国王查看,虽然有时候这斗鸡还叫上几声,但是上阵已沉稳老练得像个雕刻的木鸡,已经被我训练得可镇定分析情势,沉着应付对手了。”从此便产生了新词“木鸡”。
当然,现在“木鸡”词义已变,而今若被人称做木鸡,则与呆傻无异。为突出木讷特点,便写作“呆若木鸡”了。多用来形容因恐惧、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代庖】dàipáo
代: 代替。庖: 厨师。由成语“越俎代庖”简化而来。源出《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尧让位给舜之前,曾找到当时一位叫许由的高士,打算把权位让给他。许由坚辞不受,并说:“您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安定了,让我来代替您,这不是让我享受您的名声吗?小鸟在树上筑巢,需要的不过是一根树枝;鼹鼠到河中饮水,最多也不过是喝满肚子。算了吧,我要天下有什么用呢?即使厨师不下厨,主祭的人也不会越过他去代替他烹调啊!你就是丢开天下不管,我也不会代替你的职务。”
后人据“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这句话,提炼出了成语“越俎代庖”。俎: 读zǔ,古代祭祀时,摆牛、羊等祭品的礼器;“尸祝”是管祭俎的人。意思是主持祭祀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烹调,比喻越权办事,或抢做别人的事情。后来,人们从这个成语中截取出“代庖”一词,也就不再有越权、抢夺之类的意思,仅指代替别人去做事。
【代数】dàishù
代数学的简称。代数(Algebra)一词,最早是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里·花剌子模在公元825年首先使用的。清朝初年西洋数学传入我国,当时称为“西洋借根方法”。它把未知量称为“东西”或“根”,因而把解方程叫做“求根”。我国古代的天元术,是一种具有我国古代数学传统特色的半符号性质的代数学,与“西洋借根方法”是一样的。
1859年,清朝数学家李善兰在翻译英国数学家棣莫甘(De Morgan)所著Elements of Algebra一书时,认为这门数学的特点是“以字代数或不定,或未知已定数……恒用之,已知数或因太繁,亦以字代”。因此,他把Algebra很恰当地译成“代数学”,这一名称从此沿用下来。
【带经而锄】dàijīng’érchú
经: 经书。锄: 锄地,泛指农活。带着经书干农活。形容刻苦用功,勤奋好学。
汉朝人兒(Ní)宽跟着孔安国学习五经。他勤奋好学,但由于缺乏学习费用,不得不租种田地以糊口。他下地干活时总要带着经书,休息时便抓紧学习。
汉朝的朱买臣家里比较贫困,他也很喜欢读书。因此,朱买臣背着柴草边走边读书。
三国时魏人常林,生性好学。虽然家庭贫穷,却经常带经书下地耕作。一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耕耘田地,一边刻苦学习,饱读经书。
“带经而锄”形容生活贫困却依然坚持学习。
【待价而沽】dàijià’érgū
沽: 买。意思是等待好价钱才买。出自《论语·子罕》。
孔子一生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曾多次出游列国,但都没有受到人家重用。为此,他曾感慨过,甚至发过牢骚。可他并不灰心,总还是抱着希望。这一点,孔子的学生们是心里有数的。所以有一天,子贡以有一块美玉为例,问孔子是用柜子把它收藏起来,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它,看看老师是怎么回答。孔子听说是一块美玉,便急切地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思是:“卖掉它!卖掉它!我正在等着有识货的人呢!”
后人据此引申出“待价而沽”作成语,比喻怀才者等待有人重用或赏识时才肯出来效力。
【戴高帽】dài gāomào
据清人翟灏《通俗编·好戴高帽》篇考证,“戴高帽”一语源自《北史·熊安生传》:“(宗)道晖好著高翅帽,大屐。州将初临,辄服以谒见,仰头举肘,拜于屐上,自言学士比三公。”说的是南北朝时有个学士身份的人叫宗道晖,好戴帽翅很高的帽子,穿很大的木底鞋,每逢州将等上级官员到来,他都要以这身打扮去谒见。见到官员时,又总是向上仰着头,举着双手,然后跪拜,一直把头叩到木屐上,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戴高帽”一语便由此而来。
由于宗道晖好戴高帽自炫而品性又奴颜婢膝,此后,人们便把吹捧、恭维别人的行为叫做“给人戴高帽”,如果喜欢别人对自己吹牛拍马,夸赞自己,就叫做“喜欢戴高帽”。
清代俞樾《一笑》:“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逢人则送其人,当不至有所龃龉也。’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欢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也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这段话的意思是: 有个在京城做官的人,要调往外地,临行时与老师道别。老师说:“异地做官不容易,你可要谨慎从事啊!”这个人说:“老师,没关系,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逢人就送,就不会出什么意外了。”老师听了生气地说:“待人应真诚,做人要正直,怎能这样做呢?”这个人说:“噢,天下能有几个人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呢?”老师听了很高兴,说:“是啊,你说的不是没道理。”告别了老师,这人出来对别人说:“我那一百顶‘高帽’,现在只剩九十九顶了!”【丹青】dānqīng
“丹青”本来是两种可制颜料的矿石。丹: 指丹砂,呈红色。青: 指艧(huò)青,呈青色。出自《汉书·苏武传》:“今足下归国,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苏武是汉朝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南)人,字子卿。在汉武帝时,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被匈奴的单于背信扣留。
起初,单于曾派汉朝的降将卫律去劝降,结果被苏武痛骂了一顿,于是单于把苏武囚禁在地窖中。当时天正寒冷,苏武又冷又饿,饿得实在支撑不住时,就用地上的雪和毡子上的毡毛来充饥。后来又把他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上(现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苏武只好挖掘一些死鼠来充饥。就这样,也决不投降。
匈奴实在没有办法,就让苏武在那里牧羊,苏武牧羊时天天带着汉朝皇帝赐给他的符节,心里时时想着祖国。
后来汉昭帝继位,与匈奴和亲,双方关系缓和。汉昭帝便向匈奴提出放回苏武的要求,匈奴只好答应了。此时苏武已在匈奴留居19年了。
这时在匈奴的,还有一位汉朝的将军李陵。李陵本是汉朝名将李广的孙子,作战勇猛,善于骑射,在汉武帝时担任过骑都尉的官职。有一次,匈奴入侵边境,李陵主动请战,带了5000人马出征,结果陷入重围。经过激战,最后失败,李陵不得已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将李陵老母、妻儿一家诛杀,连为李陵辩解的大臣也受到了严惩。
李陵和苏武早就相识,当他听说苏武要被释放归国时,专门为苏武饯行。在酒宴上,李陵十分感慨地说:“您今天回国,在匈奴有名声,对国家有功劳,即使过去史书上所记的,图画上所绘的,谁能超过您呢!”
自李陵说“丹青”所画以后,它的意义引申开来,就变成泛指绘画用的颜色,进而借它来指绘画。
【单刀直入】dāndāozhírù
单刀: 短柄长刀。直: 径直。入: 插入、进入。原比喻面对目标,勇猛精进。语出北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庐州澄心院旻德和尚》卷十二。
宋朝时,庐州(今安徽合肥一带)的澄心寺,有一个武功高强的和尚名叫旻德。有一次,他云游到兴化(今属江苏省),适逢当地的和尚进行比武。只听一个为头的和尚对大家高声说道:“如果谁是精通武术的行家,便请‘单刀直入’,不必哆哆嗦嗦说什么客气话。”说罢,摆了一个架势。旻德和尚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向对方施了一个礼,然后,大喝一声,舞棒疾进。两人你来我往,棒来棍去,精彩异常,使人看得眼花缭乱。赛后,观战的人都齐声称赞旻德的武功高强。
后人将“单刀直入”作成语用,比喻说话、办事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单位】dānwèi
原指禅寺僧堂里各个僧人坐禅的位置,在座位上方贴有各人的名字。出自宋代《敕修百丈清规·日用规范》:“昏钟鸣,须先归单位坐禅。”单位在佛教中的另一个意思为数量的数词。即用以测量长度、质量、时间等的定量。佛教中的数量单位比实际中的数量单位复杂很多。以时间为例,我们通常所说的“刹那”是指瞬间、极短的时间。佛学中的“刹那”是指一个心念起动的极短时间为一“念”,20念为一瞬,20瞬为一弹指,20弹指为一罗预,20罗预为一须臾,30须臾为一昼夜。如此算来,一刹那就是0.018秒,一瞬间就是0.36秒,一弹指是7.2秒,一罗预是2.4分钟,一须臾是48分钟。
后用“单位”作计量的标准。如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也称机关、团体、企业等为工作单位。
【箪食瓢饮】dānshípiáoyǐn
箪: 盛饭的竹器。源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是大教育家,传说他学生有三千,其中最出名的有七十二人,而颜回又是他最喜爱的。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是好的。所以孔子常举颜回来教育其他弟子,希望他们向颜回学习。一次,孔子说:“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吃,用一个木瓢舀水喝,住在简陋的小巷内(即小胡同里)。这在别人,是忍受不了这种困苦生活的,但颜回是照样快乐。”
后人将“一箪食,一瓢饮”简化为“箪食瓢饮”,形容清贫的生活。
【箪食壶浆】dānshíhújiāng
箪: 盛饭的圆形竹器。浆: 浓米汁。谓用竹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米汤。语出《孟子·梁惠王下》。
战国时,齐国攻打燕国。齐国胜利后,齐宣王问孟子道:“战争前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来攻打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结果仅用50天就打下来了,这仅靠人力是做不到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不去吞并它,必遭天谴。吞并它,又怎么样呢?”
孟子答道:“吞并它如果燕国百姓感到高兴,便吞并它。古人有这样做过的,周武王就是。吞并它如果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古人也有这样做过的,周文王就是。以齐国这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来攻打燕国这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还能会有其他的意思吗?说明燕国百姓想逃离他们那水深火热的苦日子罢了。”
后遂以“箪食壶浆”形容百姓慰劳军队,军队深得民心。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dāngduànbùduàn,fǎnshòuqíluàn指在与人敌对时,应当决断时不能决断,结果坐失良机,反受其害。语出《史记·春申君列传》:“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
战国时,楚孝烈王无子。赵国一个叫李园的人,瞅准这个时机,把自己的妹妹先献给春申君,待她怀孕之后,又怂恿她说服春申君,把自己献给楚王。李园的妹妹到楚王那里不久就生下一个儿子,被楚王立为太子,她也被册封为皇后。李园由此也成了皇亲国戚。
李园担心春申君会把其妹怀孕之后献给楚王的机密泄漏出来,便私养刺客,策划刺杀春申君。
楚孝烈王病重时,春申君的家臣朱英提醒他,要他谨防李园杀人灭口,早下手把李园杀掉,以免遗下后患。但春申君认为李园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没把这件事放在心里。不久,楚孝烈王病故,李园就指使他私养的刺客,杀死了春申君和他的全家。
司马迁叙述这个故事后评论说: 该下决心如不下决心,结果贻误了时机,自己反受其害。春申君的悲惨结局,不就是当初不听朱英的劝说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吗?
现多用此语来指处理问题时犹疑不决,拿不出断然措施,任其滋生,受其困扰。亦指不能中断某种关系,无益而有害。
【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dāngguān bù yǔ mín zuòzhǔ,bùrú huíjiā mài hóngshǔ豫剧《七品芝麻官》中的一句台词。这句台词系著名豫剧演员牛得草所作。“文革”一开始,牛得草头上就被压上九顶大帽子,如“反动权威”“反党分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等。他先被抓进监狱,接着被判刑3年。
老牛无辜而遭牢狱之灾,心中满腹冤屈,可是能去找谁诉说呢?找“芝麻官”唐成吗?
老牛演芝麻官演了10年,被投进监狱后,还念念不忘这台戏剧,这芝麻官形象总是在眼前晃呀晃的。他想戏想得入了迷,一句台词脱口而出:“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豆腐。”有一次,他冒出一个新的想法: 有朝一日再演“芝麻官”,一定将这句话加进去。
吃饭了,在监狱中常吃的就是红薯,红薯,上顿下顿就靠这红薯打发肚子……
老牛又想起那句台词,老百姓只能吃红薯充饥,逢年过节怕也难吃豆腐。“豆腐”应换成“红薯”。于是,他又脱口而出:“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现用来表示当官者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dāngjúzhěmí,pángguānzhěqīng
当局者、旁观者: 原指下棋和看棋的人。语出《新唐书·元行冲传》。
元澹,字行冲,是唐朝的著名学者,在当时名气很大,唐玄宗也十分欣赏他的才学。
有一次,大臣魏光向唐玄宗上一道奏折,要求将唐初名相魏徵整理、修订过的《礼记》列为儒家经典。唐玄宗同意了,命元澹等人仔细校订整理,再加上新的注释,以便颁行全国。